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记忆】广州大事记: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6月
发布时间:2025-07-30 18:47 浏览量:1
5月
5月3日 清廷于4月1日授予林则徐四品卿衔,命赴浙江协办海防。林于是日在天字码头登舟离开广州。
5月17日 分泊虎门、沙角、黄埔、猎德、大黄滘之英兵舰,群集省河河面,并有3艘兵船来往巡逻。随时准备进击广州。
5月20日 广州知府余保纯发布告示安抚人心,劝告城内居民及外国人不要离城。
5月21日 义律通知外国人在日落前撤出广州。连日来英兵舰又在珠江省河游弋,清军严加警戒。
奕山在战具未备、兵勇未集的情况下,夜10时贸然兵分三路,另以水勇千余驾火筏突袭英船。战乱中误烧民船,部分兵勇拆毁、抢掠洋行。
5月22日 英军大举进逼广州,攻西炮台,守台总兵张青云发炮轰沉英兵船3艘。英军转攻城西北之泥城,一路开炮,放火焚毁木栅及船只30余艘。又在城南及十三行一带,焚毁民房无数。
5月23日-24日 英兵船30多艘从虎门增援。英军开始进攻广州城,先攻东、西炮台及天字码头等处,又炮击五仙、靖海、油栏、竹栏四门。焚毁新墩石公祠、金利埠及河南洲头咀沿江民房,焚毁附郭民居,抢走清军拖风船40余艘、民船50余艘。
5月24日 英军分两个纵队强行登陆。右路在东炮台至海珠炮台间登陆,天字码头守军一哄而散;左路从增埗登陆,侵占泥城,清军储备物资及水师船、油薪船30余艘悉被焚毁,军资可用者尽为所夺。
广州府新安县武举人庾体群以火船3队,毁虎门外英船1艘。
5月25日 登陆增埗英军向城北各炮台进攻,守军溃退。城北拱极、保极、耆定、永康(四方炮台)等炮台均陷。西炮台亦失守。清军1.7万余人退入城内。
登陆英军在广州珠江两岸纵火焚毁铺户千余间。泊于江面之英船复放火炮射击救火者。
5月26日 东炮台失守。至是日,广州城四面被英军围攻,炮火打入城内,官民惶骇。奕山于城内竖白旗,并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义律求和。
5月27日 经奕山同意,余保纯与义律订立城下之盟《广州和约》。主要内容为:1.奕山、隆文、杨芳和所有外省军队,限6日内退出广州200里以外;2.一星期内交“赎城费”600万元及赔偿英商馆损失(后议定30万元);3.款项付清后,英军退出虎门,交还各炮台,但在两国交涉未解决前,不得重新武装炮台。
5月28日 奕山、隆文、杨芳联衔晓谕军民:“勿得妄生事端,捉拿汉奸;如遇各国夷商上岸,赴行贸易交涉,亦不得妄行拘拿。”
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居民出城者数以万计、后续开西门、归德门,民心稍安,秩序稍复。
占据城北各炮台英军,到附近四乡肆行劫掠,抢夺牲畜,淫辱妇女,发掘坟墓,残暴至极。
5月29日 上午,踞耆定炮台之英军闯至泥城、萧岗、三元里等地,大肆淫掠。村民大愤,奋起反击,打死英兵数名。三元里农民断定敌人定会前来报复,遂联络唐夏(棠下)、萧岗等村群众共同御敌。爱国士绅萧岗举人何玉成等以怀清社学领导人名义,向南海、番禺、增城诸县各村发出“飞柬”,要他们联络壮丁,准备战斗。下午,附近各乡农民、丝织工人、打石工人、义勇代表在三元古庙(今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会盟,并约定:一有警报,全体出动,相互援助。
5月30日 英军千余人从四方炮台出动,扑向三元里、萧岗,乡人鸣锣聚众,三元里一带103乡数以万计群众,手持刀、矛、锄头等武器齐集牛栏岗抗击英军。英军死伤者甚众,一名少校军需官被刺死于杂葬岭。义律率兵救援,被群众冒雨追击,退回四方炮台。
5月31日 广州北郊群众围攻四方炮台英军。花县、增城、从化等县群众驰援,达400余乡,数万人。义律急派人求广州知府余保纯解救。祁顷即派余保纯率同南海知县梁星源、番禺知县张熙宇,赶赴阵前,施加压力,为英军解围,群众大哗。
6月
6月1日 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打击下,四方炮台的英军陆续退回船舰。
6月3日 英军退出泥城。
6月5日 奕山、隆文退屯城外之金山,并将各省援军撤离省城。
6月6日 英军退出大黄滘。
6月7日 英兵船陆续退出虎门。
6月8日 奕山委托余保纯于大佛寺设宴赏赐三元里抗英绅民何玉成等人,并颁发死、伤人员抚恤金及优抚金。
6月18日 清廷准奕山等奏请,准许英商照常通商贸易。
6月28日 清廷以办理广东事件不妥和“废弛营务”的罪名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并下令将林则徐发配伊犁充军。
资料来源:《广州市志(卷一)》1999年12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