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吴罡的故事2.1
发布时间:2025-07-15 21:33 浏览量:1
吴罡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海军指挥学校政委。
一、将军简介
吴罡(1917—2011),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解放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枣强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枣南县委书记,中共冀南区6地委组织部部长、北方局整风学习班学员,中共冀南第2地委组织部部长兼故城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独立第5旅政委,晋冀鲁豫军区第10纵队29旅政委,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副政委,中共桐柏区3地委书记兼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第四野战军第58军173师政委。参加了邓县、豫西南剿匪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58军173师政委,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政委,海军指挥学校政委,海军政治学校政委,海军学院副政委,海军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为少将。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1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二、将军生平
吴罡(1917—2011),1917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张秀屯镇侯冢村。
1932年在冀县第六师范附属高小读书。
1933年入河北省立冀县第六师范附属初中读书。
1935年参加学生救国会,参加了学生运动。
1936年入河北省立冀县第六师范后期师范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任中共枣强县委组织部部长。
1939年8月任中共枣强县委书记。
1940年7月任中共枣南县委书记。
1941年11月任中共冀南区6地委组织部部长。
1942年12月,到太行山参加北方局整风学习班,任学习组长。
1943年10月任中共冀南区6地委组织部部长。
后任中共冀南第2地委组织部部长兼故城县委书记。
1947年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独立第5旅政委。
1947年9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0纵队29旅政委。
1947年12月任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副政委。
1948年5月任中共桐柏区3地委书记兼桐柏军区第3分区政委,参加了邓县等战役。
1949年2月,参加了桐柏军区剿匪。
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58军173师政委。5月,参加了豫西地区剿匪。
1950年10月任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
1955年任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政委。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任海军指挥学校政委。
1961年8月晋为少将。
1963年5月任海军政治学校政委。
后任海军学院副政委。
1982年8月~1985年7月,任海军副政委。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1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三、抗战中的枣强县
枣强县是革命老区,1923年就有了党的活动。
1936年,吴罡入河北省立冀县第六师范后期师范班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7.7”事变后,在家乡从事农村党支部工作,并参加了中共衡水武邑工委所办民先队员训练班的工作。
1938年5月,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和八路军129师前方司令部,组建成立了中共枣强县委,对外称枣强县八路军独立第2大队政治处,李朝宗任县委书记,吴罡任组织部部长。
同年秋,枣强县委以战委会的名义动员数万群众奋战月余,彻底拆除了县城城墙。同冬,组织群众破路挖沟改造平原地形,将村与村之间的大车道挖成近6尺深、5尺宽的交通沟。
8月19日,冀鲁豫地区省委撤消,中共冀南区党委成立,枣强县委改属中共冀南区5地委领导。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逐步回师华北,集结3万余人分11路对冀南地区进行大扫荡。
1939年1月下旬,冀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宋任穷到枣强县两次召开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要由县城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推行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
2月8日,县委、政府召开群众动员大会,会后疏散隐蔽了物资,当晚有秩序地撤离了县城。
1939年 3月8日,日军500余人和伪军、政、警、宪人员由衡水进占枣强县城,建立了伪政权。随后,日伪军分路合击、反复扫荡,四处寻找和打击抗日力量。
此间,冀南行署和冀南军区机关在宋任穷司令员的带领下,进驻枣强南部,指挥部队反扫荡。
在反扫荡中,各区干部暂时分散隐蔽,因无法及时同上级取得联系,部分干部束手无策、等待观望,也有的逃到平津敌战区,抗日工作一度出现涣散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枣强县委在残酷环境下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并组织工作队分赴各区,动员召集干部坚持斗争,抗战工作逐步得到了恢复。
1939年8月,吴罡任中共枣强县委书记。
1940年,日军在冀南实行“囚笼政策”,强行推行“强化治安”,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枣强县境内先后修建起十几个大据点,并频繁扫荡,枣强县的抗战环境恶化。
为了斗争的需要,冀南区党委、行署决定撤消枣强县建制,在原辖区设立枣南县和枣北县。
7月10日,中共枣南、枣北县委即同时成立,吴罡、张明新分任县委书记。
1942年至1943年,日军为支持太平洋战争,“变华北为大东亚作战基地”,在冀南疯狂实行“三光”政策,这是枣强抗战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1942年6月11日、9月12日,枣南县遭到日军万余兵力的“铁壁合围”。
一年中,枣南县遭受的大小合围扫荡近750次;枣北县游击大队遭敌包围,受到重大损失。
1943年2月间,枣北县抗日组织遭到日伪军和反动会门的严重破坏,7个区委垮了6个,7名县委委员损失3个,造成“枣北二月混乱局面”。加之当年百年不遇的旱灾,枣南、枣北更加困苦,环境极为恶劣。
在此艰难处境下,枣南、枣北县委压缩党政群机构,广泛开展签名誓约运动,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减轻群众负担,渡荒抗战。
1945年10月,中共枣南县委、枣北县委合并成立中共枣强县委,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治局面,各级组织开始由秘密转向公开。
八年抗战,枣强县由抗战前的49名党员发展至8个区委、285个党支部、3511名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