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军事才能,贺陈罗聂叶不擅长指挥,为何能成为元帅?
发布时间:2025-09-07 09:45 浏览量:4
谁都知道,开国十大元帅中个个都有一肚子故事。但你要真问我:“谁最能打仗?谁指挥得最溜?”——还真有说法。其实细想,打江山终归靠的都是人。可这些有血有肉的“老总”们,其实性格脾气不一,有的天生是雷厉风行的“冲阵猛将”,有的更像老成持重的“主心骨”,还有的嘛,你让他去调兵遣将可能真不行,但一谈起团结带队、安抚人心,那可是一把好手。要不是生活艰难,哪有人愿意在枪林弹雨里磨炼自己?
朱德的名字,后来和“总司令”三个字快成了固定搭配。但其实,老朱上战场之前,是云南讲武堂出的,也算从黄埔前辈里出来的老资格。那时的滇军环境复杂,不少人都在明争暗斗,可朱德偏偏能混出个旅长——12年,换谁都得服气。可惜世道风雨飘摇,他这一步,走得一点不轻松。南昌起义的时候,他被委以重任,南下广东还得带着部队断后。三河坝这一仗,朱德摆出死守阵势,当年跟着他的兵,几乎都是一边流着汗一边咬牙挺住。有人后来聊起,说朱总司令体会过什么叫“仗打输了,人没丢”,那会儿的士兵看见他来了,心里就结实了三分。
可说朱德厉害,还得看他最难的时候。南昌失败后,身边人走散得差不多,他拉起几个人马,横跨了赣南、湘南那一大片山林地。不信自己没出路。他想到的不是撤退,而是怎么再起炉灶。湘南起义爆发,搅得国民党缓不过劲,朱德立下新旗号,兵越来越多,一路拢着走,一直打到井冈山。你说这一步有多难?换了别人,早就一哄而散。后来井冈山上,四次反围剿,谁带头拧劲?还是老朱。每每战局危急,他总能捞出条活路。
说到解放战争,大家都知道晋察冀部那阵日子惨,老吃败仗。可朱老总一来河北,自己亲自钻进部队里调整,连夜谈话、逐兵点将。一转眼,清风店、石家庄打下来,局面就变了。很多老兵回忆起来,都说朱总司令讲话打气不用喊口号,就一席家常话,兵心齐了,劲头有了,仗也打赢了。当年河北小镇里,老百姓见到红军,个个都说一句话:“有朱德,总归饿不着亏不了。”
其实,这种“办事有章法、临事能变通”的人,不多见。你再琢磨琢磨彭德怀的路子,又是一番光景。彭老总浑身都透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儿。青年时就在湘军里摸爬滚打,讲武堂是稳扎稳打地上的,不过可不是光刷文凭——练兵打仗他都有一套。比起老朱带“老伙计”式的温情,他就像那种不服就干、不行就改的硬脾气。
彭德怀带过第五师,湘西起的义,打出声名之后,领着部队在会同一带和敌人死磕。听说过“夜袭洞口”没?那场仗彭老总安排夜间偷营,大获全胜,不光让国军胆寒,还一举打开了湘西局面。后头他带领的红三军团,不是只会冲锋,打长沙、攻浏阳、硬啃“油盐不进”的地方。最让人佩服的,是部队掉进包围圈,彭德怀敢反戈一击,出其不意,愣是把全团活着带出来。
得说一句,朝鲜那年打美军,看着身子骨不大的老彭,能把“联合国军”打到服软,也是靠着他这种硬碰硬的劲头。有人说,他是“打遍四海无敌手”,可彭德怀自己,一直说:“兵不厌诈,要敢想也得敢做。”谁说炮火不能带来奇迹?
林彪那个名字,战史上怎么也绕不开。你让我挑个“年轻出头”的,林农场(老林)肯定算。他是黄埔三期的,南昌起义上不过是个连长,偏偏年少有思路。红一军团初创时期,老林拿出鹰一样的眼光,一遇机会就追着打、咬着打。有一回红军路过湖南,他坚持“轻装突破”,用极细腻的调度办法,把几路敌人诱到山道里,一举解决,好多人说林彪的“断尾打法”看着险,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留后路。
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他坐镇后方冷静出奇,明里暗里调度骑兵、步兵突袭,把鬼子打蒙了。东北解放时本来一度惨败,林彪把部队全拉到榆树、双阳一带,硬是两个月练出了硬手。换了别人也就那样了,他却半真半假地自嘲,说“人少不能瞎拼,得多想两步”,所以才有后来那支横扫关外百万雄师。
你可以不喜欢林彪的冷静,但他“稳中求快”,确实是解放大东北的顶梁柱。没人会怀疑,他在湖北孝感策划兵分三路那回,三天坚决打掉八万敌军,事后梁山人一听,嘴边只剩一句:“四野这下没人拦得住了。”
再说刘伯承,其实和朱德、彭德怀还真不一样——刘帅有点像咱们生活里的那种“不声不响,却玩命死抠细节”的老实人。早前川军出身,却不是寻常蛮干之人。据说他当时为人低调,带兵却极讲究用脑子。红军长征时,连续几场硬仗,刘伯承总是先把地形、补给、人心都算得明明白白,打一场仗像是做一道很复杂的算术题,非要找到最稳的下嘴处。
再举个细的。1940年百团大战,大家都觉得刘帅敢玩敢拼,可真实内幕是他差不多把敌后交通、装备、各部协调磨了几轮才下定决心。这人一向主意正,不莽撞。后来二野横扫大西南,就靠着他那股子“能等、能熬、肯琢磨”的劲儿,硬是一个省一个省啃下来。
聊到这些老总,徐向前那更是憋着劲儿打硬仗的人。他只用几年时间,就从百来个青壮,撑到几千号人。大别山突围,是徐帅一意孤行仗胆决断,生死关头不含糊。我们屋里有人说过,徐帅打仗像“老水牛”,慢是慢,一走起就没退路。打山西那回“六万对五倍敌人”,连夜突击,战到兵都惊讶自己还活着。靠的就是一句话:“向前,绝不后退。”
刚才聊的五位,是那种“生死场上靠得住”的指挥官。可别以为只有他们才牛,后面那几位,没准更有味道。
贺龙呢,出身湖南农村,早年一腔热血,敢带兄弟闹革命。南昌起义时他甚至还没入党,就敢扛着命令上火线。后来在湘西山林间组织队伍,军纪管得铁死,他做决定常耗半宿,自己不吃不喝。长征快尾声,贺龙那句“部队交出去,全听党指挥”,老一辈人一提眼圈发红。他几次把军权主动交给党,自己甘做后勤,十年如一日管粮草、管养病员,从没红过眼。
陈毅属于那种“诗人气质兼老革命”的类型。你看他早年在法国留学,也带队伍,一路坚持下来,抗战初期担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吃大亏后,他一边重建队伍、一边安抚受伤病号。打黄桥最难那役,他和粟裕赛着谁要精明,陈毅偏要去一线指挥,亲自给战士做思想工作。巧的是,他手下军士最服他一句话——“活着最重要!如果能活着回来,机会还有。”
罗荣桓就更像那种“领家大哥”,安抚人,招兵买马有一套。抗战入山东,几年间把小队伍带成二十多万的大部队,靠的是他肯和地方百姓混在一起。东北有难,他搭桥梁搞合编,几年就扩编成百万大军。比打仗厉害,他更会做人的工作。
聂荣臻和叶剑英,这两位经历皮实不提,聪明劲儿更别小看。聂帅留法回来的,干过红一军团政委,善做统筹。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后,带病工作,敌人打到身边也不松劲,搞后勤、动员都是一把好手。叶帅则是个“关键节点的人”。当年广州暴动、南昌起义,他“递情报、打前站”是出了名的,从不抢风头。张国焘要搞分裂,是叶帅悄悄把重要消息送上去,党中央这才走上北上的路。别看他不是流血最多的那一个,但每天琢磨怎么让部队活下来,能把参谋、情报做到滴水不漏,一步不差。
可说起来,这些元帅成就大业的方式,各自都带点命运的味道。有人靠硬打、有人靠熬、有人全用心思琢磨着把这摊子事往前推。到最后江山已经定下来,那一代人的影子还在我们很多地方——医院的大夫顶着下雨天,也得完成任务;工厂的保安老头遇上混子,也不退缩一步。老百姓嘴上常说的“有难处有人撑着”,其实从这些人身上早就有了影子。
要真说“谁最行”,其实里面有太多生活痕迹。偶尔都忍不住琢磨一会儿:那些年弹尽粮绝,是哪些瞬间让他们咬牙坚持?为什么有的人当指挥官,有的人始终选择当肩头那块悄悄扛大梁的石头?我们谁不曾怀疑过自己命运的决定权。现在回头看看——那一代人,也并不是生来注定“元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