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张作霖谁更厉害
发布时间:2025-07-16 15:29 浏览量:1
张作霖,张学良,这两个人名还用介绍?如果在中国近代史上找几位呼风唤雨、挥斥方遒的主角,这父子俩分明是排头号的。尤其在东北,说他们是一言九鼎,绝对,没有一个人敢不服。他们的名头,老少爷们都得记住,不记都有点不合适。可细想里面的分歧,远比传奇外表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父子不同调,事情做法大相径庭,还真不是拍电影那种对称剧情,反而像一桌东北大炖,有肥有瘦,有筋有肉,凑到一锅正好口。
要说张作霖这人,他有点狠。打小就不是端笔杆子的料,更不靠祖宗三代保佑。他从胡子里打杀出来,跟官军、土匪、洋人、日俄,哪一拨没交过手?打起来眼皮都不眨一下,死人是常有的事。张作霖没啥文凭,可是头脑灵,可以说拎得清。谁是自己人谁是对头,心里门清。他说出的话,底下的人信,哪怕有时候太狠,没人敢吱声。你说他狠毒,也有点;你说他狡猾,也不全对。东北那地儿,复杂得很,张作霖这脾气倒正好压得住。
但再看张学良,跟老头子一个娘胎出来的,怎么感觉像是南北两极?张学良念过洋文,吃过西餐,连穿衣打扮都讲究得很。他笑脸迎人的本事,不知道比张作霖厉害多少倍。真要办事,有时候转几个弯,绷着一副“理中客”样子。别人说他八面玲珑、会做人,其实有时候就是太会为难自己。优柔寡断?这个词有人用来形容他,但也许是外人不懂。东北大局落到他身上,他纠结久了,反而下不去狠心,错过战机。这要说他没能力,不现实;但你真让他像张作霖一样“咔咔”就应对局势,他的气场就弱了点。
再次扯回父子之争。张作霖这一路瞅准了实利,该下狠手绝不姑息。1920年代东北风雨飘零,乱局丛生。张作霖稳得住,全仗着他能玩阴的也能来硬的。之前奉军和直军翻来覆去,他不但没让东北丢脸,反而稳稳升了半级。决策果断,就是他的杀手锏。他敢把亲信丢到俄国人、日军眼皮子底下打听消息,也愿意跟北洋几路军阀虚与委蛇。张作霖不是高学历分子,但识时务,借力打力,短兵相接往往有奇招。
张学良这种环境下成长,似乎没被老爹的阴狠带太多。他更倾向于君子风度,讲究公平,重视知识,甚至常在公开场合支持进步思想。西安事变算啥?张学良一手推动的,说是天下大义,但当场决定交出政权、舍个人安危,那种狠劲儿反倒跟张作霖完全不同。张学良讲情讲理,他的缺点也明晃晃,就是遇见大事优柔寡断,最后常自己为难自己。他推崇知识,洋气十足,唯独实战时反而软下来了。
可实际上,光靠狠,东北也未必能安然渡过大劫。张作霖死得也挺突然,皇姑屯事件让上层都傻眼。他没能熬过1928年那颗炸弹,那种命悬一线的激烈,把整个东北权力推给了张学良。张学良刚接手那会儿,局势一团乱麻。日军、国民党、红军、苏联,谁都惦记着这块肥肉。历史学家披露过一组数据——1928年仅东北军人数就过三十万,装备比全国三分之一都强。张作霖这摞底子,比谁都扎实。可张学良手里,偏偏没能“化敌为友”,最后丢了沈阳,留下的始终是复杂的感慨。东北沦陷,他挥泪撤退,不只对手无情,连手下老兄弟都有人心生埋怨。这算能力不足吗?有时候真说不清。
不过,要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谁更合适当东北王?你要是问那些老东北的乡亲父老,多半还是倾向张作霖吧。这倒不是因为张作霖多仁义,更像是“杀伐果断”,能镇得住乱世。1920年代东北屡次遭难,流民无数。张作霖派兵压阵,农田稳了下来,大家有饭吃,有命活。他给自己人机会,确实也有家族裙带,但这就是当时的谋生法。张学良不然,打天下可能难,守天下也不见得容易。
但有人说,张学良的民主思想其实救了不少人。这年头争来抢去,硬拼只会老百姓受苦。西安事变一出,东北与全国的关系盘活了,他敢赌,敢放手,算是“牺牲小我”。这要说软,其实也是刚。只是当时没人能抛开旧有观念,认可这种新派主张。所以张学良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老是被拿来分析成败。对与错,是后人一句话说得清的?
有种说法,张作霖时代东北的治安是最好。土匪、盗贼的时代,因为张作霖自己就是“半个胡子”,他知道怎么收服。赏罚分明,能一言退敌,能一怒杀叛。张学良治下,却是新旧杂糅。各路思想混杂,东北成了风口浪尖。日本铁蹄踏入沈阳时,张学良没敢抵抗,有人骂他懦弱。可要是真死守,东北还会如何?老百姓更惨,那些历史瞬间到底该怎么兜底?
再看张作霖的奇葩用人思路。他偏偏喜欢用落魄士子、旧部下、老兄弟。人阵地熟,借力打力。有一次据说仅用三句话,就叫一支反叛队伍投降。狠是真狠,但也在“人性”这层,有点儿特别逻辑。他跟日本人、俄国人勾心斗角,一直到死还不肯低头。某些说法,说他出了大东北就是“土皇帝”,在北京就软绵了点,真假没人能彻底确定。但东北人在意的是他能保证活路、安全、底气满满。
等到张学良接班,时代早变了。他自认是开明绅士,常以“不流血为最佳”来劝说下属。可实际操盘的时候,身边人都迷糊到底该听他信谁。东北易手,张学良跑路,那群东北军官要么归顺、要么流亡,时代拐了个弯儿。有人说他温柔体贴,也有人说他优柔寡断。到底哪个是他真正标签?还真够琢磨半天。
这俩人之间的父子情,也不像表面那么和谐。张作霖对张学良不舍得狠批,私底下却也不全相信他能挑大梁。张学良一面挂念父亲,一面又不肯走老路子。两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一样,东北王的旗子传下来,味道已经变了。这代差、心情落差、历史的洗牌,有点荒诞,也很真实。
历史上的“东北王”称号,不止是靠血统,也靠一套复杂的处世规则、社会关系,还有胆大心细。各有缺点。张作霖敢断敢拼,最终命丧枪林弹雨;张学良玩命周旋,却像唱大戏,台上不肯露真心,有一条路,他始终没走出来。
放在今天看,这对父子有没有绝对的对错?东北乱世时期,需要强人用铁腕平江山,也需要文人雅士平稳人心。张作霖和张学良,互补得过头,反倒谁也成不了理想中的“完美领袖”。大势面前的小人物挣扎,时代推动的洪流,有时不是你我能主导的。
到底该谁做这“东北王”的主心骨?不同年代的人给出不同答案。复杂得很,这就是他们父子俩现实里独特的矛盾和平衡。东三省的天,阴晴圆缺,有时候看不见尽头。有的事,或许就该模糊着记。
主人公不完美,东北的浮沉也不完美,一块地方两代人的故事,风雨一百年,还没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