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朋友:杨德升和他“木瓜”老爹

发布时间:2025-09-17 16:07  浏览量:16

作者(右)、杨德升(左)和“木瓜”老爹杨应禄(中)

作者和杨德位(右)合影

没有记错的话,与杨德升相识,算来该有十年了。

印象中,我们头回见面是2015年12月26日下午,正是毛主席诞辰122周年的日子。

那天长沙飘着小雨,细得像蚕丝,天空仿佛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座城都温柔地罩着。

我们来到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一楼体验馆,还没进门,暖光裹着股甜津津的酒气,老远就闻着了。

湘西老乡杨琳文拽着我往里走,嗓门亮堂,带着山里人的豪爽:“给你介绍个朋友,云南来的,做医疗器械和木瓜酒。晓得你在十八洞村当顾问,非说要见一面。”

这人就是杨德升。三十出头的年纪,穿件灰布夹克,戴副眼镜,浓眉大眼,眉眼间透着实诚。

见我们来,礼节性握了手,他就从展柜里拎出个果子:青得发亮,圆滚滚、硬邦邦的,掂在手里沉乎乎的,像我老家湘西山里没熟透的八月瓜,就是个头壮实些。

“这是我们施甸的滇木瓜。”他说话带点滇西口音,轻柔柔的,“我们那儿,家家房前屋后都长,跟野草似的,没人当稀罕物。”

我这才晓得,杨德升是云南施甸人,来长沙创业已有10年,主要做医疗器械和生态农业。

在医疗领域,他办的济康集团,卖些放射、影像、超声设备,还有耗材试剂,跟湖南60多家医院都有合作。

在农业方面,他在老家大东山搞了个滇木瓜基地,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想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两年前才下决心,想把这不起眼的木瓜做成产业。”他笑了笑,递来一份资料,说合作社刚满一岁。

我摩挲着木瓜皮,糙得像老树皮,纹路里还沾着点山里的泥星子。德升又递来个玻璃杯,倒了些浅红透亮的酒,晃一晃,像掺了蜂蜜的溪水,柔和得很。

“这是今年八月才酿出的酒,没想到卖得还行。”酒精度才九度,抿一口,甜丝丝的,不辣喉咙,咽下去没一会儿,浑身就暖烘烘的。

后来到了2017年10月16日,我应了他的邀,去了施甸。那地方的云真低啊,像贴在山尖的棉絮,走两步就像能摸着似的。

10月18日晚上,杨德升拉我上了趟大东山。山里的夜真静,只有风刮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忽远忽近。

合作社的屋子亮着灯,推门进去,火塘里的柴噼啪响,火星子往上跳,暖烘烘的。一个精瘦的老人从板凳上站了起来,皱纹像山路上的车辙,深深浅浅,满脸慈祥。

德升说,这是他父亲杨应禄,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4年了,今年61岁。

“树苗还小,没啥看头。”听说我想看看木瓜树,老杨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等几年木瓜熟了,漫山遍野都是青幽幽的,你再来,那才叫好看。”

那晚没看成木瓜树,倒喝了不少木瓜酒。老杨告诉我,木瓜除了酿酒,有舒筋活络和活血化瘀的功效,滇木瓜炒肉也是施甸县最具特色年夜饭上的招牌菜。

说着,老杨就把餐桌上一盘菜转到了我面前,看着跟湖南辣椒炒肉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不过,吃了才知,木瓜酸味中和了猪肉的油腻,生出了一种特别的风味。

酒过三巡,老杨的话多了。他说这辈子没出过远门,两个儿子在长沙买了房,喊他去住,他不去:“山里住着踏实,种点木瓜,自在。”

杨德升在旁边插了句:“我爸跟你湘西山寨的父亲一样,老了只恋着老家的山山水水,哪里都不愿去。”

“他喜欢种木瓜,我们就随他。”德升说,他的弟弟杨德位干脆称老爸为“木瓜”老爹。一是老杨爱种木瓜,二是木瓜厚实,像他的性子,不声不响,却结结实实。

老杨嘿嘿笑,没有反驳,只是一个劲地倒酒。我忽然想起远在湘西的父亲,他一直不愿跟我们进城,一辈子守着山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不清是固执还是坚韧。

2015年,作者刘明(右)和杨德升在一起

作者(右)和杨琳文(左)杨德升(中)

2017年作者(右)和“木瓜”老爹杨应禄在云南大东山

2025年作者(右)和杨应禄在云南大东山

作者(左)和大汉集团傅胜龙董事长(中)、杨德升(右)

2017年,作者和肖时勇、张德全、傅胜龙、肖时爱、朱月琴、杨德升在北京。(从左至右)

一晃八年过去了,2025年8月12日清晨,我又来到大东山。合作社办公室还是那间,墙刷得雪白,上面挂了些锦旗和奖状。

第二次跟老杨握手后,他端来了一盘切好的滇木瓜,旁边放着碟油辣椒,红亮亮的。“蘸着吃,味道才正。”

我用牙签挑了一小块放进嘴里,酸劲儿一下就冲了上来,口水直冒,赶紧蘸点辣椒,辣味裹着酸味,竟生出种特别的鲜,忍不住又吃了一块。

“以前儿子喊我‘木瓜老爹’,我心虚。”老杨叹了口气,“那会儿就几亩地,挣不了几个钱,腰杆硬不起来。现在不一样了,全村种了1000多亩,全县超3万亩了,挂果盛产有3000多亩,一年能收2000多吨木瓜。”

说着,老杨拉我出门,指着满山的木瓜树说:“八年前,这都是荒坡,草长得比人还高,现在你看房前屋后,坡上坡下,全是木瓜树。”

不知不觉,我们走进了木瓜树林,只见青绿色的果子挂在枝头,密密麻麻地挨在一起,热闹得很,露珠还静静地躺在木瓜上,晶莹剔透。

通过闲聊,我才知道,老杨带领大家种木瓜,完全是12年前的一种设想,没有想到,久而久之,竟然真做成了一个不小的产业。

当然,这也离不开杨德升兄弟的帮扶。

我们在木瓜林里走,风里带着点木瓜的酸香,老杨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14岁就在生产队当记分员,后来当会计、村长,一干就是43年,单是村支书就做了26年。

“那时候山里穷啊,地里就种些玉米、黄豆、小麦等,一年忙到头,肚子都填不饱。”1986年,县里组织去玉溪学习,他见人家种烤烟能挣钱,回来就盘算起这事,想在村里试试。

那会儿他当村长才两年,跟村干部们商量,没人敢应:“万一没收成,老百姓第二年吃什么?”

民以食为天,这话在理。老杨思来想去,决定先从自家试起,便把想法跟家里人说了。

老杨叫杨应禄,家里有三兄弟。大哥杨应福,大他11岁,守着家里的地,农闲时也做些木工活;弟弟杨应寿,小两岁,在县水利局上班,弟媳也在家务农。

令人感动的是,交邑村早就单干了,杨家三兄弟却没分家,还住一个院子,一起出工干活。户主是大哥,里里外外由二嫂操办家用,弟弟弟媳都听大哥的。

大哥起初不太赞成种烤烟,但他心里清楚,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庄稼,一大家子收入太少,孩子们读书要花钱,不另寻出路不行。

弟弟在县城上班,倒挺支持二哥的主意。最后开家庭会,商量出个折中法子:先试种四亩烤烟,剩下的地还种庄稼。

那年杨德升刚上小学,他记得清楚,大伯家3个孩子,叔叔家两个,加上自己和弟弟、爷爷奶奶,一大家有15口人。“选种烤烟这事,都很谨慎。”

1987年是个好年景。杨应禄当选了交邑村村支书,家里种的四亩烤烟也大丰收,卖了3000多块。

到了第二年,不用老杨宣传,村民们都跟着种起了烤烟。

老杨说这些时,眼睛亮闪闪的,像是有星星落进去,那些陈年旧事都跟着活了。

其实我也明白,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的勇敢从不是喊口号,是实实在在去干,还得敢于冒点风险。

后来为了带动大东山片区种烤烟,1991年,45岁的杨应禄又被派到菠萝登村当支书,这一干就是5年。他带着村民开荒种烟、修路架桥,修渠建水库,村里没人不念叨他的好。

1996年,杨应禄回交邑村接着当支书。家里在大哥杨应福打理下,孩子们都念上了书,大哥还评上了保山地区劳动模范,奖品是一辆自行车。

那时杨德升和弟弟杨德位在大东山下的镇上读初中,这辆自行车成了全校最风光的物件,兄弟俩轮着骑,身后总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同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老杨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也真真切切这么做了。

大家庭硬是把杨德升供成了山寨里第一个大学生,2000年考上了湖南工学院。小儿子杨德位也争气,2002年考到西安上大学。

2003年,杨应寿的儿子杨德盈去了南昌上大学,2005年,女儿杨德美也考上了昆明一所大学。

杨德升总说:“我们能走出大山,全靠我爹当年种烤烟的决定。要是还守着玉米地,我这会儿指不定还扛着锄头种地呢,哪能到湖南上大学。”

2003年杨德升毕业后,先去深圳工作,两年后转去长沙,在一家药品企业做销售。 2010年,在南昌念完大学的堂弟杨德盈来了长沙,兄弟们准备凑在一起,谋划成立湖南济康集团。

没过多久,杨德位也来到了长沙,杨家三兄弟,又聚到一块儿了。

2025年8月,作者(右)和杨德升在云南施甸善洲林场

2013年,村委会换届,老杨就退下来了。也是这年,儿子杨德升陪着他,去了趟大亮山的“善洲林场”。

这林场,是用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善洲名字命名的。老杨心里清楚,这名字不是因为他当过多大官,是真真切切凭贡献干来的。

杨善洲也是施甸人,1927年生在离大东山不远的大亮山下。1962年成了施甸第一任县委书记,后来又当到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就退了。

一退休,他没留在城里享清福,反倒扎进大亮山种树,一待就是22年。2009年,他把那5.6万亩的林场,安安稳稳交给了县里;转年,就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种树这事儿,看着慢,实则是给后人留福气,功德大着呢。

杨善洲走后,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追授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等,是云南省唯一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党员干部......

在林场里,看完杨善洲事迹,又走到他当年住的工棚,老杨——杨应禄,心里堵得慌,是那种说不出的震撼。他想,共产党员真是退休不褪色,老书记活到老、干到老,心里装着党和老百姓,这精神,谁都该学。

工棚前种着不少树,雪松、柳树、杉树都有,老杨还看见了一棵木瓜树。儿子告诉他,当年林场条件苦,老书记种这树,果子能填肚子,泡成酒还能解乏。

木瓜在施甸是常见的山货,老杨太熟悉了。这树不挑地,长得快,果子也大,村里随处可见,可就是不成气候,从没当成个正经产业。

从大亮山回大东山的路上,父子俩一路说的都是杨善洲的事。老杨越说越激动,跟儿子商量:“我虽退了,身子骨还硬朗,想再干几十年,试试把这木瓜弄出点规模来。”

杨德升做医疗器械生意,哪能不知道木瓜?这东西又叫贴梗海棠,能吃,更是中药,《中国药典》里都有它,药用价值高。

可他也犯愁,父亲快60了,早不是二十多年前带头种烤烟那股子冲劲的年纪了。很多事,想起来容易,真要干,难着呢。

不管怎么劝,老杨铁了心要试。就像当年试种烤烟一样,他盼着儿子支持:“先在交邑村小范围种种看,再把那些荒着的地流转过来,慢慢扩大。”

见儿子犹豫,老杨又说:“木瓜树皮实,种下去不用多管,比种玉米要轻巧些。就当我锻炼身体。”

老爹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杨德升还能说什么?只能全力支持。他跟父亲合计:“要不咱先去村里问问,看有多少人愿意一起干?”

“老百姓只管种,卖的事包在我们身上。”杨德升跟老爹拍了胸脯,“除了收新鲜木瓜,我还想做款滇木瓜酒,把杨书记当年泡酒的法子,变成个正儿八经的产业。”

父子俩想到一块儿去了,说干就干。老杨当了26年村支书,孩子们又都靠读书走出了大山,在村里威望高。没几天,就把乡亲们拢到一块儿,成立了合作社。

杨德升也没闲着。一边往当地政府跑,汇报想法,给企业筹扶持资金;一边又去拜访专家教授、找合作企业,把开发木瓜酒的可行性报告做出来了。

2013年底,靠着湖南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些科研单位的帮衬,父子俩的想法成真了:第一瓶木瓜发酵果酒做出来了。

2015杨德升和袁隆平在长沙

2015年杨德升拜访褚时健

杨德升聘请罗建华任顾问

2025年8月作者刘明(右)和杨德升在一起

转年年初,袁隆平院士听说了这事儿,还特意鼓励杨德升:“好好干。”年底,他去玉溪拜访褚时健,这位86岁的老人尝了尝,说:“滇木瓜香味足,这木瓜酒,前景不错。”

2015年5月,“施韵滇木瓜酒”悄悄进了长沙的各大餐馆。这酒才11度,没几个月就成了食客们的常点。酒瓶上那句“健康饮酒、饮酒健康”,也慢慢深入人心。

也是那年,在长沙一家五星级酒店里,我认识了杨德升。一晃,十年过去了。

十年,说长不长,眼一睁一闭就过了;说短也不短,足够一个人把一件事琢磨透。于杨德升,于他那位“木瓜”老爹,这三千多个日夜,沉甸甸的,全是分量。

2018年4月23日,杨德升在他家乡成立了云南喝对酒酒业有限公司。说白了,就是围着滇木瓜打转:种木瓜、琢磨技术、酿果酒。公司的运营中心,则安在了长沙。

他给酿出的滇木瓜发酵果酒取名“喝对酒”,说是想让人“美好生活,和对的人喝对的酒”,还推崇“对文化”,为消费者提供“低度、健康、营养、安全”的新时尚产品。

为做大做强滇木瓜产业,杨德升特意请了原长城葡萄酒的总工程师罗建华教授来当技术顾问。把木瓜里提炼出的东西,掺到葡萄酒里当天然添加剂,这么一改,滇木瓜的身价一下就上去了。

杨德升一边忙着酿酒,一边又找了湖南省农科院的单杨院士指点,开发出了滇木瓜复合饮料,一推向市场,就挺受欢迎。

德升还把他老爹在大东山琢磨出的木瓜育苗和种植技术,拿去报了认证,不仅得了云南省里的认可,还拿到了滇木瓜的国家地理标识。

2020年,“喝对酒”的滇木瓜葡萄复合果酒,拿了国际葡萄酒(中国)大奖赛(IWGC)金奖。到了2022年秋天,又在法国(FIWA)葡萄酒大奖赛上捧回金奖。

这十年,靠着老杨父子俩的带动,大东山那片的滇木瓜种植示范基地,扩到了500亩,5000亩老果园也都改头换面,种上了木瓜。

往大了说,整个施甸县,滇木瓜的种植面积已超过3万亩,涉及到12个乡镇,5000多户人家跟着种。一年下来,给当地老百姓添了600多万元的收入。

十年间,承蒙杨德升相邀,我两上大东山,也便见了他“木瓜”老爹两回。这回不同,不单真真切切瞧见了木瓜缀满枝头,还去了他家,见着了那位手脚不停、眉眼和善的杨妈妈。

2010年,老杨的大哥应福走了。八十多岁的嫂子,正坐在屋前晒日头,暖融融的光裹着她。她的儿子德元,在牛栏里喂牛,一头黑犬在脚边绕着,尾巴不停地摇着。

老杨的弟媳,去年也走了。弟弟应寿,去了昆明,帮女儿带孩子。他家的门敞着,是德升的妈妈收拾的,案几板凳,没半点尘垢。

近午了,杨妈妈系着块蓝布围裙,在灶屋忙乎。知道我们来,特意炖了锅木瓜鸡汤,金黄的油花在汤面上轻轻漂着,那鲜气,直往鼻子里钻,叫人忍不住咽口水。

杨妈妈先给嫂子盛了碗汤,接着喊我们,喊老杨,喊侄儿,都来吃饭。是啊,几十年了,杨家这三兄弟,还住同一排屋子,还在同一张桌上吃饭,从没分过家。

要走了,老杨从屋前摘了两个木瓜,用袋子仔细包好,塞到我手里,说带回长沙,给孩子们瞧瞧。

车子开出老远,回头望,还能看见老杨和杨妈妈站在门口挥手。他们的身影,立在大东山的云雾里,渐渐小了,可在心里,反倒越发清晰。

《诗经》里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琼琚,是美玉。

我没有美玉,只能把这些零碎的见闻,写成几行字。送给杨德升,送给他那位种木瓜的老爹,也送给天底下许许多多的奋斗者、追梦人。

这些人,就像大东山的木瓜树,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不声不响地,把根往土里扎得很深很深。

结出来的果子呢,初尝是酸的,加工成木瓜酒,竟带些甜。酸酸甜甜,这大概也是生活本来的味道吧。(完)

刘明,男,湖南永顺人,现定居长沙。湖南省政协委员,湘西州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新阶联成员,长沙市新阶联成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学员,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大汉控股集团、湖南纽恩驰新能源车辆管理公司、凤凰旅投集团公司、永顺县毛坝村等单位宣传策划顾问。著有散文集《追寻沈从文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