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这些带着地名的童谣,是昆明人共同的童年

发布时间:2025-10-04 00:18  浏览量:3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这些用昆明话念出来的童谣

对于许多“老昆明”而言

是童年游戏时不可或缺的背景音

是街头巷尾最鲜活的文化印记

8099999

“唱出来的昆明童谣”活动正在进行

我们的记者、主持人在街头采访时

只要您能唱出关于昆明的童谣

我们就有精美纪念银币相送

今天

我们就一起去听听

童谣里的昆明记忆

在昆明童谣里

很多都带有地名元素

它们不仅能够标识地理位置

更承载着民俗、文化及日常生活等

丰富的内涵

让我们跟随童谣

一起去探寻老昆明的印记

昆明民俗文化学者 詹霖:“所谓的城门不是特指哪一个城门,老昆明有六道城门,在我们今天的正义路和百货大楼这里,正义路的端口这里就是主要的城门,我们讲的大南门就从这里就进到城了。在老昆明的两边,东西两边也有,今天还有个地名在的,叫小西门,往上面再走有个大西门。还有一个门,现在路名都还在,北门,我们讲的北门街。然后到了东边,青年路和圆通街的交接处就有大东门,再往下面我们叫的小花园这里就有小东门。”

民俗文化学者介绍,童谣中的“三十六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城门的高大雄伟。实际上,古代的城墙高度远达不到这个数值。这种夸张手法在童谣中很常见,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趣味性。通过这首童谣,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市的风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昆明民俗文化学者 詹霖:“说到大东门,老昆明的孩子里面又有一个儿歌,盘龙江边一个镇水的神兽,就是铜牛,所以就有那么一句话叫做‘铜牛铜牛吼三声,水淹水淹大东门’。大东门我们刚刚讲了,是在圆通山那附近,说明铜牛一叫,在圆通山附近那一片比较高的地势都被淹了,那么整个昆明市肯定是遭水灾了。”

镇守盘龙江的神兽最初铸造于清嘉庆年间,1857年曾被毁,到了1864年又重新铸造。当时这个神兽的下面有一口水井,盘龙江的水一涨,井内水位升高带动空气上行,铜牛就会“叫”三声,童谣也就由此而来。

在民俗文化学者看来,很多有地名元素的老昆明童谣都是类似的既有趣味性,又能让孩子们认识家乡的历史文化,也更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昆明民俗文化学者 詹霖:“‘东寺街西寺巷,茅斯拐拐小楼上’这个儿歌里面讲的是老百姓当年的生活窘迫,生活的现状。问你家在哪里?回答‘东寺街西寺巷,茅斯拐拐的小楼上’,这个地名就显示这个,如果是和今天一比大家就会谈笑,特别是爷爷奶奶会教这些小孙孙,想以前我们的生活状况是什么?今天是什么?一比较的话,今天幸福多了。”

童谣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在时间的滚滚车轮下,脍炙人口的老昆明童谣既是稚童启蒙的教材,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为新老昆明人的生活留存更多专属于昆明的韵味。而带有地名元素的老童谣,也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城市风貌。

昆明民俗文化学者 詹霖:“‘东逛逛西逛逛,一逛逛到丁字坡,丁字坡,东陆院,东川洋芋坐里面’‘东逛逛西逛逛,一逛逛到塘子巷,塘子巷,火车转,小火车的轱辘是转了转’,你看这些就很形象地可以看出这些地名和我们昆明的发展就有关系了。丁字坡旁边有东陆院,所谓的东陆院就是原来的东陆大学,昆明的发展有了东陆大学,有了后来的云南大学。塘子巷里面我们最早的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就在那里,小朋友在读的时候、念的时候就会看得出来,就从小就认识我们的家乡。”

云之谣少儿艺术团

童声招募火热开启

儿时听过的昆明童谣

在孩子口中会焕发怎样的新生?

名师团队定制指导+电视级MV拍摄机会

让孩子在童谣里C位出道

让昆明的老故事

从你家宝贝口中唱起

成为街巷里最亮的童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