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故事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物:武汉这块碑写着中国最早的警服数据

发布时间:2025-06-02 07:04  浏览量:14

蛇山,在武汉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江城武汉的“古城之根”,藏着半部武昌史。从三国时期的江夏山,到如今的蛇山,它历经岁月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黄鹤楼岳飞亭、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等众多人文胜迹在此汇聚,每一处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崔颢、李白、孟浩然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传世诗篇,为蛇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值此蛇年之际,“阅读武汉”特别开辟“蛇山故事”栏目,邀您一同探寻那些与蛇山相关的传奇往事,带您领略它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魅力。

业余从事碑拓的严涛先生曾在抱冰堂附近一条石板路上发现一块疑似碑,上面确实有文字,他随即报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并对碑做了拓片。根据碑文中的关键字,可称“巡捕作衣碑”,上镌刻着96个汉字。据碑文分析,张之洞细致地考虑了“巡捕作衣”的不同尺码,对大号、中号、小号服装的尺码比例作了明确说明,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百年前,张之洞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大胆引入西方很多先进技术、管理模式。该碑成为张之洞引入西方警务制度,在湖北、武汉建立近代警务制度的物证。

被发现时的巡捕作衣碑

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于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一(1902年6月6日),在武昌创办了武昌警察总局。武昌警察总局设在阅马场演武厅,总局于城内设东、西、南、北、中5个局,城外设东、西、水、陆4个局。有警察步军550名、马军30名、清道工人202名。武昌知府梁鼎芬、试用知府金鼎担任巡警总局正、副总办,按察使(臬司)李岷琛任督理,此为湖北第一个专门警察机构。之后,张之洞相继在汉阳、汉口、宜昌、沙市等地建立警察机构,湖北警政建设逐步在全省展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巡警道设立,武昌警察总局改隶湖北巡警道并更名为湖北警务公所

巡捕作衣碑(现藏武汉警察博物馆)

张之洞在创办武昌警察总局之时,就开始筹办警察的正规化教育,以每月四百银元薪金雇请在上海担任过租界巡捕房捕头的英国人珀蓝斯为总教头,并采用外国的章程和制度训练管理警察。“同年挑选弁目20人,赴日本学习警务。旋以所派弁目,只有备管束警察军之用,而筹办局务,必须深明警察本源精义,立法纲要,方能有益。乃派补用知县廷启、补用盐知事石沅,赴日本入警察学校,学习一切警察规法。二十九年(1903 年),在武昌阅马厂(即阅马场)设立警察学堂,派日本毕业生充当教习,教练识字警兵以规则操法,开创了湖北警察正规教育的先河。三十年(1904 年),选派文武员弁47名赴日本入警视厅及警察学校学习。”(《张文襄公治鄂记》)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人员赴现场查看后,将该碑带回黄鹤楼公园,为慎重起见,特请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先生对该碑做鉴定。蔡先生发现该碑书法与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张之洞手书“东南五省自保”记事碑有相通、相似之处,都显示出张之洞晚年“善用侧锋、遒劲豪放”的书法特点。

武昌警察总局告示

根据文物普查数据,抱冰堂一带有关张之洞的碑刻,有23方和24方两种记录。严涛对这个数据存疑。十余年前,他在抱冰堂周边拓过的张之洞各类碑刻29方,加上这次发现的“巡捕作衣碑”,仅蛇山上与张之洞相关的碑刻至少30方。其中有张之洞写给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袁世凯等人的电牍,见证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东南互保”的历史;有张之洞写给亲戚王懿荣等人的书信,谈论金石文字和生活起居;还有张之洞手录前贤诗词,赠给自己子女、孙辈的手迹。有一方张之洞宴请俄皇太子的诗文碑拓,内容与《张之洞全集》所载有出入,只能留待专家考证,以求正本清源了。

内容简介:蛇山又名黄鹄山,位于武昌古城之中心,西起长江边,与龟山隔江相守,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天然门户,东抵大东门外双峰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是武昌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武昌的地标之一。三国孙权始筑夏口城于此,千百年来蛇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本书搜集了历史上许多名人在蛇山留下的故事,分为蛇山与武昌古城、黄鹤楼故事、寺庙宫观、名人印迹、近代建筑等5篇,共40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蛇山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迷人的魅力。

作者简介:昌庆旭,男,1954年生,武汉市武昌区人,祖籍湖北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业余时间从事家谱研究和武昌城墙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