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约谈后的外卖,究竟该怎么出牌?

发布时间:2025-07-26 02:15  浏览量:1

我能推演出三大巨头外卖大战的结果了。

事关大家还能不能吃到便宜外卖,事关很多人买的三家会赔还是赚,且看我来推演。

美团王莆中为了叫停补贴大战,说外卖市场一共就是个300来亿利润的市场,意思是想叫醒阿里:这市场你全拿走也只能赚300亿,你为什么要拿500亿来补贴,做这种必亏的生意呢?然而外卖市场真的是利润上限只有300来亿吗?

01

拿这个结论做推敲,会发现两点BUG。

BUG1:

很多年前,美团曾披露过,外卖市场的盈利其实是高价补贴低价,意思是,低价外卖是净亏损的,送一单赔一单,只有高单价外卖才赚钱。

所以如果总的外卖市场利润是300亿的规模,那么会推理出,很有可能高价外卖的利润有800亿,低价外卖的利润是-500亿,两者盈亏一相抵,净剩300亿了。通过这个BUG,你能想到什么战术吗?

先别急,我们再说BUG2。

BUG2:

虽然外卖总体利润不高,但是外卖是高频消费,通过外卖撬动其他业务,有可能300亿利润的外卖市场,却能撬动3000亿利润的其他业务。你美团没有什么其他业务,但京东、阿里两家可是有。

通过BUG2,你想到什么战术了吗?如果两条BUG你都想到战术了,没准你就是一个商战小天才,继续听下去,希望你未来能在商场上大展拳脚。

02

我们再按时间顺序回看,在三四五月,京东主动扣开了外卖大战的扳机,开始进攻美团主导的外卖市场。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京东看到了BUG2里的解法。

京东靠外卖唤醒了4000多万沉睡用户,带来了1700万新用户。点外卖的人,40%还会逛逛京东商城,提升了自己的电商份额,等于节省的营销费就弥补了外卖市场的损失,还得到了更大的电商增长。

而美团一旦失掉市场份额,损失的不仅是外卖,还会损失由外卖撬动的酒旅业务。所以京东打得踌躇满志,以战养战,志在必得。美团只能靠更有经验和先发优势,来尽量拖延战况,以消耗战来试图拖延京东的增长。

然而万万没想到,6月起,“大号京东”、家底比他俩厚好几倍的阿里巨鲸下水。京东的GMV年4万亿,而阿里的GMV是8万亿;京东年利润不到500亿,而阿里1500亿,三倍于京东。

论用外卖撬动电商、用电商养外卖的以战养战之局,在阿里面前,京东的优势一下子就比不过了。请问这时候,仗该怎么打?

美团不得不打,因为它不打它就死了。但京东如果正面硬杠阿里,优势没有,结果就是只能消耗自己宝贵的资金。所以京东怎么办?难道认输退出市场吗?

03

我们先不说京东。你看现在是阿里开始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因为345三个月的战况,等于京东已经替阿里趟出了一条完全走得通的路线,而阿里比京东更财大气粗,可以更加加强火力地去杠美团。

目前最新的消息,阿里注册了个“疯爆价”的商标,明摆着就是要把低价战略持续下去。

根据财报显示,阿里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营销费用就达近60亿美元,全年上千亿的营销经费,随便掏出来一点补贴低价外卖,就能推动日活月活流量,这就是营销。所以,阿里真的能一直搞低价战略。

而京东呢?目前我们能看到京东的态度开始了180度大转弯。

在7月18号的采访中,京东开始对外说,低价0元购是恶性竞争,自己绝对不会搞低价。话说阿里下场之前,你京东可不是这个态度啊。原因很简单:低价正面进攻,京东不占优势,战术讲究的是以己之长去竞争,不可能拿自己的不长跟人家比。

所以京东怎么办?放弃外卖市场了吗?

如果认输,一次认输次次认输,京东就再也没有未来了。而大东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成为中国财富500强第11位,力压阿里的第18位和美团的第80位,他的战略和战术能力都是顶尖的。

04

京东因此转变打法。

第一个打法:

更加针对高端外卖市场,号称已经占据高端外卖40%的市场份额。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BUG1吗?京东的第一个打法就是瞄准了BUG1提供的空间。如果针对性地挖高价订单,那么更可能产生盈利而不是亏损,持续打下去不至于失血。

但反问:如果高价订单被东子挖走了,低价的市场份额被阿里正面进攻,那美团怎么办?

第二个打法:

既然阿里在低价市场中火力更猛、优势更大,京东就放弃低价市场吗?

也不可能。没有足够的规模就养不走足够量大的外卖员,就难以保障派送速度;如果消费者消费习惯被改变,恐怕以后高端外卖的份额也保不住。所以正面打又打不赢,这个仗怎么打?

我们看到,京东开始搞“七鲜小厨”的自营品牌,说以后几年要在全国建1万家门店。但如果京东仅仅是搞自营餐饮,那就变成跟全国各地的小餐饮卖家抢生意,这种巨头打散户的事不对,社会影响也不好。

但京东做得很高端,这也能看出大东子还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直接自己涉足餐饮,而是筛选出一些餐饮质量优质却无法扩大的品牌——质量好说明对饮食有研究,无法扩大说明对供应链不擅长。京东只负责供应链部分,为这些优质商家赋能,共同做大做强,引导的是优质竞争而非低价竞争。

这个方式比较取巧,发挥自己的优势,借力打力。在供应链上,京东确实有优势:平台以自营为主,要靠自己的算法控制商品品类数量、进存销管理;只有足够精准的算法才能支撑足够快的周转率,而商业上利润全靠周转率。

阿里不怎么自营,全靠商家,库存风险、物流速度都甩给商家解决。不同选择代表各家技能点点在什么位置。京东对供应链更有经验,阿里没有,美团更不可能有。

而供应链管理优势可以蔓延到外卖员领域。

我在内部点评京东的帖子里说过一个逻辑:美团外卖员多是兼职,互相不认识、流动大,只能单打独斗;京东外卖员全职,是稳定员工关系,可以在领导下合作。

比如在一个餐饮店聚集的商场,一个外卖员专门负责从商场内取餐到门口,门口几个外卖员分别送到各小区,每个小区再派驻一个外卖员负责最后小区派送,效率极大提升。

京东这个直营小厨很可能就是要采用集聚方式,提高效率,用效率在低价外卖市场挖出一块份额,又能不用亏太多甚至赚钱。

05

战略战术都分析完,我们能看到,阿里在用规模获取战局优势,京东在用技术获取战局优势,美团呢?这恐怕就是个问题了。

最近我们能看到,阿里宣布自己的闪购订单过亿单之后,美团宣布自己的订单过了1.5亿单,然而其中有几千万的到店自提订单。

选择用到店自提来撑单量——到店自提能算外卖吗?需要外卖员吗?需要运力调配吗?如果有能力送1.5亿单的同时,却到店自提,让外卖员赋闲30%的运力,这可能吗?

所以你应该猜到了:到店自提无法成为业务能力的成长扩张,只能用来撑起单量,让战报显得好看,显得还没有被阿里获取到绝对优势而已。

但如果没有这笔战报呢?只有足够强大的推理能力,才能预见到清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