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在老汉口至少呆了半个世纪!在他们面前,没人敢自称老武汉

发布时间:2025-05-17 20:25  浏览量:6

中山大道,这条承载着武汉人记忆的百年老街,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兴衰变迁。 71岁的陈良,与妻子黄望香在这条街上生活了大半辈子。

他们的家,位于始建于1922年的永康里,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老屋。 这里,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小时候,我住在民众乐园背后的贤乐巷,那是民众乐园最热闹的时候。”陈良回忆道。 民众乐园,曾是武汉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老式建筑立面得以保存修复,成为历史的见证。

1955年,陈良的姐姐被安排到永康里居住,这里便成了姐姐的婚房。 1957年左右姐姐搬走,陈良便和父母一起住到这里。

那时候,这可是周围最好的房子,朋友们都羡慕他。 “过去街坊们家家户户都很熟悉,一到吃饭时间大伙就把桌子摆在堂屋里,边吃边聊。”随着老街坊们搬走,如今住户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做生意的商贩,相互往来也就少了,堂屋也变成了大伙堆放杂物的地方。

尽管房屋年代久远而老旧,但陈良和老伴从没想过买房搬走。 陈良的老伴黄望香最近正在留心昙华林老居民改建老房子、出租做门面的情况。

她听社区工作人员说,我家对面将修一条老里份的文化长廊,到时候也许可以开个面馆。 “我家位于中山大道的繁华地段,离大洋百货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而且永康里保存完好,期待中山大道改造后,永康里能吸引大量游客。”陈良充满期待地说。

陈良曾在老通城附近的元件车间做了几年学徒,1961年进入远在关山的湖北电机厂工作。 此后他参军到部队,在贵州修铁路时,左眼不慎被炸失明,转业后又回到原单位。

“我老伴是66届的正牌高中生,上山下乡后回到武汉,进入位于古田二路的武汉冷柜厂工作。”自打住进永康里的屋子,陈良便开始跑月票上下班。 那时,每天都要步行到江汉关码头去坐轮渡,再到大东门去转15路公交车去关山,上下班用在路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

1973年,陈良和老伴结婚后,两个孩子先后出生。 为了白天能照顾孩子,陈良只得申请每天上夜班,老伴晚上下了班再回家“换手”接管孩子。

“那些年,我们两口子整天为了生活奔忙,尽管中山大道日新月异,却难有闲心游乐。”但慢慢地,通往古田的公交车开通了,上班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这些年,随着地铁的开通,出行方式的变化更大了。

只要有闲暇,陈良和老伴就会出门去看看老同事、老战友,往北到常青花园,往南到关山,2号线轻松直达,别提多方便了。 中山大道,这条百年老街,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变迁。

它不仅是武汉人的记忆,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 如今,中山大道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造,未来的它将更加繁华,更加美丽。

而那些在这条街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