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吴罡的故事2.2

发布时间:2025-07-15 22:08  浏览量:1

吴罡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海军指挥学校政委。

四、攻克邓县

1947年9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第10纵队在河南安阳成立,奉命携带资金、物资南下,支援已进入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纵队机关由冀南军区机关抽调人员组成,下辖第28旅、第29旅、第30旅,共45000余人。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刘志坚,副司令员孔庆德,参谋长靖任秋,政治部主任张力之、副主任余成斌。吴罡时任29旅政委。

10月14日,10纵开始南下,跨越黄河,几经转战,于11月29日在湖北光山县与刘邓大军会合。

12月13日,10纵和随军南下的千余名地方干部以及地方党组织,奉命组建桐柏军区。桐柏区党委书记刘志坚、副书记赵 紫阳;行署主任许子威,副主任李实;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副司令员孔庆德,政委刘志坚。

桐柏军区下设三个军分区;第1军分区以第30旅(缺89团)组成,分区机关由第30旅旅部兼;第2军分区以29旅87团和第30旅89团组成,分区机关由纵队机关及各旅机关抽调人员组成;第3军分区,以29旅85团、86团组成,87团抽调到第2军分区为基干团,86团为3军分区的基干团。85团分遣至各县六个连,剩下的三个步兵连和炮兵连、特务连组建的新野独立团,为3分区直属部队。分区机关由29旅旅部兼。3地委书记李定灼,副书记吴罡。专署专员李定灼兼,副专员郭涤生。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第二政委李定灼,副政委吴罡、赵 紫阳,参谋长王明坤,政治部主任訾修林、副主任王大华。

第3军分区辖南阳以南、襄樊以北、老河口以东、桐柏山以西的襄阳、谷城、光化、邓县、内乡、镇平、新野等七个县,管辖范围几乎占桐柏军区15个县的一半。

12月24日,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率86团解放了桑庄寨,引起了敌人的恐惧。邓县守敌13000余人,遂收缩集中于城内,竖起城门吊桥,关闭城门。

1948年1月,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为总指挥,3分区司令员张廷发为前线指挥,准备以28旅(旅长杨秀昆旅长、政委杨树根)82团、83团、84团和29旅(旅长李定灼、政委吴罡)85团、86团,攻克邓县。

9日,攻城部队到达邓县县城周围,指挥部设在城东辛集,准备以84团在城东偏北地段担任主攻;86团在城西为助攻;82团在大东门以南地段配合;83团在城东北七里店一带作为预备队,同时准备阻击南阳来援之敌;85团的4个连在城西北负责警戒内乡县的援敌。

随后,解放军攻城部队挖掘堑壕、交通壕、掩体,包围圈越围越小,越来越靠近前沿。连从武汉飞来的敌运输机,把不少物资投在了城外解放军的阵地上。

守敌在城四周布防了两道防御工事,一是城墙上下布满了明碉暗堡、岗楼、炮楼等,二是利用城墙以外五、六丈宽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水闸设在外城东北角,负责着内外城河的水流,敌人以一个加强连防守。

解放军28旅84团主攻这个方向,他们决定先解决水闸。

当时,数九寒冬、冰天雪地。84团3营9连2排战士郭永生,在夜里咬牙跳进冰凌的河水里,顺水向上游动。

城上的敌人发现了郭永生,拼命向他射击。他立即潜进水里,从水底一直游到水闸旁,基本摸清了水闸的设置,游了回来。

回来后,郭永生浑身已冻得僵硬失去了知觉。脱掉全身衣服,盖上棉被,被两个战友赤身抱着,喝了一些热烧酒后,才缓过劲来。

摸清了水闸周围的详细情况,84团派人夜里扒水闸,敌人就背沙袋趟河过去堵水闸。

就这样,夜扒昼堵,河水冰冷刺骨,敌人炮火密集,破坏水闸进展甚微。

12日夜,84团派18人组成的水手班,忍着冰水刺骨,身背炸药潜游到水闸,彻底将水闸炸毁。

15日下午5点30分,总攻开始。

28旅84团3营以大东门为突破口,攻城第一梯队踏上水手班架起的浮桥,开始强攻,第二梯队也紧跟着冲了上去。因人多、水宽、桥长,甚至把桥面压进了水中。人在桥上跑,水没膝深,有的掉进河里,有的干脆趟渡。

渡过护城河,第一梯队火速竖起梯子,登上城头后,与反扑之敌展开肉搏,扩大了突破口,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反扑,然后又一气冲下城墙。

此时,84团主力也攻破了东门,占领了大东关一带。

在城西担任助攻的29旅86团,因重武器配备太弱,被敌人火力压制无法前进。2营7连主攻大西门,指导员负伤,副连长牺牲,全连伤亡三分之二。

此时,2营4连从土城西北角的钓鱼台架人桥、搭悬梯,攻上了城头,突破口越开越大,压住了敌人的火力,7连趁机也从大西门北侧登上城头。

4连、7连两个连队迅速占领了外城大西关,击毙了据守此地的敌民团团长。

随后,解放军从大东关、大西关两个方向夹击,经两小时的激战,外城的民团少部窜入内城,大部被俘。

16日凌晨,解放军乘胜发起了对内城的进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拼杀,攻入内城,全歼守敌6900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轻重机枪65挺、长短枪5200余支、子弹68万余发。

第一次攻克邓县战役,是桐柏军区部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

攻克邓县城后,解放军主动撤离。

1948年2月5日,敌人重占邓县城。

4月,刘邓大军决定发起宛西战役。

此时,敌南阳第13绥靖区整编第9师76旅226团2500人进驻邓县城。而邓、内、新三县的民团残部,也都调集于邓县城。

敌整编第9师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全部美械装备,抗战时曾在滇缅边境作战,战斗力比较强。

1948年5月2日,桐柏军区野战部队28旅82、83、84团和3分区29旅85、86团,又一次包围了邓县城。

这次攻城,84团负责主攻外城东南角,82团为总预备队,83团在城东北,86团在城西南,85团在城西北。

5月3日凌晨1时40分,炮兵急袭10分钟,机枪也一齐开火。84团3营7连和8连的突击队,趟渡五、六丈宽的护城河,把梯子飞速地靠在城墙上,突击组、炸弹组相继登上了城头。

正在此时,8连的突击队把浮桥压塌,后续部队和机枪组还没过去,爬上城头的只有两个班。危急时刻,水手们拼命带着人和机枪从河里游过去,火速登上城墙,很快打退了敌人的反扑。

随着突破口越来越大,3营的大部队涌进外城,助攻的86团2营也从西南方向突进外城。

第一次攻克邓县,战斗主要在外城,而第二次主要在内城,打的也不是民团,而是敌人的正规军。

敌人在三座城门各派了一个营,各城门口又放一具火焰喷射器,还不时地发射照明弹,将内城上空照得如同白昼。

攻内城,28旅83团3营担任主攻,将突破口选在内城的东南角;29旅86团担任助攻,将突破口选在内城的西南角。

5月4日晚10点开始,炮火齐鸣,攻城突击队利用树干、木箱等一切可漂浮物,很快冲过内城河,竖起了云梯上,但一攻上城头,就被敌人的交叉火力和喷火器压了下来。

攻城部队所选择的东南角、西南角,正好是敌人火力最集中的地方,攻城部队几次冲锋都未能攻上去,伤亡很大,遂于5月5日清晨停止了战斗。

攻城部队后撤后,一面总结经验教训,一面做好再次攻城的准备。并重新做了战斗动员,调整了部署,制定了具体的对策。

邓县城防总指挥、敌226团团长杜守约,之前与解放军作战过。他深知解放军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邓县最终是保不住的,曾与县长汪海涛、民团团长尹润斋等一起密谋突围或投诚,但被226团副团长宁林哲密报上级。

5月5日夜,走投无路的杜守约同汪海涛、尹润斋等一起从内城西北角城隍庙后蹚河溜了出去,在麦地里被县大队活捉。

5月8日晚8时,宁林哲率部突围,但因喷火器失灵,无奈又折回。

此时的邓县城内,医药奇缺,缺粮少衣,到处是伤兵呼号,宰马杀骡,一片恐慌。

而解放军攻城指挥部,从华野10纵28师借调了两个炮兵连,其中一个迫机炮连、一个山炮连,加上28旅的旅炮兵营,全部加强给84团。

9日下午5时,总攻开始。解放军炮兵的几十门大炮一齐开火,几百发炮弹倾斜在内城南大门上。从华野调来的迫击炮连,他们能用迫击炮送炸药,把一束束绑着木棍的炸药定向送上南门和两侧敌人的火力点,一时间满天飞舞着“带尾巴的炮弹”,把敌人吓破了胆。

随着城头上和城下的碉堡、工事被炸毁,工事里的敌人大部分被炸死炸伤,解放军的几十个号兵集中在一起,一齐吹响了冲锋号,号声惊天动地。

84团架桥组在护城河上火速架起了四座浮桥,突击队勇猛冲击,爆破组紧跟于后连续爆破,每包炸药几十斤,前一包炸药一响,后一个爆破手扛着炸药包立即出击。

几乎同时,82团在南门西侧将突破口炸开,攻进城内。

在巷战中,为避免敌人火力杀伤,他们不从大街进攻而是用洋镐挖屋墙,逐墙逐院地向前推进。

在城西北角助攻的86团,也同时打进了内城。

城内的战斗异常激烈,几乎每条街道、每间房屋,都有一场惨烈的争夺战,到处是手榴弹、炸药包、厮杀声,火光把内城燃成了白昼。

激战到午夜时分,敌226团被全歼,副团长宁林哲被击毙。

第二次攻克邓县城的战斗,共俘敌3100多人,毙伤1700多人。共缴获各种炮29门,轻重机枪100余挺,手提机关枪70挺,汤姆式手枪81支,火焰喷射器3具,以及电台等大量军用物资。

五、解放襄阳

1948年6月下旬,华东野战军进行了豫东战役,与国民党军角逐于平汉线一带。华东野战军主力在睢县、杞县地区围歼敌区寿年兵团,敌胡琏、吴绍周、杨干才部奉命增援。中野为配合华野作战,以5个纵队阻援并牵制敌第13绥靖区王凌云部。

这时,襄樊地区守敌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祺,辖104旅、163旅、164旅)部队完全陷于孤立状态。

中野决心以6纵(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16旅旅长尤太忠、政委邵子言,17旅旅长李德生、政委韩明,18旅旅长肖永银、政委刘昌)6个团、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刘志坚、副司令员孔庆德)28旅(28旅旅长杨秀昆、政委杨树银)3个团、3分区(司令员李定灼、政委吴罡)2个团、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政委汪锋)第12旅(旅长薛克忠、政委谭友夫)2个团以及2个地方独立团(郧西白河独立团、郧阳均县独立团)共15个团2万余人,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发起襄樊战役。

战役第一阶段7月2日至5日,歼灭了老河口、谷城守敌163旅大部,6日开始襄阳外围作战。

经讨论研究,王宏坤决定:7月15日黄昏发起总攻,中野6纵担任主攻,方向是西门;陕南12旅进攻北门;桐柏28旅进攻东门;江汉12旅进攻南门;桐柏39旅以两个团在襄阳、枣阳边界阻援。

襄阳城东、北、西北环水,北与樊城隔水相望,城南和西南有风凰山、羊祜山,以汉水为屏障,可以控制全城及城南和城西的道路。靠城墙的是2至3道外壕,深丈余、宽3至4丈,城外密布铁丝网和鹿砦,城垣及南面山上,均构筑坚固的地堡、碉楼,城垣四周遍布地雷。

守敌以104旅15团附14团1个营守备襄阳城南、城西高地;以14团守备襄阳城垣;以13团l营守备阊门至文笔峰间河防,并派出前哨部队,主力集结东门外机动;以163旅488团守备万山、大山头阵地;以164旅一个营守备襄阳老龙堤。

守敌构成能相互支援的坚固防御体系,企图凭坚固守待援。

5日,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发布第二阶段襄樊作战命令。

6纵判断敌人可能沿汉水南逃,遂决定首先包围襄阳,断其水陆逃路,攻占城南诸山,而后依山攻城;桐柏3分区部队一部伸至汉水西岸,构筑工事,防敌南逃;陕南12旅向尖山、虎头山、风凰山稳步推进;17旅向西关逼进,16旅为二梯队跟进;18旅出南漳、宜城淮备打援。

6日,各部完成了对襄阳的合围。第17旅和陕南第12旅各一部攻虎头山,桐柏3分区部队攻铁帽山,但守敌依托有利地形、炮火猛烈、工事坚固,解放军伤亡百余人,攻击未果。

8日,6纵司令员王近山决定一改历史上攻襄阳必先夺山的战术,避开城南诸山外围阵地,首先攻克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关,打开城西走廊,集中主力从西门实施主要突击。

纵队决定以17旅主力夺取琵琶山、真武山,打开城西走廊;陕南12旅和3分区部队继续对南山实施牵制性攻击;18旅为总预备队。

8日晚,17旅50团2营攻击琵琶山,因轻敌受挫。

9日晚,17旅49团3营经过一天的准备,在炮火支援下再次发起进攻。突击队7连用铡刀砍断了架网的木桩,放倒了铁丝网,然后兵分两路,直插山头。经一小时肉搏,全歼守敌一个连。

随后,9连接替7连的防御任务。49团团长苟在合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幸触雷牺牲。

第二天,敌人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向琵琶山发动了6次猛烈反扑,均被9连打退。至黄昏时,9连只剩下16人,但仍牢牢地控制着阵地。

在琵琶山战斗的同时,49团2营准备向真武山发起攻击。

真武山是敌人控制城西走廊的主阵地,敌人的团指挥部就设在山上的一座大庙里。

10日晚,突击队脱掉塞满泥沙的鞋子,在火力掩护下,赤脚问山上冲锋。占领了前沿阵地后,又冲向第二道防线的地堡群。副班长许心喜扑到地堡后面,从枪眼里塞进一个手榴弹,炸哑了地堡里的机枪。突击排连续攻破18座地堡,占领了第二道防线。

5连、6连乘势攻上山,每占领一处阵地就点起一把火,随着信号火一路不停地向大庙延伸,2营全部占领了真武山。

与此同时,陕南12旅、3分区部队也分别攻占了凤凰山和铁帽山。

10日晚,18旅沿汉水绕过文笔峰直插襄阳东关,并策应28旅西渡汉水,开辟了城东阵地。敌人感到襄阳守备单薄,遂将樊城守军第164旅撤回襄阳城内。

11日,敌人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真武山,但解放军仍坚守着阵地。

12日,解放军调整的部署,18旅归建,6纵全部攻打西门;28旅由东南角攻城;12旅由东北角攻城;3分区部队继续佯攻虎头山、羊祜山,钳制敌104旅。

琵琶山、真武山相继被攻克,敌人在城西走廊只剩下西门外大石桥西边的铁佛寺据点。

13日晚,经过两天的准备,6纵以50团1、3营及16旅47团1营攻占了铁佛寺和同济医院,控制了西门外大石桥,歼敌409团2营,攻克了敌人第三道防线。

至此,襄阳城外围除羊祜山、虎头山两个制高点仍被守敌控制外,其余已全部肃清,裹阳城已陷入三面包围之中。

襄阳守敌见城南大山已经完全丧失屏障作用,急电求援。但前来增援的敌第7师在京山县遭江汉军区部队阻击,进展缓慢;南阳第13绥靖区王凌云部也在陈赓部牵制下,自顾不暇。

14日下午,敌人在空军掩护下将守备羊祜山、虎头山的104旅撤入城内,并调整了战斗部署:104旅守南面;164旅守西北面;绥靖区直属队守东北面,其中163旅和164旅各一个团防守西门及西城墙阵地。

至此,解放军不战而得羊祜山、虎头山,襄阳城外围战遂告结束。

敌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认为,南门的外壕浅、工事差,且受山地瞰制,判断解放军攻城重点必是南面,遂将防御重点放在南面,调104旅6000余人加强防守。这样一来,西面的防御就相对薄弱了。

他没有想到,解放军偏偏选择的就是西门。

6纵决定以17旅49团1营主攻西门;以16旅47团配属山炮、步兵炮各1门和工兵一个排,配合17旅攻城;18旅为纵队第三梯队,准备入城巷战;集中全纵山炮3门、战防炮2门、迫击炮17门、重机枪27挺编为四个火力队;突破阶段由17旅旅长李德生统一指挥,纵深战斗阶段由16旅旅长尤太忠统一指挥。

15日20时20分,解放军火炮在距目标100多米的近距离内直瞄射击,很快摧毁了敌人炮楼和地堡。同时,炮火掩护工兵连续四次爆破,将城墙炸开一个缺口。

突击营乘机发起冲击,直抵城下,以投弹组掩护竖梯登城。

梯子被敌打断,掉落的战士有几人当场牺牲,但3连2排抬着梯子又上来了。

排长李发科发现城墙的缺口离地不算很高,蹲下身子让战士们踏上他的肩膀登城,打开了突破口。后续部队迅速登梯跟进,以刺刀、手榴弹打退了敌人十余次反冲击,巩固了突破口。

17旅主力投入战斗后,16旅、18旅也陆续投入战斗,向纵深发展。不久,28旅和12旅也分别从东南角、东北角登上城头。

解放军各部突入城内后,不为少数敌人所牵制,不为战利品而停留,大胆穿插分割、迂回包围,使敌互不相顾,陷于瘫痪。

经一夜巷战,至次日6时,除东街杨家祠堂绥区司令部及钟鼓楼两处敌人外,守敌大部被歼。

10时,钟鼓楼之敌投降,但敌第15绥靖区司令部的特务营、宪兵队数百人,仍依托杨家祠堂顽抗。

16时,12旅34团、18旅54团、28旅84团各一部,在炮兵、工兵的支援下,采取迫击炮抵近平射、工兵爆破、步兵冲击的战法总攻杨家祠堂。经30分钟激战,全歼守军,在坑道里活捉了装死的敌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在碉堡中俘虏敌副司令官郭勋祺。

至此,襄阳攻坚战胜利结束,全歼守敌2万余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