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吨!中国抗战14年击沉的日本最大军舰!
发布时间:2025-09-18 19:00 浏览量:13
自1894年以来,在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海军始终带着几分悲壮与无奈。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一发305毫米开花弹重创日本松岛号旗舰,可惜终未能击沉日舰。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海军大型军舰或自沉阻塞航道,或在战斗中战沉,残存力量只能以“水雷为小米,鱼雷艇为步枪”,在江河湖海间开展游击式水雷战,而击沉日军“須磨号”炮舰,便是这一艰难抗争历程中最大的战果。
一
要理解“須磨号”的沉没为何能成为国民党海军的“最大战果”,首先需回溯这艘军舰的特殊身世。“須磨号”的前身并非日本原产舰艇,而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昆虫级”炮舰“莫斯号”(HMS Moths,意译“飞蛾”)。
“昆虫级”炮舰是英国在一战后为应对殖民地江河巡逻需求设计的轻型舰艇,标准排水量625吨,舰长约60米,舰宽约10米,配备1门152毫米主炮——这一规格的火炮通常是英制装甲巡洋舰的副炮,在轻型炮舰上堪称“大口径”,足以应对殖民地地区的低强度冲突。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迅速攻占香港,当时在香港修理的“莫斯号”,为避免被日军俘获,在拆除小口径舰炮供陆地使用后,自沉在船坞中。
日军占领香港后,对香港水域的沉船进行了系统性打捞,“莫斯号”也在其中。1942年,日军将打捞起的“莫斯号”拖回日本本土,进行全面的修复与改装。为适应中国战场的江河警备任务,日军大幅强化了该舰的火力配置:除保留原有的152毫米主炮外,还加装了多门25毫米机关炮和13毫米重机枪,用于应对沿岸的抗日武装;同时,对舰体结构进行加固,增加了防护装甲,并调整了舱室布局,以提升舰艇在浅水环境中的航行稳定性。
经过改装后,该舰的排水量从原来的625吨增加至645吨,外观与火力配置都更接近轻型驱逐舰,日军遂将其重新命名为“須磨号”(二代),编入侵华日本海军的“中国方面舰队”,专门用于长江流域的作战任务。
二
1943年10月,“須磨号”正式投入中国战场,主要活动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承担巡逻警戒、护航运输船队、轰击沿岸抗日根据地等任务。
彼时的长江流域,已成为国民党海军水雷战的主要战场。自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海军主力损失殆尽,剩余的少量鱼雷艇和官兵组成了多支水雷队,分散在长江沿线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依靠简陋的设备制造水雷,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秘密将水雷布设在日军舰艇必经的航道上,以“以弱击强”的方式袭扰日军。
这种战术虽无法对日军舰队造成毁灭性打击,却能有效迟滞日军的运输线,迫使日军投入大量兵力进行扫雷作业,为正面战场的抵抗争取时间。
1943年7月,在香港修理期间,“須磨号”遭到连续三天的空袭,28日时有一枚炸弹近距离击中,但未爆。1944年12月26日,在安庆遭到敌机的机枪轰炸,后部25毫米机枪座被摧毁,1人当场死亡,其他受伤者中有2人住院后死亡。
1945年3月19日15时26分,“須磨号”与“鸣海号”在执行扫雷任务,行至长江下游水域时,触发了一枚国民党海军布设的水雷。“須磨号”航速骤降,舰体开始倾斜。日军组织抢修和排水,但水雷爆炸造成的损伤巨大,加之长江水域水流湍急,抢修工作难以奏效。
最终,这艘经过日军精心改装的炮舰在一小时内完全沉没,舰上8名日军当场阵亡,其余船员被后续赶来的日军舰艇救起。1945年5月10日,“須磨号”除籍。
三
“須磨号”的沉没,在当时的抗战战局中或许算不上“重大军事事件”——同期美国海军已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轰炸,日军联合舰队主力节节败退,相比之下,一艘645吨炮舰的沉没似乎微不足道。
但对国民党海军而言,这却是抗战爆发以来取得的“最大战果”。在此之前,国民党海军的水雷战虽多次袭扰日军舰艇,却多以击伤小型炮艇、运输船为主,从未击沉过像“須磨号”这样具备较强火力和防护能力的舰艇。
更重要的是,“須磨号”是当时侵华日本海军中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河川炮舰”(区别于活动在沿海地区的“沿岸炮舰”),其主要任务是控制长江航道这一日军的“生命线”,它的沉没直接影响了日军在长江下游的巡逻与护航能力,让长期处于劣势的国民党海军士气得到提振。
从历史意义来看,“須磨号”的沉没不仅是国民党海军在抗战中的一次战术胜利,更折射出中国军民在装备劣势下坚持抵抗的精神。
四
关于“須磨号”沉没的具体细节,历史记载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
例如,日方史料仅记载“須磨号因触雷沉没”,却未提及布设水雷的具体部队;国民党海军的档案中,也未明确记载是哪一支水雷队在该区域布设了水雷——这与当时国民党海军水雷队分散作战、通讯条件落后的现状密切相关,许多水雷队在布设水雷后,往往无法及时确认战果,只能通过日军的动向或第三方情报间接判断。
直到数十年前,军事研究者“海军兔”通过比对中日双方的史料,尤其是梳理日军“中国方面舰队”的舰史记录,才最终确认“須磨号”的沉没是国民党海军水雷战的战果,而这一结论也成为抗战海军史研究中的重要共识。
关于炸沉“須磨号”的具体地点,日方资料记载为镇江附近,英文资料则认为在安庆水域。目前采信后者的为多,具体是天申桥下游2海里处。至于残骸的情况,尚未有进一步的信息。
回望这段历史,会感慨彼时中国海军的弱小与悲壮,更应铭记的是先烈们的牺牲与坚守,有人看不到希望当了民族罪人,更多人坚持“我们会取得胜利!”
- 上一篇:预警!持续降雨!
- 下一篇:特写:沈阳,这一刻为历史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