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关税死磕,日本参议院选举将至,关税博弈成关键变量!

发布时间:2025-07-12 03:56  浏览量:1

7月下旬,日本参议院选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场被称为"国政试金石"的选举,不仅关乎自民党能否维持执政根基,更折射出日本在贸易博弈、政治生态与社会心态层面的深层矛盾。

从日美关税摩擦的焦灼对峙,到极右政党的异军突起,再到外国人问题引发的社会撕裂,多重议题交织下的日本政坛,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距离选举投票不足一周,美国突然宣布拟对日本加征25%关税的消息,给自民党总裁、首相石破茂出了一道"必答题"。这场持续七轮的日美贸易谈判,始终卡在两个核心议题上:汽车与农产品。

对日本而言,汽车产业是"护国神柱"。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18%,直接关联着数百万就业岗位。

但特朗普政府对日本汽车的认知,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彼时美国街头曾出现砸日本车的抗议浪潮,而如今丰田、日产等企业早已在北美设厂,从日本本土直接出口的汽车占比已不足三成。

这种认知错位让谈判陷入僵局:美方坚持认为日本汽车存在"倾销",日方则强调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双方在关税认定标准上各执一词。

农产品争议则更具敏感性。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大米、牛肉等市场,而日本农业向来是自民党的"票仓"。

农协(JA)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便是主张改革农协的经济产业大臣小泉晋次郎,也不敢轻易触碰这一红线。

更微妙的是选民心态:都市选民原本支持小泉晋次郎平抑米价的政策,视农协为"涨价推手";但当美国以关税施压时,若政府表现出妥协,又会被视为"对美屈服",反而失去这部分选民的支持。

石破茂的应对策略颇具"日本特色"——将关税问题纳入日美同盟的整体框架谈判。日方希望以在安全领域的配合(如增加防卫预算)换取经济让步,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不按常理出牌:既要关税优惠,又不愿在同盟框架内给予实质性回报。

这种"只给大棒不给胡萝卜"的态度,让石破茂陷入两难:强硬对抗可能引发贸易战,损害经济;妥协退让则可能被扣上"卖国"的帽子,动摇选举根基。

更棘手的是自民党的执政现状。目前众议院中,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席位未过半;若参议院选举再失势,将出现"两院均不过半"的罕见局面。

历史上,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首相下台,但自民党内却无明显的"接盘者"。石破茂甚至被猜测可能以"解散众议院"为筹码——若在野党无法形成合力,选民或因"恐惧混乱"而重新支持自民党。这种"以危局固权"的策略,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对日本政治生态的精准拿捏。

石破茂

参议院选举的另一大看点,是极右政党"参政党"的异军突起。民调显示,该党支持率已超越部分老牌在野党,甚至逼近维新会,成为日本政治极化的鲜活注脚。

参政党的崛起,精准踩中了日本社会的焦虑点。其政策主张极具煽动性:反对外国人在日权益,主张对不生育的女性征收"单身税",否认日本二战侵略历史,甚至宣称"大东亚战争非侵略战争"。

这种极端言论在过去的日本政坛难以公开传播,但如今却借助互联网快速发酵——大量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YouTube等平台被其"反精英""反外来者"的叙事吸引,成为潜在支持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参政党与传统右派的分歧。以"一水会"为代表的昭和老右派,虽同样主张保守主义,却公开批判参政党"格调低下"。

他们嘲讽参政党的政策"缺乏历史常识"(如错误列举日本历史人物),斥责其靠"阴谋论""仇恨言论"博取关注的做法"上不了台面"。

这种"老右嫌小右"的矛盾,暴露了日本右派阵营的分裂:前者追求"体面的保守",后者则拥抱民粹化的极端。

参政党的支持者画像也颇具特点。数据显示,其核心票仓集中在20-40岁的年轻人、非正式员工及中小城市居民。

这些群体往往面临就业不稳定、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却难以在传统政党的政策中找到共鸣。参政党将其困境归咎于"外国人抢工作""精英阶层失职",虽缺乏实际解决方案,却成功将社会不满引向特定群体,形成了独特的"抗议投票"现象。

相比之下,老牌在野党显得应对乏力。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等主流opposition政党,既未能提出有吸引力的经济政策,也无力回应选民对"国家身份认同"的焦虑。

这种真空状态,为民粹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土壤。正如观察人士所言:"当传统政治无法回应民众的真实困境时,极端言论就会乘虚而入。"

外国人在日权益问题,成为此次选举的"争议放大器"。从参政党的排外言论,到自民党提出的"外国人管理指挥塔"计划,再到在野党关于"资本流动而非国籍限制"的讨论,不同立场背后,是日本社会对"国际化"的矛盾心态。

经济层面,日本对外国劳动力的需求早已是刚需。少子老龄化导致2024年新生儿数量跌破70万,因人手不足破产的企业数量较三年前增长两倍。

农业、护理、建筑等行业严重依赖外国研修生和技能实习生,甚至东京的便利店、餐馆也随处可见外国面孔。

但这种刚需并未转化为社会共识,反而因经济下行引发"资源争夺"焦虑——部分日本人将工资停滞、住房紧张归咎于外国人,形成"就业保护主义"情绪。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心态调整。长期以来,日本以"经济优等生"自居,习惯了"对外投资"而非"被投资"的角色。

当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投资者开始购买日本房产、企业时,部分日本人陷入心理失衡。有日本媒体质疑"二流外国人购买日本资产",却回避"有资产者即为富裕阶层"的基本逻辑——这种纠结,本质上是对"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的不适应。

政策层面的滞后加剧了矛盾。日本的外国人管理制度仍存在诸多漏洞:旅游签证可考取驾照、未缴税者仍能更新在留资格等问题,既引发对"制度公平性"的质疑,也为排外言论提供了借口。

自民党计划成立的"跨省厅协调组织",虽旨在堵塞漏洞,却被部分群体解读为"排外前奏",反映出政策设计与社会沟通的双重不足。

这场参议院选举,更像是日本社会的一场"压力测试"。日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暴露了其在大国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政治极化的加剧,折射出传统政党与民众诉求的脱节;外国人问题的争议,则凸显了经济刚需与社会心态的错位。

无论选举结果如何,石破茂的"钢索政治"、参政党的崛起、外国人问题的发酵,都将持续影响日本的政治走向。

对观察者而言,这场选举不仅是对某个政党的考验,更是理解日本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自处的关键切口——毕竟,一个社会的焦虑与挣扎,往往比选票数字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