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郧阳2万人59天将270个万斤铁塔搬上山,帮二汽架成百里高压线
发布时间:2025-06-28 18:16 浏览量:16
1952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次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拉开了二汽筹建工作的序幕,并在武汉成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
从1953年至1955年,在两年多时间里,筹备组在武昌选择二汽厂址,编制总体平面布置方案,并与苏联专家接触谈判。
1955年春,国家建委、一机部和汽车局指出:“二汽厂址定在武汉,从经济条件讲,城市利用率大,投资较为节省;武汉位于全国中心,产品好销好运;但从国防条件看,武汉离海岸线约800公里,工厂比较集中,万一发生战争,正处于敌人的空袭圈内。武汉厂址介于沙湖与东湖之间,空中目标显著。”因此否决了在武汉设址的方案。
1955年9月7日,国家计委正式决定二汽厂址由武汉迁至四川成都东郊的保和场一带,甚至在成都郊区牛市口附近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宿舍。但是因为高层对厂址和规模方面的争论一直未达成共识,到1957年3月27日,汽车局只好宣布第二汽车厂暂时下马。
1958年6月下旬前后,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又重新提了出来。该年底,一机部六局(即汽车局)组织力量在湖南开展了选址工作。
1960年2月3日,六局向一机部写出建厂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说:“二汽于1957年下马,我国已通知苏联取消这个项目。1958年,中央又重新提出上马。同年冬和1959年春,我们在湖南进行了初步选址工作,我们倾向长江方案,故建议部尽速确定。”
1960年4月19日和1960年4月3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复同意筹建二汽,并且还办了一个800人的技工训练班,但由于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所以二次上马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1964年4月,国家的经济形势略有好转,建设“二汽”第三次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决断地说:“建设第二汽车厂是时候了!”
为此,一机部又正式向中央写出报告,建设一个能生产1至8吨汽车的生产基地。中央在三线建设的问题上明确二汽再次上马后,一机部段君毅部长便决定由饶斌和齐抗两人负责筹建二汽。
7月,又向中央和周总理报送了《第二汽车厂建设方案》。1965年12月21日,经饶斌提议,报中央批准,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决定成立第二汽车厂筹备组,饶斌、齐抗、李子政、张庆梓、陈祖涛5人组成领导小组。
1965年9月,随着川汉铁路线修建计划的变更,二汽选址的重点转至湖北西北部地区。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于1965年12月21日发出《关于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的通知》。
筹备处成立后,各项筹备工作全面铺开,进展迅速。无论是工厂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准备、产品、工艺、设备、材料的准备,还是建厂纲领和建厂方针的制定,都卓有成效地展开。
1966年10月,按一机部部长段君毅安排,在老营召开了设计方案审查现场会(简称老营会议),会议由一机部副部长白坚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一机部、汽车局、省计委、省建委、郧阳地区、均县县委领导以及全国支援二汽建设所属单位的领导机关代表,全国17个设计院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
会议从10月7日开到26日,经过20天大会小会反复分析、比较、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厂址选择地段定为东不出六里坪,西不过堵河,北不过东沟,也就是确定在从白浪到花果沿着老白公路25公里的范围内。
老营会议讨论出来的方案,报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二汽厂址就确定在十堰了。因此饶斌带领筹备处于1966年11月20日,从老营搬到十堰垭子办公。对外名称是:东风机械厂筹备处。
筹备处决定1967年4月1日举行开工典礼,会场设在红卫大炉子沟。在1967年2月,组织3000民工修筑了二汽第一条厂区公路——大炉子沟公路。
1967年4月1日,二汽在大炉子沟召开开工典礼大会,时任一机部副部长的江泽民出席并讲了话。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开工不久就被迫停工。
1967年8月31日,国家计委、建委发出加速二汽建设的联合通知,指出“第二汽车制造厂是配合军工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已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和1967年国家计划,明年继续施工。
1968年3月26日,由谢北一和沈鸿主持,在北京召开的二汽群众组织和筹建、包建单位部分代表座谈会上,对二汽的十堰厂址和建设规模问题,在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概括为“十万辆规模,分期建设”、“厂址基本不动,适当调整”。
同年5月,各专业厂筹备组到襄樊、谷城、十堰等地勘察厂址,提出布置方案。
在二汽准备建设的那段时间里,虽然在副总理李富春同志的电报指示和军代表的支持下,经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1968年9月底二汽革命委员会在十堰成立,但因形势混乱,革命委员会徒有虚名。在十堰参加二汽建设的人员,大部分回到长春,十堰没剩几个人,二汽建设被迫停顿下来。
1968年11月21日,一机部军管会通知,11月19日22时30分,国家建委军管会传达周总理对第二汽车厂厂址的指示:“二汽厂址可以确定在湖北郧县十堰地区进行建设。”同年12月4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二汽建设方案,生产纲领10万辆。
1969年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一机部、武汉军区在十堰地区召开了二汽现场会议,全国106个单位参加会议。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国家建委副主任宋养初、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湖北省军区参谋长熊心乐等在会上讲了话。
会议宣布,经武汉军区批准成立二汽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长熊心乐,确定了二汽总体布置方案,安排了建设总进度。这实际上是第二次开工典礼。所以1969年就成了二汽的建厂年。
会议后,参加二汽建设的设计、施工队伍重新汇集起来,陆续进入现场,武汉军区三线建设领导小组随后通知,二汽对外称红卫厂,二汽建设指挥部对外称红卫厂总指挥部。4月1日,二汽革委会决定,从即日起,二汽所属单位对外称红卫厂,并启用代号。
4月18日,第一辆两吨半军用越野车样车经过二汽临时产品组设计人员的艰苦努力,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力协助下试制出来。
1971年6月26日,经湖北省革委会批准,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改称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红卫厂改称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属各专业厂亦同时取消代号,改称正式名称。
建厂之初,饶斌总结了一汽由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包建的经验,结合国内经济建设“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思考,坚决恢复和贯彻建厂初期提出的“十四条”,提出了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由国内的汽车厂家分别“包建”。
在包建任务中,一汽包建了11个分厂,包括主机厂、总装厂、发动机厂、底盘车桥厂、铸造一厂、铸造二厂、车轮厂、车身厂、车架厂、底盘零件厂等;上海包建了6个分厂如标准件厂、钢板弹簧厂、仪表厂、水箱厂等;北京包建了化油机厂;武汉包建了轴瓦厂。
在“建厂十四条方针”中,饶斌还要求在二汽建设的设计中实行“聚宝”,就是要把全国最好的经验拿过来,搞“高效设备”,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同时还多次组织部分设计人员到北京、上海、长春等地进行“四新”试验工作。
通过“聚宝”,全国解决了二汽建设急需的近2万台套生产设备问题。二汽这个特大型企业之所以能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建设起来,与这个方针是分不开的。
曾任三线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四川省省长的鲁大东评价说:“在全国三线大型企业建设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攀枝花钢铁公司和第二汽车厂两家。”
因为当时二汽采取了包建的方式,东风的建设者可说是来自五湖四海。全国有140多家设计、科研、教学单位,558家工厂及一支强大的建设施工队伍,为二汽建设承担过任务。全国支援了1万多名干部和技术工人,其中最多的来自当时长春的一汽,支援了4200多名干部和技术骨干。此外还有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技术骨干力量。
上世纪60年代的十堰,行政上隶属湖北省郧阳地区的郧县,北有武当山,南有神农架,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意思是说垒起整整十道堰才能开出地来种。
在二汽开始建设前,十堰就只有这一条街,人家不足百户。只有一间打铁店,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足以传遍整个小镇——这就是十堰全部的工业基础。在二汽建设初期,建设者的生活相当艰苦。
流传民间的歌谣总结了“十堰十大怪”: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说它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它是农村,工厂山沟盖;红苕叶子当白菜;拣了石头当煤卖;电话没人走得快;下雨打伞头趄外;公路有山又有海;车进十堰跳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要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即便是职工的基本生活,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
原二汽厂长黄正夏在回忆录《艰难的历程》中回忆了当时的生活条件:“没有蔬菜吃,只有靠外面运,但对十几万建设大军来说,运输来的菜只是杯水车薪,大多数人都没有菜吃,只能以红薯叶、秆为菜。”当时十堰的艰苦与落后可见一斑。
1967年4月1日,二汽在十堰大炉子沟举行典礼,正式破土动工,拉开了会战二汽建设的序幕。郧阳(十堰)人民出动劳动大军近10万人,修筑了老白、郧十、丹土公路200多公里,架设了近90公里的高压线路,在邮电通讯、商业服务、能源建设、地材供应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67年10月18日,郧阳地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防洪工程头堰水库建设纪要》载:“劳力问题,抽调房县2200人、竹山1000人、竹溪400人、郧县400人、十堰办事处4000人,共计8000人,在十月底十一月初按军事编制(班、排、连、营、团)编好后,开赴工地……这次暂带粮四个月,每人每月带足成品粮30斤……”。
1970年,中共红卫地区委员会组织二大战役。第一战役是集中6个土建施工团和3个安装团3万余人,在三季度前基本完成铸工一、铸工二、车轿、传动轴、底盘零件、总装配、标准零件等七个专业厂19万平方米土建工程。
第二战役是以一战役全部力量再加上6万民兵,集中在发动机、车身、车架、车箱、车轮、锻造、标准件等七个专业厂,到年底拿下30万平方米土建工程,采取三班制,轮流作业,昼夜不停……
1973年4月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四年来的工作情况报告》载:“二汽建设即将全面展开时,急需架设一条翻越崇山峻岭,全长170华里的高压输电线,按设计部门计算需要三年时间……丹东(丹江—东风电站)线指挥部发动沿线300多个生产队、2万多贫下中农,上至七十岁老人,下至七八岁儿童一起上阵,群策群力,分片包干,只用了59天时间,硬是用肩膀将270多个万斤铁塔搬上山,架设完毕,保证了1969年‘五一’通电。”
据郧阳地区革委会生产组报告,二汽总建筑面积220—230万平方米,需要机制砖4亿块,瓦640万片,规格沙80万立米,规格石94万立米,毛石60万立米,白灰6万吨……预计有3—5个公社的主要产粮地,将被建设用地占去一半或大部分占光,占地总面积达2万多亩,还要拿1万亩左右的田坪种植蔬菜,有2—2.5万占地农民生活安置和8—9千农业劳力,须安排生活门路。
正是郧阳(十堰)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才在鄂西北偏僻荒凉的山沟里建起了新兴的汽车城。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二汽在十堰的兴建,使昔日的偏僻小镇变成了百里车城。2014年,十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0.8亿元,迈进千亿级行列;财政收入增加到133.1亿元,跃上百亿级台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卡车之都”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