袁家门的女人(二十一)

发布时间:2025-08-01 14:53  浏览量:1

又是一个雨天,午饭后,红叶来春林家,二祥媳妇董翠芬搬了把椅子让红叶坐下。

"先坐一会吧,春林一会就来。"二祥媳妇握着红叶的手说,"红叶啊,有你帮着春林,我跟你二大爷心里踏实多了,别看春林干劲挺大,可毕竟年轻,肚子里没大些个玩艺,有你扶招着强多了。"

红叶说,"二大娘,我也不知官怎么当,还得多听听你们老人的意见。"

春林回来了。

"看你,出去也不打个伞,淋得这个湿,你上哪去了?"红叶问春林。

"去刘天亮家去了,"春林说,"他姐离婚了,后天把陪送的家妆拉回来,天亮说多去些人,壮壮门面,他跟我是发小,叫我去就是商量这事。"

"她姐好模大样的怎么离婚了呢?"红叶问。

"是天亮他姐夫缺德,在县煤建公司当会计,原来是个临时工,这一转正,回身就把天亮他姐甩了。"春林说,"嫂子你坐,我去换换衣服。"

春林换衣服回来,坐在红叶面前,说,"嫂子,我叫你来是想研究一下咱队上的事。我当队长这两年,苦没少吃,累没少受,风里来,雨里去,一心想把咱这个八队搞好,一心要让小袁庄的人过上好日子。可是累了个臭死,发现咱八队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我很苦恼,也很纳闷,为什么我努断青筋也没收到好结果呢?嫂子,今天你当医生,给我诊断诊断,看问题出在哪里?"

红叶笑着说,"兄弟,你真把嫂子当根葱了?"

春林说,"嫂子,我可服你了,你有眼力,看问题看得准,有魄力,想干的事一定能干好。你看自你进了门,你家年年都有新变化,三婶说全仗了你,这是实情。治家有方者,治队必有道,嫂子,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别不好意思。"

红叶想了想,说,"那,我就有嘛说嘛,说的不一定对,给你做个参考吧。春林兄弟,要把一个生产队搞上去,光凭干劲,光凭热情还不够,这里要清楚。"红叶指了指脑门,接着说,"干事得干在点上,就像医生扎旱针一样,得扎在穴位了,不扎在穴位上,把肉皮扎成筛子也不管事。"

春林点了点头。

红叶接着说,"咱们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好日子的标准是什么?我看就是囤里有粮,手里有钱。但是,现在人们日子过得还比较紧巴,玉米红薯是主粮,鸡屁股当银行。咱队上人均地亩并不少,一人三亩多呢,为什么不敢放开肚皮吃?是粮食亩产太低。亩产太低的原因是什么?我看一是肥力不够,基本上是卫生田,二是大东岗子那旱八十亩拉了后腿,地势高,浇不上水,遇到旱年,收不仨瓜俩枣。"

春林说,"你讲得太对了,可这是老问题了,不好解决。"

"要是好解决要咱队长干什么?"红叶说,"我想了,咱队上穷,买不起高价化肥,要增加地力,只能用笨法。"

"什么办法?"春林问。

"养猪积肥!"红叶说,"多养猪,多积肥,做到至少一户一猪,要提高社员养猪积肥的积极性。"

"怎么提高?"春林问。

"用圈肥换工分,积的肥多了工分多,工分多了分粮多,分红多,"红叶说,"让社员尝到甜头,积极性不就上来了?"

"对对对,"春林说,"除了户家养猪外,咱队上也挖上几个猪圈,养他几圈猪!"

"咱俩想到一块去了,"红叶说,"挖猪圈的地方我都看好了,就在……

"小袁庄后身的碱场地!"春林抢着说。

"对!又想到一块了!"红叶说,"下面咱说说东大岗子的旱八十。说是八十亩,我看不止。"

"嗯,量过,有一百来亩呢,"春林说,"各队分地时,因为浇不上水,谁都不愿要,大队上来了个二八折扣,一百亩按八十亩算,还是没人要,于是抓阄,不幸,咱队上抓着了。"

"旱八十要是变成水浇地,要多出不少东西呢。"红叶说。

"问题是变不成水浇地呀!"春林说。

"有办法。"红杏说,"咱向大队提个建议,改变扬水站水渠由堤内向堤外的出水口,改在村北运河大堤由南北向东西的拐弯处,这样,水渠由地下变为地上,经过旱八十,那些地不都借上光了?"

"太好了!"春林猛的一拍桌子,"娘的,这两年光傻逼二气地蛮干了,怎么就没想到这些?嫂子,你想的太对了,明天我就去找袁征叔,他一定会支持的!旱八十一增产,咱队老的少的吃饱饭没问题了!"

"光有饭吃还不行,还得有钱花。"红叶说,"让地里多产些东西,提高工值,别到年终分红时,还有社员往队上倒扣钱的。"

"对,给我几年的时间,我把八队弄成无赤字户队!"春生说,"种棉花要增加投入,棉花种好了,社员就能多分钱!"

"棉花是得种好,但是这还不够,"红叶说,"咱得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两条腿?"春生问。

"对,两条腿。"红叶说,"农业生产是一条,副业生产是另一条。"

"你是说,咱们要搞副业?"春生问。

"是的。"红叶说,"你看,咱跟河西就隔着一条运河,河西人吃的比咱好,穿的比咱好,赶集上店,河西人买东西出手大方,为什么?人家有钱,钱从哪来?相当一部分来自副业。河西人头脑灵活,人家那边政策也宽泛,村村有副业,有大的,有小的,不说别的,串乡做买卖的,换香油的,换挂面的,换豆腐的,一个河东的也没有,咱河东的钱,都让河西的给赚去了。就说轧棉花吧,河西村村都有轧坊,咱公社四十多个村,一个也没有。咱得跟河西学着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既要种好庄稼,又要搞好副业,吃粮靠农业,花钱靠副业。"

"这个思路不孬,"春生说,"可咱能办什么副业呢?"

"弄个豆腐坊,挂面坊问题不大,这个投资小,见效快。"红叶说,"最好弄个轧坊,加工棉花,棉籽可以榨油,棉饼可以肥田,太有利可图了!"

"可公社不让办啊!"春生说。

"有门了!"红叶说,"我听袁征叔说了,公社放开手脚了,打算在沿运河的村办三个轧坊,我建议咱俩尽快去找袁征叔,叫他上公社去争取,争取来后把轧坊给咱队上!"

"咱这就去找袁征叔!"春林拉着红叶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