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邹平凡
发布时间:2025-07-07 23:19 浏览量:12
邹平凡(公元1905年—?年),今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人(一说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抗日战期间,原在一战区担任作战参谋,后随刘峙(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人)调任重庆(今重庆市)卫戍司令部任团长,后任少将旅长,因失职事件被撤职查办后,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逃出重庆,逃到武汉(今湖北省武汉市)投靠日寇,被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下令通缉,叙明“永不录用”。投靠日寇后担任伪“黄卫军”第2师师长,伪武汉绥靖公署第29师少将师长,伪第十四军中将军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二十七日任],伪和平救国军副司令。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三月三十日,被汪(汪精卫,名汪兆铭,笔名精卫,故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伪中华民国武汉政府授予陆军中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拥兵自重,拒绝国民党和李先念(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人)的劝降,与大汉奸胡兰成(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人)等在湖北武汉上演了一场短命的“武汉独立”的闹剧,成立“大都政权”。可毕竟大势已去,武汉“独立”13天就垮了,后被蒋介石临时委任为“武汉守备军”总指挥和暂编第二十一军军长;同年九月,第六战区命令邹平凡率部集中汉阳蔡甸(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拆散改编,邹平凡沦落为光棍司令,离开湖北。1949年,温州(今浙江省温州市)解放,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后偷渡到日本,不知所终。
延伸阅读:抗战中最顽固的三支伪军部队下场、黄埔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保定军校
抗战中最顽固的三支伪军部队下场:
抗日战争是中国伤亡最惨痛的一场战争。伤亡总和达到了3500余万人,这其中除却日本侵略者外,还有一类人却更遭中国人痛恨,这就是伪军,根据数据统计,当时的伪军总数达到了200万人,甚至比日本侵略者还多。其中有一些伪军干的事情比日本人更加恶劣。日本侵华期间扶植了多个伪政权,组织了名目众多的伪军。一般而言,伪军中多属投机倒把的“骑墙派”,战斗力低下。不过有三支部队却是例外,这三支部队为日军效力颇多,可以说是最卖命的三支汉奸部队。
一、“铁石部队”:对日“忠诚度”相当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末,日军在太平洋等战场节节败退,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关东军命伪满洲国抽调“精锐”部队进驻冀东地区,部队命名为“铁石部队”。“铁石部队”之名是根据伪满的军训“铁石纪律”与“铁石训练”而来,其下属部队也都以“铁”字开头,例如“铁心”部队(步兵旅)、“铁血”部队(骑兵旅)等。“铁石部队”进驻冀东后,与国共两党的抗日部队都发生过小规模战斗,始终未取得显著战果。但这支部队在战争期间对日军的“忠诚度”相当高。到抗战后期,已有大量伪军感到风向不对,开始向国民政府或中共的抗日武装频频示好,而“铁石部队”直到战争结束前都没有出现这类情况。日本战败后,“铁石部队”在一夕夜之间土崩瓦解,“铁心部队”先与八路军取得联系,后被国民政府招抚;“铁血部队”则投靠了军统……内战中,原“铁石部队”改编的各部基本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殆尽。
二、“黄卫军”:军统与黄埔之耻。“黄卫军”,啥意思?意思如熊剑东(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所言,这支军队是为保卫“大东亚共荣圈”、“大黄种主义”而组建的。“黄卫军”的统帅熊剑东早年在戴笠(今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人)手下任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熊剑东在上海活动时被日军俘虏,随后投敌,并受命在湖北武汉地区组织伪军部队“黄卫军”,其参谋长李果堪(籍贯不详)也是原军统人员。此外,“黄卫军”将领还有诸多黄埔军校生。其参谋处处长邹平凡就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抗战初期军衔已升至少将,但不久后因失职事件被撤职查办,民国三十年(1941年)出逃附逆。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黄卫军”奉日军之命开赴湖北监利(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保卫白螺机场,国民党军第116师万福麟(今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人)部对其发起袭击。没想到的是,“黄卫军”不仅拥有大量重武器,而且对付起祖国的军队来毫不手软。经一夜激战,万福麟部死伤惨重,被迫撤离。半个月后,万福麟部再度与“黄卫军”对垒,激战数小时后不支撤退。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熊剑东甚至率“黄卫军”主动向国民党军五十三军驻地发起进攻,配合日军摧毁一处阵地。由于经费充足装备精良,“黄卫军”在抗战结束时达一万多人,成为伪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抗战胜利后,熊剑东部被军统所属的交警总队收编,投入内战。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熊剑东率部进攻解放军,战斗中负伤被俘,不久后死亡。
三、吴化文(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人)部:被国民党收编后起义。与“黄卫军”相比,山东吴化文部则属于集团型伪军。吴化文原是冯玉祥(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人)的部下,中原大战爆发后投靠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日军的“围剿”下,山东的国民党军部队一度陷入窘境,吴化文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开始通敌,当日军侵犯友军时作壁上观。随着山东国民党军势力日渐式微,日军逼吴化文公开投降。吴化文后接到戴笠类似“曲线救国”的密谕,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正式公开投敌。但吴化文对部下说:“现在我们投靠了日本,将来如果日本打胜了,我们自然无问题。如果中国打胜了,我就拿着这封电报去见蒋介石。”吴化文投敌后,矛头首先对准与之有摩擦的国民党军于学忠(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部,协助日军击溃于学忠部的周光烈(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人)第五十一军及刘桂堂(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部,山东的国民党正规军全面瓦解。抗战胜利后,吴化文部被国民政府拉拢收编,但得不到真正重用。解放战争期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战役打响后,吴化文率领二万余人战场起义,被改编为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先后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斗中,该部减员严重,与其他部队进行合并。新中国成立后,吴化文离开军队,不再掌兵,于1963年在北京病死。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几易其名),因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党在今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军校路160号(长洲岛内)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九月,再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校名中正式有“黄埔”两字。民国十九年(1930年)九月,蒋介石命令军校停办;至此,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黄埔军校便告结束。民国十九年(1931年)初,又恢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此时已移址今江苏省南京市)。民国十九年(1931年),江苏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迁到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国民党台湾当局在今台湾省高雄市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黄埔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任校长,廖仲恺(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任党代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总教官室、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和特别官佐。周恩来(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等共产党人在政治部先后担任领导职务。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以后,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黄埔军校先后聘请苏联专家A。I。切列帕诺夫、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等为军事顾问;同年冬,黄埔军校成立教导第1、第2团。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月,以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国民党军第1旅,后又扩编为国民党军第1师。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起,先后在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南宁(今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武汉(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设立分校。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名汪兆铭,笔名精卫,故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任党代表。设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另增设副校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黄埔军校于同年四月十八日进行“清党”,4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被捕,许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熊雄(今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人)、萧楚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人。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蔡甸区)等。从此,革命的黄埔军校变成蒋介石培养反动军队骨干的基地。民国十九年(1930年)九月,蒋介石命令军校停办;至此,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黄埔军校便告结束。
黄埔军校从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建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停办,历时六年,共招收七期学生,毕业8783人,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开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与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北洋陆军讲武堂[天津(今天津市)讲武堂]”和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旧称)讲武堂]”时并称三大讲武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此时已移址江苏南京)昆明分校”(简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又称“黄埔军校第五分校”、“云南陆军讲武堂”、“昆明讲武堂”),由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兼主任。设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辎重兵科。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奉令停办,历时十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共办十五期;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依照黄埔军校系列定为黄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共七期。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共办二十二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
保定军校:
“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民国元年(1912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创办,第一任校长为赵理泰(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保定军校停办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历时十一年。保定军校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因办在河北保定,习称“保定军校”,共办九期,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停办。2006年5月,保定军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军校被誉为中国“将军的摇篮”,培养了大量为反抗压迫和民族独立而战、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战的革命军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也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停办,保定军校共培养了11000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多名,其中包括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白崇禧(今广西自治区桂林市人)、叶挺(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张治中(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人)、傅作义(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邹平凡(右二)任师参谋长时留影
二十世纪80年代白螺机场遗址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白螺镇张仙口村丁家洲垸小组境内——抗战时期的日军白螺机场遗址
白螺机场残存的日军碉堡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九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的一次空袭行动
“大黄种主义”的牌子
有关“黄卫军”报道
“黄卫军”
“铁石部队”
臭名昭著的伪满洲国军
熊剑东(左)、吴化文(右)
吴化文
汪伪政府陆海空军服、伪临时政府陆军军服、伪满海军服饰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校长蒋中正(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肃立一旁
谭延闿(今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人)写的校名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一月十二日,“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三月一日正式挂牌
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
民国十七年(1928年)九月,再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校名中正式有“黄埔”两字
民国十九年(1931年)初,又恢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此时已移址今江苏省南京市)
民国十九年(1931年),江苏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门)
抗战时期迁到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军校路160号(长洲岛内)——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遗址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西路22号——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昆明讲武堂)遗址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教案、毕业证书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暨昆明分校)各期班一览表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东风东路——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特别训练班”同学录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别动导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忠义导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明耻》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制学》、《阵中要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