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记忆:郧阳府总兵坊与卫里巷所在

发布时间:2025-09-25 12:48  浏览量:9

郧阳府城之东,北门街往东的第一条巷子叫“卫里巷”,再往东则是“总兵坊”。当地百姓俗称“卫迪巷” 、“总门坊”。这两条巷子,都与明、清时期的兵制及郧阳驻军相关。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刘基的赞画下,创立卫所制度作为明代的基层军事组织。“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编制是: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率;每卫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长官称千户;每千户所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设百户为指挥官;每百户所辖总旗二,每总旗56人,长官为总旗;每总旗辖五小旗,每小旗士兵10人,小旗为长,计11人。在卫之上设都指挥。

皇帝的御林军着装与普通军队不同,是锦绣军装,显得华丽雍容,故称为“锦衣卫”。

郧县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之前,隶属襄阳府均州管辖,所以驻军也只有千户所。1476年于此设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后,随着行政建制规格的飙升,军事建制也升格为郧阳卫,下辖五个千户所。统辖军队的是总兵。明代的总兵官阶无定制,但品级甚高,位列宣威将军、建威将军(从一品武官)及龙虎将军(正二品武官)之后,而在定国将军(从二品武官)及昭勇将军、昭毅将军(正三品武官)之前。 这样看来,明代的总兵至少应当是从二品武官。

总兵于此统兵,自然有专司衙门。这衙门就在东关总兵坊。因为西关接汉水码头,商户林立,万商云集,不宜设军事机构及兵营。而东关较短,里把路就出城了。而出了大东门,就是一大片开阔的沙滩地,连接东郊胡家洲、响水桥、青龙泉的千里平畴。而西门外商业码头,南门外高大驳岸,北门外陡峭山崖,都不具备东门外这可走马骑射的开阔。所以,总兵衙门及卫所兵营都设在东关。

明朝在郧设卫所驻兵之初,没有兵营。士兵则在城中找空房子挤住。兵民杂处,免不了起纷争。都司傅崑因此创营房六十间供士兵栖止。这六十间兵营,就在“卫里巷”,西近北门街;东与“总兵坊”相邻,听号令,出城训练都极方便。

因为明代兵制是“卫所制”,所以兵营所在之巷就叫“卫里巷”。这名称不同于府城大多以姓氏命名的“金家巷”“许家巷”“柴家巷”等。
明亡清兴之际,郧阳又成为明官军、李自成张献忠义军及后来抗清义军与清兵搏杀的主战场之一。仅郧阳山区的反清斗争,就从顺治二年延续到康熙二年 ,将近二十年之久。明代设郧阳府近180年所创立的极度繁荣几乎摧毁殆尽,乡野百里无人烟,城市“关舍尽空”。后来是明末大叛徒洪承畴向顺治皇帝建议:郧阳地处国中,郧阳动乱则全国不稳定。但此地李自成张献忠义军余部及郧地义军十分剽悍,官军围剿多年无果。只能从东北调最强悍的“满八旗”来剿除(清军另有“蒙古八旗”与“汉八旗”)。顺治皇帝听从此议,调“满八旗”来郧驻扎围剿。

这段历史在清康熙丙午年(1666)《郧县志·里甲户口》卷记载详明:“国朝(清)总兵郭统关人数千,家于郧……”几千满洲军人来到郧阳府城,那明代“卫里巷”、“总兵坊”是够住的——那时大部分人已躲兵祸而逃难去了……

为镇压郧阳的反满斗争,清政府在武备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同治丙寅年(1866)所修《郧县志》记载,东关外的大面积河滩被修为正规的练兵校场(以至于建国后郧阳的老年人还称此地为“校场垻”) ,并建设了正规演武厅:“演武厅,在东关外。顺治戊戌,总镇穆生辉建。雍正二年淹塌。乾隆十年副将高瀚重建。道光十二年,汉水溢,厅俱圮,二十八年陈子饬谕士民捐建。”

到民国时期,专员王开华将此废圮的演武厅改建为“农民实验场”,从外地引进动植物于此培养并推广。直至建国后,“农民实验场”仍沿袭下来,大白鹅、约克夏种猪、牛蛋茄子、西红柿……都先在此试养试种。

清政府修演武厅、校场外,还在郧城内修建11处营房。七道城门内各一所。另东、西、北街各一所;另一所居城中心儒林保(中卡子:南北走向百十步,连接东西大街)。可见清政府对郧地治安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