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被罗永浩点名后,东贝横空出世抢镜,餐饮圈的“现炒与预制”开撕了
发布时间:2025-09-24 05:56 浏览量:10
西贝9月15日致歉称把部分工艺搬回门店、10月1日前调整菜品,紧接着“东贝”高举现炒口号对标西贝,贾国龙又被指缺席成都餐饮大会,这一下把餐饮圈点着了
这场戏的主角并不只两个字的“贝”,背后是锅里冒出的油烟,和消费者心里那点“到底吃的是什么”的不安
一句“西贝炒不了的菜我东贝来炒”,火药味扑面而来,听着像段子,杀伤力却不小
有人把它当笑话转发,有人愣住了,心里默念了一句:好家伙,这是真敢说
先把镜头拉回到那场大会
成都的中国餐饮大会,灯光热烈,气氛却有点微妙
有观众注意到原本被安排率先出场的贾国龙没有现身,台上那把空椅子闷着不动,比任何措辞都刺眼
主持人抛出“让消费者得点实惠”的话头,台下有人打趣回一句“我从西贝哪儿得着实惠了”,笑声有,尴尬也有,像一道刚起锅没翻匀的菜,火候不太对
风还没起时,是罗永浩先点了火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点名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并呼吁立法强制明示,这条微博像平地雷,把争论炸到了公共场
两天后,西贝回手一张清单
9月12日,西贝公开13道菜的制作流程,明确表示不属于预制菜,认定罗永浩“缺乏事实依据”
你来我往,火势抬头,网友围观,品牌公关连夜加班
最戏剧性的,是现实里真的冒出了一个“东贝”
媒体跑到内蒙古通辽,找到了那家名字相似的小店
服务员告诉记者,店里主营荞面,也做中餐,是现点现做,不用预制菜
这是不是商战高手的棋子,没人敢下定论,但名字贴合、口号上头,谁都知道它踩在了舆论的节拍上
这几天的节奏更快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工艺搬回门店现场,10月1日前,门店会陆续完成部分菜品调整
这句话分量不轻,不只是安抚,更像一次路线纠偏的信号
9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回应,国务院食安办已组织多部门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并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看得出,争议把监管的节奏也往前推了一把
别急着下结论,先看行业的底色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摆在那里,超过74%的连锁餐饮自建中央厨房,头部品牌如真功夫、吉野家、西贝、小南国等预制或预加工使用比例多数超过80%
这不是谁家的秘密,而是规模化降本增效的常态
再看另一头的情绪
《2023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愿意为“现做体验”多掏钱,这个剪刀差,正好卡在厨师的锅铲和消费者的心气之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中央厨房运作长期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消费者自然很难建立信任
这话直白,像把厨房的门推开一条缝,你看见了流水线和保鲜袋,心里还是更愿意听“锅里滋啦一声”的动静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也提醒,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众说纷纭,这正是各方各执一词的根源,行业长期疏于与消费者沟通,误解才会越滚越大
东贝的打法简单粗暴,抓住“现炒”三个字往死里敲,谁都能听懂
只是,现炒不是喊口号,真把加工环节往门店搬,供应链、人手、出品稳定性,都是要真金白银去扛
热闹归热闹,能不能把流量变成回头客,还是得看那口菜出锅时的香气是不是稳
我在商场里等过十几分钟一盘现炒,心里骂过慢,但端上来那一口,确实能让人软下来,这就是现实的矛盾
你愿不愿意多等五分钟,花贵几块钱,换一份“看得见”的新鲜
这时候,旁边的电商大佬也下场添了一把柴
9月16日,刘强东在京东的品酒会上亲自下厨推广“七鲜小厨”,直播里还自嘲像贾国龙第一次炒菜、像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那么紧张
这句调侃很聪明,用幽默蹭热度,也把“好吃、好玩、好看”的消费场景摆在了台面上,餐饮早就不是只卖菜,还得卖体验
回到成都那把空椅子
有人解读为策略性回避,先让风过再发声,也有人觉得是气势上输了半步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品牌互怼,而是一节把“工业化与烟火气”摆上台面的公开课
西贝走在连锁化、标准化的路上,议价权、成本控制都有一套;
东贝则借势突出“现场锅气”,把情绪拉满
站在消费者角度,我更希望两边都别耍花活
菜单上把“预制”“现炒”写清楚,厨窗里能透出光,点菜前心里就有底,别吃着吃着还得开手机搜索这个菜是不是工厂做好的
再说句大实话,网上把“预制菜”“转基因油”这类词语经常和品牌名字绑在一起,真假混着跑
当讨论滑向标签化,谁都赢不了,唯一赢的是焦虑
有些朋友把预制菜想象成“隔夜菜”,其实也分级别,有冷藏、有冷冻、有即烹、有即食,环节透明了、标准清楚了,恐惧就会小一半
我还挺在意那个通辽小店的画面
冬天的风从门缝里挤进来,阿姨嗓门不小地问要不要多加点蒜,炒勺敲一下锅沿,火再大一点,这就是我们说的烟火气
现实中的“东贝”可能只是个小微餐馆,却意外成了这场舆论的影子,这个影子提醒我们,餐饮的美好不在话术,在那一口热乎气
写到这,还是要把账算清
现炒意味着更多人手、更长备菜、更大的波动,难;
预制意味着稳定、可复制、可扩张,香
但只要把来源讲清、工艺说透、标识明白,预制与现炒就不该是你死我活,而是不同场景的合理选择
工作日午间赶时间,来份标准化又稳定的工作餐;
周末家人团聚,愿意等一会儿听锅里唱歌,花得也开心,世界就没那么狭窄
这场风波在继续,西贝的调整落地还需要看效果,东贝能否把热度熬成口碑也要看时间,监管的标准什么时候出台更是关键一步
当国家层面推进预制菜标准和明示制度,餐饮业的透明度会被迫升级
如果真能做到“看得见、吃得懂、愿意选”,消费者会更愿意把投票权交给舌头,而不是搜索栏
这场争议的赢家,可能不是西贝或东贝,而是被迫得到更多选择权的消费者
我们当然希望品牌都赢,行业都好,可说到最后
一桌饭的判断标准还是“好不好吃、值不值”
争论会过去,笑话会翻篇,菜单会重写,后厨会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