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梁兴初在两位老部下陪同下,重返黑山,到101高地再看看
发布时间:2025-07-06 15:00 浏览量:11
黑山,辽宁省南部一个寻常的地名,却因为101高地,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就生在这里!纪念碑上“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一零一高地纪念碑”瞬间就让人脑中浮现出泛着硝烟味道的历史。很多年过去了,这道碑依然站着,冷冷地看着时代更替。碑文出自当年28师师长贺庆积的小楷,而贺庆积彼时的脸庞,不是我们后来在合影里见到的那样从容,而是满头尘土,带血,眼里要什么有什么,怨气、横劲、坚决。大多数目击者至今仍说,那眼神太吓人。
1948年10月,大东北晋入寒秋。锦州刚刚被东北野战军拿下,这看起来像是决战的口哨。蒋介石也不能坐视,自己亲自指路调兵,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两路夹击,像极了被人撕开臂膀的困兽。蒋介石焦虑已经写在手电报里。要是锦州失守,东北这盘棋还能走到哪一步?廖耀湘成了此役的最后希望,他带的是囤积多日的主力新六军、七十一军。掐指一算,廖耀湘兵强马壮,空中支援和大炮全管够,相比梁兴初他们那点步枪子弹,怎么看都像一锅饭和手里几根咸菜。
可危险之地都让梁兴初遇见了。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的司令员梁兴初,当时脸上还带着青年特有的横直,有点二愣,但绝不会后退。敌人的意图早被侦察员抄来,廖耀湘要强攻黑山。梁兴初对兵力不讲花样,他就把一切放在了“黑山丢了后果重”这件事上面。他往前线走,有部下劝他别去,说安全第一。但他不理:“我不撤,谁要撤退,就踩着我的尸体过。”这话听起来有点不讲道理,有胆量,也有点乱来。
贺庆积的二十八师,更是防线的主角。他们顶在黑山县北面,阵地西侧正对敌人主路大白台子,东边绕着高家屯这一带,三千多米的丘陵起伏,密度大,藏着数个高地。101高地正摽着中心,恰好处于风口浪尖。这地方极陡,不好防守也难进攻,可只要让出去,黑山县就成了敌人的囊中物。
10月23日拂晓,廖耀湘的炮兵和步兵一块上,枪声滚成一片。贺庆积的七连死磕,对方两个营愣是没讨着半点便宜,这种情况在历来大小战役中都少见,梁兴初和贺庆积在形势会上互递眼色,没人掉链子,林彪来电:“三天,黑山要顶三天,西逃之敌才能斩尽。”这个条件是不是说得太轻巧了?话落到脑海里,谁心里不打鼓呢?
贺庆积带回师部,“恶仗要来了,我们二十八师让敌人尸横遍野!”很难说他到底是不是真敢这样,还是话刺激人。反正没人眨眼,眼下这仗谁也留不得情面,几个团的干部都在场,气氛诡异安静。
24日天刚亮,敌人把重炮对准高家屯。对,这个不是主阵地,从侧翼来,算盘打得挺精明。梁兴初一嗅就明白,让贺庆积调兵力。贺庆积一句话:“两面都是刀锋!”这到底是真有自信,还是嘴硬?此时没有人再反驳他,全都死磕。
敌人一拨接一拨冲锋,101高地、92号高地和石头山成了拉锯场。三次、四次,八十四团二营几乎全废。炸弹如雨,101高地只剩二十多号人。对方再上来,二营剩下的全用手榴弹扔,甚至到了拉响不扔的地步。仗打到最后这点,什么教条都扔一边去了。就想问一句:“这还顶得住?”事实是,都没退。
随后,101高地被攻破一次。如果这一仗再拖延,用不了几小时,黑山县就要换主人了。贺庆积直接拉山炮队轰101,预备队全部上阵。这种打法真不多见,比拼的是谁更拼命。血战半小时,101又丢又夺,但终究拿了回来,不过谁也看得出,局势已经绷成一根弦。
贺庆积干脆把指挥部摆到一线暗堡,营以上干部轮流进去。他们那点沉默,是从死人堆里爬出的铁风气。“誓与黑山共存亡”,真的捏成钢了。敌人不服气,又一轮猛攻,101高地成了火葬场。反复到了二十多次,双方都耗得眼睛发红,那会儿胜负根本看不清楚,只剩下一层意志。
廖耀湘再拉敢死队。金圆券都砸出来,督战队强按着人头上。奖励十万,头一个上去加倍。哪个士兵不知道自己是去送死?这时候的惩罚、诱惑,毫无意义。可兵还是被推出去,足有三百人,一波接一波。炮火覆盖重新洗山,101高地一时静了下来。说到底,“敢死队”变成了“怕死队”,冲上去的没几个真的顶到底,更何况后面炮弹这么糟蹋,人的意志不会一直绷住。
101高地几经易手,但廖耀湘始终吃不到甜头。从23到26号晨,东北野战军始终稳在主线。这就是奇怪的地方,明明敌人占了兵器优势,可高地就是拿不下来?很难解释,这道理零碎杂乱。
26日早东野电令到了:黑山东侧的敌人溃逃,主力准备追击。贺庆积的二十八师整装出发,梁兴初亲自带队,猎犬一样追着敌人一路打。李涛,新六军的军长,最后都被抓住了。廖耀湘兵团十万人翻了车,这种规模的全歼,廖耀湘没资格喊冤。
等风头过去,梁兴初和贺庆积踩回了101高地,炮弹把山削矮了两米,101成了99,天黑地黑、泥土都被烧焦了。有人说101高地上,树桩黑得只剩下残根。梁兴初走在阵地,第一次哭,哭得让别人躲着看,这老爷们真正铁骨无泪。可很多人都不知道梁兴初其实内心极软,劲儿都留在最后一刻用。
101高地的壮烈背后还有另一面。当地百姓支前,早成了各路侦察兵、转运兵,人手都上了。家里的大柜子自己扛到山上当掩体,带路的带路,补给的补给。一声炮响,老乡舍了命去给战士带饭,两名解放军保护群众牺牲的那一下,老百姓抱着遗体大哭。国民党都愣了,这普普通通的黑山人跟解放军似乎就是一伙。这节目太离奇,真有人信吗?
潘家岭,连队全灭。洞里的尸体村民们收拾,要说悲壮,实地看着比讲述的人还要绝望。国民党不理解当地百姓为啥自愿给自己火里送命,他们理不出头绪,这种事情不是言语能说明白的。有时想想,谁不是为了眼下这个村庄活着?
战争翻篇,二十八师一战成名,铁军的名号在兵间传了几十年。后来变成四十七军,贺庆积那伙早就不记原来的名字,宜昌又是他们打下来的。名字变了,人没变。铁军就铁在这里,有时候名字放一边,比不过家乡泥土的气味。
贺庆积之后南下,开国挂了少将。外人都觉得他至少大校起步,可他说,长征、黑山上长眠的老战友,连豆瓣酱都没吃过,有啥资格计较军衔?不是句套话,那都是憋在心里痛惜讲给自己听的。
1955年以后,贺庆积十几载都在辽宁工作,隔着几十公里,看得到黑山上的那块土地。他常常一个人走回去,不陪人寒喧,那坟头他比谁都认。1981年,贺庆积、梁兴初、杨大易三个老兵登上高地合影,那一刻,天不大,心里空得落针可闻。梁兴初四年后病逝,多少次想回来,没进家门就进了土。
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建了,86年起到2011年新馆才算好。游客络绎不绝,基地、示范、荣誉都写在门口的石头上,大多数人只是看几眼就走了。可日志本上,说“回家看看”的从来没断过。
贺庆积生前就说过,死后要回黑山,陪着老战友。98年去世,骨灰真的运到黑山烈士陵园,大家都当真了,没人会再多问他一句。
还有黑山县的张德东,普通党员,2007年路过发现了烈士墓,一下子上了心。他到处找,从行政村到战场遗迹,308个点,跑了十四年,迁葬了一百三十一名烈士。做这些活儿没人求他,纯粹就是想让“烈士有家”。这心思挺怪,却动人。
现在黑山人偶尔还会给孩子讲那段历史,那些年随风扬起的尘土早都落回地面。一切说到底,不就像贺庆积披着风衣站在黑山头的背影,很轻的,很重的,都归到那块碑下?
每一座高地的故事,都不是靠数据能说清楚的。黑山上的风,比任何地方都冷,但碑前的脚步却始终没有断过——在这片泥土下,葬着征战一生的贺庆积、铁骨的梁兴初,还有无数说不出名字的普通人家。从此,铁军的魂、多年的乡愁、炮声里的国家,就搁在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