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门三进士”到“兄弟联芳”
发布时间:2025-07-16 00:36 浏览量:1
安丘南门里张氏是名门望族,明清老安丘城住户,张、马、曹、刘等名门望族首推南门里张家。据《安丘张氏族谱》记载:安丘张氏之先祖为江淮地区有影响的大家族,世代居住在淮安城之西门。明朝初年迁居潍水岸高戈庄,明朝正德年间(1505-1521年),张贞高祖张澄渡潍水迁居安丘城,走上读书为官之路,这一支因居安丘城南门里,又称安丘南门里张,是明清时期安丘著名的科举世家,先后有7人中进士,17人中举人,文学家,艺术家辈出。
安丘城里张家巷是最有名的巷子,巷西住的是张家,只有最北头住有几户姓李姓王的。张门是望族,“一门三进士”的来历就出自南门里张家,担任过青岛市副市长的民主人士张公制先生堂叔兄弟七人分家以前都住在这里,虽是同族近支,但功名家产差别很大。
张氏府宅大门在张家巷中部偏南,向东开门。城里南北大街上还有一座向西开的大门,门里一对大石狮子,人称“狮子大门”。门前一对蹲着的大石狮子,一边一只,样子不太一样,都很威武但不可怕。迎面看过去,右边的一只,脚下踩了一个绣球,左边的一只,脚上趴了一只顽皮的小狮子。大狮子的脚下,是高高的方形基座,上面还刻了一块像是毯子一样的东西,四个角垂下来。狮子半张着嘴,嘴里含着一颗光溜溜的石头圆球,圆球能在嘴里来回滚,但是拿不出来,看来是整体雕刻的,那时候安丘城区有狮子的大门很多,唯独这家狮子大门特别,别人家的狮子都是摆在门外一边一个,这家狮子大门的一对狮子却放在里面,后腚紧贴着大木门两边的青砖门垛,看着怪怪的。
张氏府宅里走出了大家张公制,张公制(1876年—1966年),原名介礼,字公制。其先祖张贞,为明末清初名儒。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张公制中举人。1906年出任安丘县劝学所首任总董事。1909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1913年第一届山东省议会成立,当选为议长,至1914年。1916年第一届山东省议会复会后,仍任议长。1918年9月第二届山东省议会成立时任副议长,并兼育英中学校长。1921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山东省议会议员。其间,他组织“诚社”,并在《大东日报》改组时,与王精一、张伯秋等在该报出刊“劳动周刊”。
七七事变后回安丘,曾婉言拒绝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厉文礼的请他担任顾问的邀请,暗中绕道去了青岛。在青岛期间,伪青岛市市长赵琪、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分别邀请他出山,均拒绝。日本投降后,他拒绝了国民党青岛市长和市党部请他出任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年73岁已引退25年的张公制再度出任公职。历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张公制先生亲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张老先生是“介”字辈,“公制”是字。他的大哥、二哥都是前清进士。大哥张介禄,字受百,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以第二甲一百三十一名中恩科进士,浙江即用知县,历署临安、镇海、归安等县,特授宁海知县、杭州府西塘同知、候补知府,丁酉、癸卯年任浙江乡试同考官(协同主考官阅卷之官)。二哥张介孚,字子中,张介禄之兄,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以第二甲一百十九名中恩科进士,授刑部江苏司主事,后改任法部制勘司主事。
张公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6岁时中举人,看来中进士是十拿九稳的事,不料到了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一些有眼光的大臣,奏请朝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以及各省岁科考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兴办新式学堂。科举废止了,公制先生的进士没考成。本来大门匾额已经规划好了的,题字“一门三进士”,因为公制先生是举人,差一个等级,匾额上就只能改写为“兄弟联芳”了,的确有点遗憾。
这块“兄弟联芳”匾额,红漆金字,立雕镶边,字迹凸于板面,红漆有些发黑,不知是年代久远红漆褪色还是规格要求如此。匾额大约八十厘米高,两米长,七八厘米厚,整体硬质实木,悬挂在门楣以上,略微向前倾斜,用四个造型别致的包金箔大铁钉,两托两挂,显得威严稳重,一直到一九五〇年前后还有,后来就不知去向了。这么结实的“兄弟联芳”牌匾,大概没有逃脱劈开当柴烧的命运。
安丘南门里张氏这个大家族,在安丘本地,甚至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贡献的家族。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耕读传家,文风倡盛,文学家、艺术家辈出,有多人成为社会栋梁。有大量的著作传世,有些著作还选入《四库全书》,是我们山东半岛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