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专栏:《珍珠漫谈》下篇
发布时间:2025-09-18 06:02 浏览量:15
在清朝时期有一种东北出产的特殊物产被视为皇帝的禁脔,不仅有钱也买不到更是有钱也不敢买,这就是产于东北地区的淡水珍珠“东珠”。东珠又名北珠,与产于广西的海水珍珠“南珠”齐名。在古时候没有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所获得的珍珠都是取自于自然界的野生天然珍珠,由于珍珠蚌中产生天然珍珠的几率很小,因此珍珠的产量也极少,在当时确实弥足珍贵。根据历史记载不晚于辽金元时期东北就已经有有组织的捞取珍珠蚌取珠的历史记载了。甚至连中古时期著名的四时捺钵制度中的春水即纵放海东青行猎天鹅的行为也被冠上了为了从天鹅嗉囊中寻找东珠为目的的传说。当然在古时候东珠一定是被北方少数民族视为珍宝并将其作为进行贸易和国家间馈赠的重要物产。但是只有在清朝时东珠才会被从采集、使用等方面受到极为严格的管控,成为专门由皇帝直接决定其用途以及使用者的珠宝种类。在清代时东珠的采集行动是由被称为“珠轩”的采珠人组织在特定季节专门进行的。采上来的珍珠必须经过分类后上交给宫廷,再根据皇帝的命令制作器物或直接用于赏赐之用。为了防止有人偷采和盗卖东珠,不仅在进关之路上设立关卡检查缉私,而且对偷采盗卖东珠之人在法律上设立了惩罚律条。
东珠进入清朝宫廷之后,根据品相和大小分为不同的规格。除了皇帝和后妃能够使用东珠之外,某些高等级贵族也能够由皇帝赏赐使用东珠。但是对使用东珠的等级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制。现在所知东珠的用途主要是用于镶嵌在首饰和服饰之上,例如冠顶、朝珠、耳环、簪子、戒指等等,也有镶嵌在器物上的例子,例如故宫珍宝馆收藏的金佛身上就有镶嵌东珠。
其实根据珠宝鉴定的眼光来看,产于淡水的东珠的质量不会比产于海水的南珠质量更高。清朝皇帝如此重视东珠的原因主要还是有入主中原后担心逐渐被汉族同化而竭力想保持自己民族独立性因而大力推行敬天法祖、尊崇祖先行为的考虑。
清朝中央政府对东北开采东珠有诸多限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捕权垄断:顺治七年,设置乌拉总管,隶属内务府管辖,停止宗室派人于乌拉之处采捕东珠,将东珠采捕权收归皇室。此后,严禁民间私自采捕,采捕东珠成为官方专属行为。(2)采捕人员限制:康熙年间,禁止宁古塔居住的乌拉人采捕东珠,进一步限制了采捕人员的范围。(3)设立专门机构与组织:清廷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司东珠等东北珍贵特产的采捕与送贡诸役。该机构下设置“珠轩”作为采珠组织,康熙年间编珠轩33个,乾隆三十三年,打牲乌拉定额65珠轩,每珠轩30人,由打牲总管、协领率各珠轩兵丁进行采捕。(4)制定采珠定额与奖惩规则:规定每个珠轩每年要交16颗东珠,采捕东珠的各珠轩,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则要受到严厉的惩处,缺少一颗,该珠轩的正副长官都要受到鞭责。(5)严格的法律惩处:乾隆三十年规定,采珠之人如若私藏珍珠不交与管理的官员,无论东珠的数量多少,大小如何,一律杖责一百流放三千里,如果是旗人则直接削除旗籍。(6)限制采捕区域与时间:将松花江、黑龙江、牡丹江等数十条河流圈定为“贡江”“贡河”,严禁他人捕鱼采珠。采珠季节大多在春季,其他季节吉林将军衙门需派遣官兵沿河巡查,严禁私自采捕。此外,还实行轮采制度,一条江河要停采3年或5年。(7)控制东珠流向:为了防止东珠流入民间,在山海关设置关卡,根据检查获取珠子重量的多少给予相关人员立功、奖赏,确保东珠“非奉旨不准许人取”。
清代冠服制度最为严苛,对帝后、各级妃嫔的珍珠数量有精确到“颗”的规定,皇帝朝冠:冬朝冠顶部“顶珠”下为“金凤”,金凤前额镶嵌1颗珍珠,尾部缀1颗珍珠;冠檐镶有7颗东珠(头等珍珠),每颗东珠需圆润光洁。夏朝冠结构类似,珍珠数量与冬朝冠一致,以符合“冬夏礼制统一”原则。
乾隆皇帝老年像
清道光皇帝像
道光皇帝珍珠朝珠
道光皇帝皇冠上的珍珠
清代皇冠
清代皇冠
清代皇冠装饰东珠的帽顶
侧面照
底部
局部
嵌珍珠皇冠装饰件
串珍珠皇冠装饰件
皇后朝冠:冠顶三层金凤,每层金凤各衔1颗东珠,共3颗;冠檐装饰7只金凤,每只金凤口中衔1颗东珠,冠后“金翟”(翟鸟造型)口衔1颗东珠,总计11颗大珠。冠后垂“珠旒”(珍珠串),共7行,每行5颗东珠,总计35颗,珠旒末端缀有“珊瑚坠角”,坠角顶部各嵌1颗小珍珠。皇后吉服冠:珍珠数量少于朝冠,冠顶镶嵌1颗大珍珠,周围环绕9颗小珍珠,体现“吉礼从简”的原则。妃嫔冠服:等级每降一级,珍珠数量递减,如皇贵妃朝冠东珠数量比皇后少1颗,贵妃再减1颗,依次类推,直至最低等级的答应,冠服几乎不使用珍珠。这些规定通过珍珠数量的差异,严格区分了等级尊卑,是古代礼制“明贵贱、辨等列”的直接体现。
清代镶嵌珍珠凤冠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镶嵌珍珠凤冠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凤冠组件上的珍珠 故宫博物馆藏
清代凤冠组件上的珍珠 故宫博物馆藏
领约是清代皇后、贵妃、妃和嫔套于颈间的饰物,用于区分等级。《大清会典》中对领约记载:皇太后、皇后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垂明黄绦;皇贵妃,镂金为之,饰东珠七,垂明黄绦。贵妃、妃、嫔与皇贵妃制同,绦为金黄色。
清代嵌珍珠金领约及珍珠朝珠
清代镶嵌珍珠珐琅领约
清代珍珠朝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朝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典章制度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宫中举行大典时才能佩戴。朝珠共108粒宝珠,代表12个月、24节气、72候;4个佛头:春、夏、秋、冬;背云预示着一元复始;3串“记捻”则对应一个月里的上、中、下三旬,刚好30天。
清代镶独颗东珠帽顶 故宫博物馆藏
东珠的珍贵,有乾隆《采珠行》诗句为证,“入水取蚌载以至,剖划片片光如银。三色七采亦时有,百难获一称奇珍。”
清代珍珠串帽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大东珠帽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耳坠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耳坠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满族女子画像
清代珍珠耳坠 故宫博物馆藏
清代凤冠 故宫博物院藏
朝冠上珍珠是重要装饰元素,如皇后朝冠帽纬一圈饰七只金凤,每只金凤镶数量不等的珍珠,冠后正中饰“金翟”,下方垂有珍珠串,共320颗珍珠。
清代后妃耳饰有严格规制,一般为一耳三钳,多为珍珠材质。
清代点翠珍珠耳坠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耳坠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故宫博物院藏
高14厘米,宽30厘米,重671克 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
清代点翠嵌珠宝头冠 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太后对珍珠的喜爱在史料和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主要体现在服饰、饰品及日常用度中:(1)服饰装饰:据《清稗类钞》等记载,慈禧的朝服、常服常以珍珠点缀,尤其喜爱用大颗东珠(产于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珍珠,极为珍贵)装饰礼服。她的一件珍珠披肩由数千颗精挑细选的珍珠串成,颗颗圆润均匀,在光线下发亮,仅制作就耗费大量人力。
(2)日常饰品:她佩戴的珠钗、耳坠、手链等多以珍珠为主,且偏好大而饱满的珍珠。据传她晚年常用的一支珍珠凤钗,镶嵌的主珠直径近1厘米,光泽莹润,为当时罕见珍品。(3)养生与妆容:民间传说和部分记载提到,慈禧会将珍珠研磨成粉,混合其他药材制成养颜敷面的“珍珠膏”,认为其能润肤驻颜,这也从侧面反映她对珍珠的重视。这些记载体现了珍珠在慈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既彰显其身份尊贵,也反映出她对珍珠的偏爱。
慈禧太后身披珍珠璎珞照片
慈禧太后胸前挂珍珠串照片
清代点翠珍珠装饰的满族贵妇头饰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清代点翠珍珠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金累丝嵌珍珠宝石九凤钿口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点翠饰品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点翠饰品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妇人头饰上的“福禄寿”为珍珠所串
清代珍珠装饰的寿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装饰的寿 故宫博物院藏
皇室女子头冠装饰的珍珠 故宫博物院藏
凤冠口沿的花钿
头冠顶部
凤冠上用珍珠装饰凤翅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珍珠菊花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翡翠珍珠宝石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翡翠珍珠宝石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珍珠宝石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珍珠宝石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珍珠宝石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珍珠串八仙头饰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珍珠串八仙头饰之二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帽上的松鼠葡萄装饰,葡萄用珍珠和宝石装扮。
清代帽上的瓜瓞绵绵装饰,用珍珠和宝石装饰。
清代点翠嵌宝石珍珠通气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嵌宝石珍珠蝴蝶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点翠嵌宝石珍珠蜻蜓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金镶宝石珍珠蝙蝠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嵌珍珠宝石扁方 故宫博物院藏
珍珠头饰 故宫博物院藏
珍珠饰件 故宫博物院藏
镶三颗珍珠的饰品 故宫博物院藏
珍珠蝴蝶耳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嵌珍珠宝石金带扣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托嵌珠带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带头,花形金属座,座边镶一圈小珍珠,座面中心镶一珍珠,硕大晶润,外饰一圈钻形玻璃,上下镶两颗红料宝石,左右以钻形玻璃镶一对蝴蝶,蝶尾镶一略小红料宝石。座背錾刻卷草锦地,并有两个带钩;与一个长条形带环,用以调整及固定腰带。带头边錾刻纽带纹一圈,上下刻锯齿纹。
清代嵌宝石珍珠饰品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茄楠木嵌珠金累丝寿字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镂空古钱纹镯座,外包沉香木,并于其上嵌金质长寿及团寿,每一寿字上嵌饰珍珠。
镶珍珠金手镯 故宫博物院藏
嵌五颗珍珠的金戒指 故宫博物院藏
嵌珍珠的金戒指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金炸珠嵌珍珠锦荔枝 故宫博物院藏
眼睛用珍珠装饰的清代蜘蛛装饰品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异形珍珠吊坠 故宫博物院藏
金瓯永固杯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嵌珍珠金盘盏一副 故宫博物院藏
清铜鎏金镶料石珍珠帘藏式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藏式塔,圆塔身,松绿石葫芦形顶,圆形敲花佛教八宝宝盖,侧边回纹贴饰翠羽,下垂珍珠璎珞,珊瑚坠角;塔身饰璎珞纹,并镶嵌各色料石。
乾隆嵌珍珠嘎布拉供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颅骨碗,碗内赤红地上绘威罗瓦金刚像,绿肤、牛首、三眼、三面,身著金色璎珞衣,背披象皮,胸前二手执金刚钺与海螺,另四只手上分持金刚杵、手鼓、炼、幡旗,足踏伏虎莲花座;拥抱佛母。佛母蓝肤,右足斜伸,左足绕主尊腰,左手托嘎布拉(颅骨)碗,骨内成盛甘露。佛像周绕火焰纹。带盖、座,及座托。外壁均敲雕番莲及梵文,镀金并嵌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座腰处銲三佛首。盖顶为白玉十字杵,碗沿、盖沿及座腰处,均包镶珍珠一圈。
内绘威罗瓦金刚图
西藏作品,可能十五世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附圆漆盒,内墨书汉、满、蒙、藏四体字:「布达拉庙内,密藏供奉尊圣喇嘛根敦札木素、达赖喇嘛索诺木札木素及五辈达赖喇嘛等手内常执噶尔马时成造之大利益扎嘛噜鼓」。西藏称手鼓为「扎嘛噜」,以两个头盖骨黏合成的鼓腔,束以金属腰箍,两指执此腰箍左右摇晃,系在箍上的球状软锤便会轻敲鼓面发声,既是乐器也是也是密宗修行不可少的法器。此件手鼓是数代圣者的手持物,年代久远,故显色深黝,皮质鼓面以褐色颜料绘穿花龙纹,所罩油性涂料斑驳。附五色幡带,其上满缀珍珠缝成的图案为饰,极华贵。此手鼓收盛在一圆筒盒内,盒体满绘花卉与花鸟纹,并罩褐红色透明漆料。
珍珠装饰的僧冠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皇家马鞍上装饰的珍珠
马鞍侧面
清代皇家马鞍上装饰的珍珠
清代皇家马鞍上装饰的珍珠
清代珍珠六弥勒佛蚌壳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 上一篇:石超专栏:《珍珠漫谈》中篇
- 下一篇:揭开盖州大东沟地下宝藏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