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蒋软禁53年,张学良自评:父亲与我有这般下场,皆因爱国!

发布时间:2025-07-08 12:11  浏览量:1

说起民国里既能打仗又撩妹、还能在政治场里翻腾得风生水起的角色,张学良就没怎么给别人腾过地方。他不是那种庸常里混来的历史人物,他也不是教科书上架起来的政治雕像——他就是那种你哪怕不据史册,民间酒桌、巷尾八卦都绕不开的人。张学良的出场,一直像落地玻璃碎裂那样响,一开始就定下了他不同凡响的命数。他出生那天,张作霖还在护着产妇快马加鞭,仇家突袭、马车狂奔,孩子直接在半路折腾出来,真是要多传奇有多传奇。好端端一个世家子,到点该来的接生婆、温柔的产床,看都见不着,直接上路!有人说,要不是张作霖那天命大,或许学良也早就没影了。

可再看这孩子刚落地,一身病,弱得一阵风都能吹倒。张作霖能坐稳东北王,靠的全是狠辣果敢,偏到儿子这儿就隔三差五请郎中、折腾算命。他真的是无计可施了,结果搞得东北街头溜达,说听谁喊啥就叫啥名,拣了个“小六子”。那些年民间讲究贱名好养活,张作霖这一出,把封建土味玩到极致。你说可笑?可人家张学良还真的从此身板结实起来,一步步生龙活虎,像是贱名真有点灵。

张家老大东山再起,17岁入军当团长,你别当这是混来的官衔。东三省的讲武堂,他炮科成绩第一,有点年轻气盛,但脑子里真不是只装着纨绔。你翻那会儿东北的地头,是没人敢看低这个小帅。那一年,他娶了于凤至。老实说,这婚姻和权力的搭配也算一眼能看到底,但他们的情分,又和别的军阀世家的夫妇不大一样。于凤至聪明,肯忍耐,但绝不是低眉顺眼的花瓶。两个人一路走动,外头风风雨雨,于凤至一直像棵梧桐,抗风也接雨。如果不是赵一荻后来介入,也许这个故事就不会有后来的起承转合。

但张学良做人骨子里有点戏。他英俊潇洒,这在那个兵荒马乱、枪炮随时响起的年代算是异数。谁家将领见了他说坏话?背后说他风流——十一位情妇,他自己就坦白。但这些风流却没让他玩物丧志,相反,情场得意,官场上也顺风顺水。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能赢,他的指挥能耐很关键。别说他年纪小,那动作杀伐果决。人家叫“少帅”,可这外号原本是骂人的,意思纨绔子弟,张家小开不经事。可就这么个“少帅”,真在血雨腥风里打出来了名头。

命运最早的大转弯出现在1928年,父亲张作霖被日军炸了专列。皇姑屯那场大爆炸,东北的老天就像瞬间坍塌。没谍战片那么多离奇,但戏剧性远超想象。这件事让刚刚架稳马鞍的张学良,一下成了巨浪里站着的孤岛。可就在张作霖去世时,张学良正宴请宾客,他后来再没过生日。每年生日就像一个咒,想起的只会是父亲的死,这点伤疤自己都不肯揭,哪还叫人探究。

东北由此归了张学良,他手腕极硬,先稳住新旧两派,接着搞东北易帜,这一步真够刚。弃五色旗迎青天白日旗,逼得日本人没法打出师旗,“三年延缓了日军南侵”,无数专家考据过。他一度权力巅峰,手握北方重兵,蒋介石看他也得客客气气。可风光不过几年,1931年的九一八,天下大变。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后来怎么说都洗不干净。他自己承认“不抵抗”是自己下的决断,可外界总说,是蒋介石逼得他这样。他后来年纪大了,受访说,那不是中央的命令,全是他自己承认的选择。到底谁说的真呢?事后诸葛亮说得多,资料堆出来还是模糊。东北将领回忆录加密电,角度各异,有的骂他,有的护他。真实恐怕也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他那个年头,谁都不敢跟日本硬碰硬。张学良自有难处,他甚至是想忍耐局势,寄希望世界援手。当时国联“派高级调查团”,他期盼很深,书信电文里有无奈也有赌气,现实只有没落。真要说错,谁又能躲得过那个时代?于是有人觉得他优柔寡断,另一些却肯定他是大局观强。其实,他就是个复杂的人,不止黑白两种颜色。

但奇怪的是,这人遇到大是大非却总能豁出去。1936年西安事变,他和杨虎城一起逼蒋抗日。事变之前张学良琢磨了很久,他可不傻,绝不是想取蒋而代之。你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现实。他敢放下自己,只要蒋答应抗日,全国一盘棋,就是他认的路。从头到尾,他保护蒋的安全,最后还自认犯了“滔天大罪”,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这是哪门子政变?把主谋送回南京,自己赔罪领刑,手底下兵力全丢了。蒋介石表面体面,其实早就记下账,软禁从广西、重庆到台湾,五十三年。一生黄金时代,大半在囚禁中消磨。你要问代价大不大,谁能给个实话?张学良晚年也没答得明白。他始终嘴硬爱国,但不爱解释。“家里父子俩要不是为了国家,有啥下场?”这句听着甚荒诞,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又好像什么都点透了。

幽禁时光里,他的身边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往日温室闺秀,一腔柔情苦练厨艺、学英语,几十年陪伴,看起来有些老派,但也足够让人触动。归根结底,有人说这段感情比江山还真。外头人赞叹,他们自己心照不宣。至于于凤至——那是另一种心酸。为张奔走,病恹恹地去了美国,百年夫妻终究两地。赵一荻和张学良的婚姻,等到老年才成全,究竟公道吗?蒋介石、张家两位皆知,这本来就是个早有结果的选项。

他晚年其余时间,不就靠着回忆活着。淡到极致,研究历史、明史、王阳明,甚至成了基督徒。张大千、张群、王新衡,三张加一学良,日子能喝茶就喝茶,偶尔插科打诨。他明明孤独,却又自在,可见失去权力也有不一样的活法。你要说他的选择值不值得,像是个永远答不完的问卷。有人说,他是大英雄。他自己却不在乎。当年西安事变,他如果真不放人,蒋介石是否还有影响力;但他放了人,自己却被困半生。这是不是注定的?

有时张学良又透着点坦然,因为人老了,会审度人生。台湾软禁几十年,甚至还有些小日子过得安逸到家。喝茶下棋,读书看报,有赵一荻陪着,苦中带甜。成天琢磨自己错没错,有意思吗?其实他自己也知道,犯错和伟大往往难以切割。一方面,他承认九一八算是自己拿错了主意,另一个时候,提起来他又不认账,不抵抗也许才是更聪明的策略。前后不一致,听来让人龃龉,但历史哪有绝对对错。人的一生那么长,哪能所有决定都毫无瑕疵。张学良的故事里,失败和成功一直搅和到一块,连他自己也理不清。

当年东北丢了,外界讥笑、指责,可后来西安事变,他又成了民族英雄。历史从来就这么矛盾得让人烦躁。资料上看,张学良既坚定又动摇过,敢担当又躲躲闪闪。这不是伟光正,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不是生于乱世,也许他就是个吃喝玩乐的世家子,这辈子风流一场,未必非得背负多少爱国者的痛。

围观张学良一世,既感叹他的命运波折,又觉着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软弱也有顶天立地。有次采访,他坦白道如果能重来,什么都不一定还是那样做。卡在大时代里,谁都不是赢家,关键时刻舍与不舍,没人能早就安排妥当。

百年下来,张学良早已经入土,但坊间、学界翻来覆去还是忘不了这号人物。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悖论,他才有资格被反复咀嚼吧。谁说不是呢?看历史要看人,别只看到结尾。

到了某个时刻,所有理论争论都没什么意思,张学良究竟是怎样的人——其实早已留给自己的时间和后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