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正青春 |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二)
发布时间:2025-07-16 23:26 浏览量:1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创刊40岁生日。
犹记得,从创刊之初仅仅是四开四版小报的《山西经济信息报》,到同年8月26日更名为《山西经济报》,从1986年10月从“小报”升级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她”不再仅仅对信息进行集纳、分类及简单处理,而是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犹记得,从最初由四部门主办,到1993年成为省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她”于变化中计深远,完成自己破茧成蝶的蜕变;
犹记得,从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山西再涌开放潮》,到1997年的《漳电股票发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运城要造飞机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阅读大会》,“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调研、一场场精心的活动,持续传递着丰富的资讯、宣传着市场的功能、助推着行业的发展;
犹记得,从早期的盐业调查、汾河治理,到省内田间地头、矿企车间,再到国外商务活动、展销推介,经济报人的脚步从省内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国,并把最新鲜的资讯、最真实的动态、最前沿的观察、最生动的故事,及时呈现给我们的读者。新闻人践行的“四力”,“她”给出了一以贯之的答案;
…………
40年风云激荡,40年笔墨春秋。在“她”40周岁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用笔尖记录时代、以目光见证发展——40年见证《山西经济日报》报道的力量”栏目,撷取40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瞬间,聚焦每一个定格的光影,放大为山西经济砥砺前行的注脚。让我们以报为史,重温那些改变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时代的书写者,更激励你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晋彩”华章。
郭欣荣:深入基层奏响“红火的乐章”
高建民:如何让笔下的文章更有分量
王晓华:40年,我与报社共同成长
阎红兵:那些文章是我人生的烫金“印章”
张建国:始终与山西经济同呼吸共命运
1990年郭欣荣
|深入基层奏响“红火的乐章”
“1982年以来,国家共在山西安排重点项目23项,完成投资总规模155亿多元。山西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重点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省份之一。这些重点项目的立意就是建立共和国经济的动力装置,然后再把它输送到四面八方支援全国四化建设。”这段文字取自于1990年5月10日《山西经济报》头版头条——《基石——重点工程建设在山西》。透过泛黄的报纸,那段上世纪80年代,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用煤与汗、钢与火浇铸的工业诗篇依稀出现在眼前。
此文的作者——报社原时政评论员郭欣荣谈及35年前的采访过程时表示:“当时,全国刚度过短缺经济时代,沿海加工业快速兴起,能源、交通等重点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掣肘,面临较大需求,因此,建设好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意义重大。1990年5月初,省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动员会。会议结束后,我与时任报社总编室主任丁民进行了沟通,决定聚焦站在国家战略下、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对我省发展有何推动作用这一主线,采写一篇有深度、体现经济报独特见解的综述性通讯稿件。”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采写稿件最是考验记者“四力”。郭欣荣通过收集动员会资料、整理发言素材、听取相关专家学者意见以及自己曾在太原市委工业部宣传处、太化集团宣传部担任理论教员所积攒的行业知识,用一周时间完成稿件采写。稿件刊发后,得到相关部门好评,省建设厅办公室负责人更是打来电话:“动员会开完一直没见经济报发稿,没想到你们憋了个‘大东西’,把我们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然而,郭欣荣并不满足,他深知“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深入基层全是办法”。为探寻最鲜活的新闻素材,他毅然背起行囊,奔赴当年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单位之一——古交市马兰煤矿。
在矿区的三天里,他头戴安全帽,跟着矿工们穿梭于巷道之间,听他们讲述开采的艰辛与坚守;深夜,他又围坐在职工宿舍里,与矿工们促膝长谈,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正是凭借这种扎根一线的执着,他精心打磨出《火红的乐章》系列报道,最终荣获山西统配煤矿第二届“乌金”好新闻三等奖。
自1987年进入报社,郭欣荣先是在总编室兼任编辑记者工作,后又在财贸部、经济信息部、社会新闻部等部门担任部门负责人。“经济报从初期四部门联合主办到1993年被正式定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资源整合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在经济报近40年的时光,见证了报社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咱们的记者个个能出大稿、写好稿,是山西经济变迁的忠实记录者!”郭欣荣感慨道。
《山西经济日报》即将迎来40岁“生日”。“作为老报人,曾经我们用钢笔丈量时代,如今年轻记者以数据连接未来。愿报社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继续勇立潮头,以深度内容守护纸媒荣光,用创新思维开拓融媒新局,让四十载积淀化作新征程的磅礴力量!”采访最后,郭欣荣为报社未来发展送上深深的祝福。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李京益
1991年高建民
|如何让笔下的文章更有分量
此时的太原,一碗头脑,一壶黄酒……
此时的广州,山西经济日报原部主任、现任中山大学山西校友会会长高建民在“云”端如约而至。
按下一串号码,记者与高建民约起了“云”早茶。
相隔千山万水,这位素未谋面的前辈声音爽朗且温和。从他多位老同事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他在山西经济日报社的轨迹:1988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便扎根新闻战线多年,从现代周刊到农村部,再到专题部、体育部,几乎涉足了《山西经济日报》的各个采编部门。
“是报社这个平台塑造了现在的我。”高建民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后的味道。他坦言初入行时领导的教诲如同烙印般深刻,“记者,就是砍柴人。刀不磨快,哪有好柴烧?多积累、多写、多接触,见识广了,笔下的文章才有分量。”这句朴素的箴言,成为他人生的信条。
就如我们话题中的这篇稿件,1991年震动三晋的深度报道——《瓶颈梗阻,症结何在——山西:5760多万吨存煤的前前后后》,电话那端的他,呼吸仿佛也带有煤尘的气息。
“这个新闻点,是刻在我骨子里的。”高建民的回答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沉重,“我是矿工子弟,从小在矿区长大。煤炭,就是我家的饭碗,是我爸的工资条……”这份源自生命体验的焦灼,驱使着时任工商部记者的他,将目光投向那堆积如山的5760万吨存煤——一个足以让整个山西经济有压力的数字。
“5760万吨!”他的音量陡然拔高,瞬间将记者拽回1991年那个朔风凛冽的寒冬,“那是悬在山西人头顶的警报器啊!”
彼时,全国经济尚在低谷徘徊,高建民敏锐地捕捉到一组异常的数据:全省煤炭产量稳步增长(同比增长5.4%),销售却悄然下滑(同比下降0.12%),年末矿存煤已达5760万吨,比年初激增41.8%。这场景与“能源紧缺”的普遍认知形成悖论。
“那时,煤炭积压是个敏感话题,许多人选择视而不见,甚至将其视为‘家底厚实’的证明。”高建民回忆道。
当同行还在追逐表面的产销数据,高建民已决意潜入“深水区”。他奔走在矿务局、统计局、煤炭集运站之间,在冰冷的数字之外捕捉更真实的声音。
历经艰辛求证,《瓶颈梗阻,症结何在》上下篇如利剑出鞘,不仅精准解剖了堵在晋煤咽喉的“三重梗阻”,更透过积煤现象,直指产业深层痼疾:国家扶持下产能快速扩张;晋煤外运通道脆弱,煤炭“乘车难”;经济低速运行需求降温。
报道一经刊出如巨石投湖。“跟你说句玩笑话,当时有基层官员感慨‘字字戳心’,有矿企管理者如获至宝,将报纸在调度会上传阅。”回忆起当时,高建民哈哈笑道,“作为新闻人,就应该将真相写出来。”
头脑已冷、黄酒微凉,仿佛都在述说着一代新闻人的不易。高建民所经历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资深报人的回忆,更以其经验告诉我们:砍柴人,功夫在砍柴之外,更在那日复一日的磨刀之中。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仝雄成
1992年王晓华
|40年,我与报社共同成长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6月20日,在这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从业近40年的山西经济日报社原财贸部主任王晓华目光如炬,坚定的话语中深藏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
从和顺大山走出来的理科生,到成为独当一面的媒体骨干,王晓华用一支笔、一颗心,在新闻路上笃定前行,而她的职业轨迹,也与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发展紧紧交织,共同书写着岁月的华章。
我们的对话从1992年她采写的《三晋再涌开放潮》展开。“那年,我在太原看到第一家港式发廊亮起霓虹灯,同时也看到省工商局简报上的数据——上半年新增三资企业60户,相当于过去8年总和的三分之一。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关键节点,这个场景与数据的碰撞,让我敏锐察觉到,山西正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王晓华说。
彼时,报社也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转型之路,报社领导将此报道重任交给王晓华,鼓励她“放手去干”。为了捕捉内陆省份的开放脉搏,她一头扎进外商、台商投资服务中心仅有20平方米的审批室,连续蹲点多日,全程见证了双喜轮胎10个工作日办结审批的全流程;在中英合资山西惠英公司开业现场,英国商人哈根展示的贸易台账,以及他“审批效率超沿海”的感慨,都被她一一记下……
稿件在9月1日头版头条刊发,迅速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又陆续推出《山西就是您的家》等系列报道。当时的省长王森浩率团赴港举行贸易活动时,许多外国朋友拿着刊登这些文章的剪报,主动找到代表团洽谈项目,一时间,山西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幅提升。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是王晓华个人新闻采写能力的彰显,也让《山西经济报》在改革开放报道领域崭露头角,进一步巩固了报社在主流媒体中的地位。正如王晓华所说:“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数字跃迁,更是一个内陆省份打破封闭的决心。”
在报社工作的近40年里,王晓华辗转多个部门,担任过编辑、记者、部门主任等多个职务。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都伴随着报社的发展需求;每一次的挑战,都离不开报社给予的信任与支持。在中博会、山西能源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她多次带队承担采访报道任务,从策划方案、分配选题到现场调度,都有她干练的身影。
回顾近40年的工作经历,王晓华感慨万千:“我亲眼见证了报社的发展壮大,从最初条件简陋,到如今办公环境不断改善、发行量稳步上升、影响力持续扩大,我感到无比自豪。这些年,我与报社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报社为我提供了实现新闻理想的平台,让我能够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而我也希望通过一篇篇稿件,为报社的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王晓华衷心祝愿《山西经济日报》能够持续坚守初心,在媒体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若男
1993年阎红兵
|那些文章是我人生的烫金“印章”
他究竟走了多少路,才看到当时真实的农村?
他到底有多少勇气,敢于写下那样犀利的文字?
他如何把记者的担当,一篇篇见诸报端……
翻开1993年本报刊载的《不安,新的困惑……》《沉重的思索》《淳风,归来!》三篇农村治安忧思录系列报道,泛黄的铅字里仿佛奔涌着时代浪潮下的真实回响。这组距今三十多年的报道,究竟凝聚着怎样的热忱与勇气?带着这样的思索,记者联系上了文章的作者,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吉林局分党组书记、局长的阎红兵。
电话那头,熟悉而亲切的声音传来:“业飞你好!最近工作忙吗?”简单的问候,瞬间消弭了电话两端的距离感。
上世纪90年代,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治安乱象丛生,社会变革的阵痛在农村尤为显著。为了揭开农村治安问题的真实面纱,阎红兵足迹遍布大同、忻州、长治等地,历时数月,走访数十位受访者。从朴实憨厚的农民到县里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再到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不同身份的讲述者,拼凑出农村最真实的图景。
晋西北某县,一户农民家中丢了一头牛,本指望报案后能找回损失,却没想到引来一群“热心人”。这些人以破案为名,接连几天在农民家中大吃大喝,吃掉的食物价值近乎两头牛;某村村干部因秉公办事得罪了人,家中2亩长势正好的谷子,一夜之间被人恶意糟蹋,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只剩满地狼藉。
…………
面对如此复杂敏感的问题,阎红兵没有丝毫退缩。在平顺县,他采访完村民们后,返回县里找县委书记,领导不在,他当场在办公室奋笔疾书,给县委书记留下一封信。在撰写稿件时,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客观呈现问题,又深入剖析根源。那些犀利的文字如同利刃,刺破了笼罩在农村上空的阴霾,让社会各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三篇文章不仅揭示了当时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当时壶关县、孝义市等地治安状况非常好,当地公安部门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公安局。文章中一一列出他们的工作经验,为全省社会治理树立了典型,找到了方法。
阎红兵的农村治安忧思录系列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在1994年第二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成为阎红兵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文章,都是我人生的烫金‘印章’!”采访结束时,阎红兵再次感慨道。角色在变,岗位在变,但那份源于记者职业的担当与责任感始终未变。回首往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与蜕变,坚守真相、勇于担当早已成为阎红兵生命中的精神底色。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业飞
1994年|始终与山西经济同呼吸共命运
1993年11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发出通知: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山西经济日报》正式定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报。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时任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山西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张建国和全体报社员工心中激起千层浪,泛起激动的涟漪。
张建国于1992年至1998年兼任山西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彼时他定期主持召开编委会,与大家围坐在一起,深入探讨报社的工作方案,敏锐捕捉并着力解决报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张建国,依然在关心关注着这张报纸的发展。在他看来,省政府机关报在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关键地位。“作为政府发声的‘喉舌’和政策传播者,作为省政府机关报,我们承担着及时报道省政府决策、方针、政策的责任。”张建国的话语坚定而有力。
通过翔实的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政府的决策,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多年来,《山西经济日报》始终不遗余力。
翻开已经泛黄的1993年《山西经济日报》合订本,仿佛穿越回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记者看到11月9日的报纸上,那条通知被郑重地印在报头下方的正中间,通知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山西经济日报》创刊于1985年7月,8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各主办单位的领导下,围绕我省的改革开放和兴晋富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一张报纸。此次将《山西经济日报》正式确定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报,旨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服务、监督和协调作用。”
张建国告诉记者,成为省政府机关报后,《山西经济日报》的使命更加多元且重大。除了致力于挖掘和报道地方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还具备监督平台的功能,不仅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使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加有力,还能够及时反映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
“成为省政府机关报重新奠定了《山西经济日报》的地位,受权发布省政府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法令和法规,新闻报道业务直接受省政府领导,日常工作也由省政府办公厅协调。”张建国的自豪与骄傲,溢于言表。
“将不负重托,尽心竭力,宣传改革,引深报道,提高质量,讲求时效,努力把《山西经济日报》办成全省一流的报纸。”时光荏苒,《山西经济日报》报委会和全体同仁许下的这一庄严承诺,从1993年延续到了32年后的今天。
漫长的时光里,《山西经济日报》始终与山西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用一篇篇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报道,为三晋大地的发展呐喊助威,为时代的进步留下印记。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