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引领聚合力 精准滴灌促振兴 黄南州同仁市奋力擘画乡村振兴巩固衔接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18 22:48 浏览量:1
黄南州同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紧扣“一书一单一盘棋”工作要求,以扛牢主体责任为基石,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以细化举措为抓手,交出了成效显著的“同仁答卷”。
压实责任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组织保障格局。坚持将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三农”工作核心任务,始终坚持党对农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高位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全市先后召开5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围绕民生保障、群众增收、务工就业、消费帮扶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协同、乡镇落实”的工作闭环。各县级联点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督促指导,针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难点问题现场办公,解决基层实际问题120个,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传导机制,为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精准监测帮扶,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屏障。严格落实“241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部门预警,加强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推动构建“村排查预警、乡核实研判、市统筹施策”三级联动机制,对农村低保对象、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等重点人群开展全覆盖专项排查,因地制宜制定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等具体措施,实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全覆盖,去年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47户994人。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优势,配合村“两委”对农牧区人口开展常态化风险筛查和动态监测,实施“低保兜底+就业培训+防贫保险”精准帮扶,成功消除160户641人返贫致贫风险,风险消除率达64.5%,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强化就业创业,激活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坚持以稳岗就业为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就业惠民政策,充分发挥“就业帮扶”在推动群众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线上+线下”多维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全力推进脱贫人口稳就业促增收。易地搬迁脱贫人口累计就业1406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实施“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5班次,培训脱贫人口、监测人口250人次,人均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原有25家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车间(工坊)基础上,新认定牛羊养殖合作社、堆绣制作、农机服务等20家帮扶车间(工坊),开发各类就业岗位75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就业帮扶成为群众增收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夯实民生根基,织密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牧民。教育保障方面,落实“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21%,实现适龄儿童应读尽读;住房安全方面,开展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排查率达100%,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率保持在100%;医疗保障方面,农牧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实现100%资助参保,住院实际报付比例稳定在90%以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全覆盖;饮水安全方面,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全市供水巩固率达96%以上,4.5万农牧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提速项目建设,释放乡村发展动能活力。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原则,严格落实衔接项目资金支出“红绿灯”预警通报制度和调度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压实行业部门监管和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全力推进衔接资金高效利用,赋能乡村振兴。2024年共实施衔接项目51项,投入资金1.93亿元,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周通报、月调度”机制,中央衔接资金支付率达93.89%,省级衔接资金支付率95.05%,全口径资金支付率94.36%,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同步提升。
深化东西协作,拓展区域协同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完善对口协作机制,深化与江苏省启东市在产业发展、人才往来、项目投资等方面交流合作,先后达成教育、医疗、产业等多领域帮扶协议。持续加大东西部协作资金争取力度,2024年安排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5项,投入资金1700万元,重点支持金黄果蛋禽养殖基地等产业项目,向全市29个脱贫村发放收益分红185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0名,切实让协作成果惠及基层群众。举办青海同仁湖南文旅推介会、冬季农畜产品及文旅推介暨招商(成都站、沈阳站)3场大型省外活动,展示同仁特色名优产品200余种,累积销售额达3693万元,实现品牌推介和销量收入“双丰收”。与中湘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湖南中医药大学等12家单位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累计签约金额7.63亿元,为产业升级、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等领域注入外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