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阿妈的隔壁儿
发布时间:2025-07-11 19:40 浏览量:1
阿妈的隔壁儿,是阿妈在农村家里的邻居,是她最宝贵的“朋友圈”。
1
有天大清早,阿妈在微信家庭群里发过来几张照片,是农村院子里的各色花儿,细看不是咱家院子。阿妈解释了才知道是隔壁陈家嬷嬷家的,我们都夸好看,让她多发点。
次日早上,“报道员”又发来很多照片和视频,这回是冯家嫂子家的。邻居家的花儿侍弄得娇艳旺盛,隔着屏幕都是蓬勃的生机。
这些花花草草是阿妈的“代言人”,给我们吐露着她在农村家里的开心愉悦。
端午节前几天,阿妈和老爸迫不及待从西宁回到老家门源。天越来越暖和,一年一度在农村生活的好时候来了,他俩一点都不想在城市待了。
二姐已经提前洗晒了农村家里的床单被罩。阿妈回去后,两个人又将院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连封闭阳台的玻璃都擦干净了。
端午节,她俩还炸了油饼、蒸了花卷、做了包子,每天在家庭群里分享成果,惹得大姐、小妹和我只有羡慕的份儿。
阿妈总说,她每次离开老家久了,不仅惦记家里的物事,还很想念她的隔壁儿。一回老家看她那么开心,我们就能理解她说的想家。
自从回到农村家里,阿妈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精神抖擞,一会在菜地里忙活,一会在打理院里院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发“前方报道”:下雨天的院子,晴天的院子,阴天的院子,挖的野菜,做的美食……
进自家家门忙完家务事,出门坐到白土台沿沿上和邻居晒阳娃喧慌,聊熟悉的人和事,相互分享养的花、种的菜,探讨针线活儿。他们喜欢这种掌控感和熟络。
是啊,住在邻里和睦的农村家里多好呀,出门就是开阔,眼前皆是熟悉。小院、田地、暖炕、亲切的隔壁儿,足矣!
2
我们现在住的老家的农村宅子,是爸妈40年前分家后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我们家住的那块地当地人叫白土台,因是当年平地平出来的一方台子,又因台子土质偏白而得名。
后来白土台又有了“大爷台”的雅称——很巧合地,住到白土台的五户男主人都是家里的老大。
听爸妈说,住到台子上的第一户是最西头的陈家大大(伯伯)家,第二户是紧邻的李家大大家(我们的本家),接着是居中的冯家大大家,第四家,也就是东头第二户是我们家。最西头是白家姑父家,他们是最后迁来的。
白土台东头是庄稼地,五户人家面南开阔处是畜圈、户厕、草棚和洋芋地,房背后是不太高的土崖,五户人家利用地理优势开出了冬天窖藏洋芋萝卜的窑窖。
这五户是白土台的“原住民”。
后来,因为村子里人口扩大,白土台上的住户多了三户,在我们五户的房后土崖上扩建了宅基地。阿妈的隔壁儿阵容壮大起来。
白土台西北头缓坡下去是村道,沿村道走几步又有个西下的缓坡通往河滩,河边有三户人家,按阿妈的说法他们也是我们家的隔壁儿。分别是冯家大大家、李家侄子家、冯家嫂子家。冯家嫂子家再往西头走就是村里的小河。
小时候,到河边洗菜、洗衣服、捞鱼是我们莫大的乐趣。河边有了住户后,为了安全,河边已筑起了高高的堤坝、修建了硬化村道。
这几户人家都是阿妈的隔壁儿,是她珍视的邻里乡亲。
3
阿妈说,她住到白土台已经44年,从没和邻居红过脸。从我记事起,隔壁儿就是个很亲切的词,左邻右舍都是很亲切的人。
逢年过节,家里做的好吃的,阿妈先让我们端着盘子给左邻右舍送去。端午的炸油饼、中秋的蒸月饼、除夕早上的热包子、宰年猪的肉,第一时间先送邻里。我们家也会收到同等的回礼,每个节日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美食。
印象最深的是给邻居送去宰年猪的肉、面肠等,如果对方家里不是当天宰猪,收到的回礼便是几勺盐。因为我们当地的习俗是不能让送东西的人空盘子空碗回去,是家家默认的做人准则。
所以,我们每次送完东西不急着回去,而是很自觉地等着婶子、嬷嬷把盘子里的东西腾出来,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再结结实实地挖几勺子盐放到碗盘里,这才端着回家。
谁家大人有事离开,左邻右舍就会帮忙照看孩子和家畜,有时候走得急来不及说,邻里知道了也会主动帮忙照顾,不需要更多客套和解释。
遇到红白喜事,除了村里的本家人,隔壁儿是冲在最前头帮忙的。他们人报到的同时,不忘把家里的桌椅、碗盘、菜板、菜刀等能想到的、会派上用场的东西也搬过来用。女士进门系上围裙就开始忙活,男士也主动到大东家那里要求分配任务。
家里顺利办完一件大事,离不开好邻居的帮衬、护持。
去年,河边住的冯家嬷嬷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相处几十年的老姐妹又少了一位,阿妈为此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电话里给我叙述的时候都在流眼泪,她说都没能见到老隔壁最后一面。
4
二十几年前的冬天,二姐生外甥女临盆那晚,碰巧爸爸和二姐夫都不在家,阿妈赶紧叫上隔壁冯家哥哥开着手扶拖拉机紧急送医院,又不放心上初中的妹妹一个人在家,喊上白家姑父家的姐姐陪着妹妹睡在家里。
就这样,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阿妈陪着二姐去医院生产,妹妹在家里有人陪着。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也深切体会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阿妈总说,我们的隔壁儿们人好呀,我们都深以为然。
十多年前,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得以推广。农村收麦都是手工,割好的麦捆先成排放到田地里。等过了多雨的季节,家家户户开始盘场准备打碾粮食。
爸爸那会在异地上班经常不在,我们家没有壮劳力。一开始我们和白家姑父家搭伙碾场,后来又和李家大大家合作。需要壮劳力从田地里拉麦捆等重活都是邻居大大们帮忙。
碾场是农活最为辛苦的,因为要历时四五十天才能把一年劳作的粮食碾出麦粒收回粮仓。有邻居的相互帮忙,我们家才顺利完成每年的劳动任务。
如今,机械化已经大幅缩短了劳作时间和强度,庄稼人再也不用日复一日地辛苦。
八年前,我们家在县城买了房,父母、二姐一家子迁到了楼房。后面有其他邻居家也在县城买了房子,冬春季基本在县城住,大家相处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但邻里间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淡。夏天一起返乡,邻里很自然地联系起来,熟络得似乎从不曾离开。
微信的方便也让大家时时能相互问候,朋友圈在时常告知动向,大家并没有疏远。
去年,老爸在西安做了个手术。夏天回老家,听说了的亲戚邻里便纷纷来探望。那几天我正好休假回老家,亲历了大家的热情。他们拿着鸡蛋、自家做的馍馍或者干脆几包方便面,表达着质朴真切的关心。
我再次深切地感到父母怎么可能离得开隔壁儿呢,相处了几十年的邻居,早就成了家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