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军国主义制度,贸易立国获取资源和市场,和平发展成为日本主流
发布时间:2025-07-30 18:50 浏览量:1
从1945年日本投降至今已逾三代人(约80年)。
如今的日本,其社会价值观与军国主义时代已截然不同。
平成废宅与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子神风特别攻击队堪称两个物种。
在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日本堪称最和平之国。
2023年全球和平指数显示,日本高居第9位,而排名前八的国家人口均不足千万(冰岛居首;东大位列第80)。
日本从法西斯军国主义转为和平之国,有三大原因:
1,二战后麦克阿瑟对日本主导的一系列制度重塑:根除了军国主义传统。
2,深度嵌入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网络,日本完成了从“资源—领土型国家”向“技术—贸易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曾经以扩张和征服为路径的“军国国家”,今日已成为以出口高精尖产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扮演后勤与重建角色的“和平国家”。
3,成为发达国家和老龄化,让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消亡。
本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日本转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二战前日本扩张侵略的成因;
2、麦克阿瑟改革如何根除军国主义,并以贸易立国替代扩张逻辑;
3、日本成为和平国家的多维度证据。
一、二战前日本扩张侵略的原因。
1,经济根源:资源匮乏与缺乏市场。
日本本土缺油、缺铁、缺橡胶,明治维新后的工业化把这一矛盾推向极端。
2,弱肉强食的世界环境与经济危机催化。
1929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导致丝绸、纺织出口暴跌,农村破产、大饥荒此起彼伏。财阀与军部把东大东北的煤铁、东南亚的石油视为“民族生存线”,将夺取资源、垄断市场视为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
3,军国主义制度一家独大。
明治维新并没有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经济危机更是让军国主义分子一家独大。
“统帅权独立”让陆海军可绕过内阁直接向天皇汇报,“二二六事件”等未遂政变进一步清洗温和派。1936 年《国策基准》把“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正式定为国家战略,“大陆政策”制度化,军人集团遂行事实上的军事独裁。
4,极端民族主义与“神国”想象让军国主义有民意基础。
“八纮一宇”“天皇现人神”构筑了神圣化战争的舆论土壤。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却实施三光政策、强征劳工,成为更残酷的新殖民体系。
5,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
列强绥靖与权力真空国联的口头谴责与英美对日出口石油、废钢,实质纵容其侵华。1940 年法国、荷兰在欧洲战场溃败留下的亚洲殖民地权力真空,为日本“南进”铺平道路。
归结起来,军国主义体制、资源依赖型经济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交互强化,使得日本走上了几乎难以逆转的扩张轨道。
二、麦克阿瑟改革:废军国主义制度、兴贸易、进入美国体系
1,从上至下清除军国主义。
1945–1952 年盟军占领五大改革:①天皇去神化;②解散参谋本部与陆海军;③东京审判问责战犯;④土地改革打碎封建地主阶层;⑤解体三井、三菱等财阀。 1947 年颁布《日本国宪法》,“和平宪法”第九条明文:永远放弃战争权,不保持陆海空军,只维持“必要最小限度之自卫力量”。
2,贸易立国:用市场替代炮舰获取资源和市场。
1955 年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成为美国同盟中的“前线工厂”;朝鲜战争订单触发高速增长。资源与市场逻辑彻底反转:不再通过占领地攫取资源,而是通过多边贸易与美元体系可持续获取。石油来自中东、铁矿来自澳大利亚,进口通道用美元和海上通商线而非军队保障。
自1965年日本首次对美国出现贸易顺差,单年峰值接近600亿美元(1987年),在1980年代十年间累计超过4000亿美元,整个战后时期的累计总额则远超万亿美元。
3,经济崛起—老龄化—重塑日本人的价值观。
20 世纪 60–80 年代“经济奇迹”使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成为发达国家,生活水接近甚至一度超越英美。进入 21 世纪后,日本成为高度老龄化社会(65 岁以上占 29%),昂贵的人力削弱了扩军动能,养老金与医疗支出优先度远高于国防预算。 高度城市化与消费至上文化取代了“大东亚圣战”叙事,军国主义在社会心理层面丧失群众基础。
三、日本“和平国家”身份的多维度证据。
1,宪制与法律约束
《宪法》第九条自 1947 年实施至今未改,是全球唯一在最高法典层面“放弃发动战争权”的国家。
自卫队地位虽经 2015 年安保法赋予“限定集体自卫权”,仍受“专守防卫、国会事前批准”双重枷锁。
2,军费与武器政策的自我限制
军费长期控制在 GDP 1% 左右(2023年约 1.2%),显著低于全球平均 3.7%。
3,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五十余年未变,日本始终将核武器视为“战后创伤”而非“安全资产”。
4,传统进攻性平台受限:直到 2023 年,日本才开始将“直升机航母”升级为轻型航母,但强调不具备“冲绳岛链外投送”能力。
5,国际和平贡献
官方发展援助(ODA)长期位列全球前三,2022 年额达 172 亿美元,重灾区为东南亚、非洲及南亚基础设施与医疗领域。
1992 年通过《PKO协力法》后累计参与 20 余项联合国维和任务,部队角色集中在工兵、医疗与后勤。
在核裁军、气候变化、全球卫生等非传统安全议题上,日本是重要资金与技术供给者。
6,社会共识与历史反思
《朝日新闻》2023 年民调:72%受访者反对修改第九条;在“是否支持海外派兵作战”问题上反对者高达 78%。
广岛、长崎原爆资料馆每年吸引逾 100 万人,和平教育与历史忏悔成为日常社会记忆。
市民层面的反核、反基地运动(冲绳普天间等)对政府构成强大牵制。
结论
麦克阿瑟主导的战后改革将日本从制度层面“去军事化”,而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则在结构层面提供了资源、市场与安全保障,消解了通过对外扩张解决经济困境的动机。
随后,日本的经济腾飞与社会老龄化又在文化心理与人口结构上进一步稀释了军国主义土壤。
多项宪法条款、政策实践、社会共识与国际排名共同印证:今日日本已与 1930 年代那个为夺取“生存空间”而血战到底的帝国截然不同。
从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与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视角审视,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物质条件与意识形态土壤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