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模仿中国,考虑推出“国家版网约车”:为700万司机找出路?

发布时间:2025-09-16 19:22  浏览量:16

网约车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与出行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在国内,它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向无人化、平台化、金融化演进。中国企业在技术、运营、支付、地图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使其具备“降维出海”的能力。

可万万没想到,东南亚各国见中国在这方面这么成功,也开始了复刻模式,就比如印度尼西亚。

位于东南亚地区印尼,或许是受到了中国科技的辐射,在各行业的发展上也是进步神速,在中国滴滴打车这样的打车模式大获成功的时候,印尼也是有样学样,将滴滴打车的精髓给学了过来,上线了滴滴摩的这样的黑科技“骚操作”。

走出雅加达机场,映入眼帘的是本地四家网约车运营商的广告牌和服务人员。在中国的网约车市场已趋于稳定,但在印尼,这一市场仍充满竞争。

Grab和Gojek,这两大东南亚的独角兽企业,各自在网约车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交通部原计划将共享摩托的出租车费用一口气上调近50%,但在临门一脚时却犹豫了。这背后,远非简单的商业调价,而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宏观经济压力、政府干预和底层民生需求交织的复杂牌局。

这出“推迟大戏”的背景板,是印尼高达4.94%的通胀率,一个创下七年新高的数字。当政府还在为是否要提高补贴燃料价格而头疼时,任何可能点燃民众情绪的火星都显得格外危险。要知道,摩托车出行,可是撑起了像Gojek这样的本土巨头七成订单量的绝对基石。所以,这个小小的价格杠杆,究竟撬动了怎样一个复杂的博弈场?

印尼政府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着一个有点矛盾的角色。一方面,它乐于见到市场化力量解决交通和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当通胀压力逼近,它又必须伸出“看得见的手”,牢牢摁住价格,以求社会稳定。

这只“看得见的手”动作十分明显。涨价计划从原定的8月14日延到8月29日,最后干脆无限期推迟。交通部发言人阿迪塔·伊拉瓦蒂给出的官方解释很圆滑:“为了听取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并进行评估。”这番话的潜台词,其实是面对高企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政府不得不采取的维稳措施。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在塑造着市场。印尼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给了一些“野路子”玩家生存空间。比如那家2018年才入局的俄罗斯公司Maxim,就靠着低门槛、低抽佣的模式,在市场的缝隙中野蛮生长。

在这个价格极度敏感,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市场里,玩家们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要么在泥地里拼刺刀,要么在云端构建价值壁垒。

Maxim和Gojek的摩托车业务,就是典型的“泥地战”选手。Maxim的打法简单粗暴:价格比对手低上15%到20%,支持现金,甚至允许乘客和司机现场砍价。它的主战场,也精准地避开了炮火连天的雅加达,而是瞄准了那些网约车渗透率还不到15%的二三线城市。

另一头,则是拥有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出租车老炮儿BlueBird。面对冲击,它没有加入价格战,反而掉头向上,走向高端化和企业服务。它的核心武器不是低价,而是“可靠”。在这个司机随意取消订单是常态的市场,BlueBird的司机几乎从不这么干,这为它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

凭借这份信赖,BlueBird旗下的高端品牌SilverBird,在雅加达的商务用车市场拿下了超过四成的份额。事实证明,服务溢价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说到底,平台的竞争力,最终要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核心生产力——司机。不同的管理模式,塑造了截然不同的服务体验。

以Grab和Gojek为代表的巨头,更像是一个流量驱动的算法机器。平台高达20%的抽成,让司机们不得不“挑活儿”,在雅加达,用户等上5到10分钟是家常便饭。这是一种典型的弱管理模式,一切交给流量和算法。

而Maxim则用10-15%的低抽佣和几乎没有的门槛,迅速聚拢了下沉市场所需的运力。它解决了“有没有车”的问题,至于服务好不好,似乎不是优先考虑项。

BlueBird则像个异类,它走的是一条“人性化激励”的路。司机单日收入如果不满20万印尼盾,公司就不抽成。此外,还有燃油折扣、低价宿舍。这种保障让司机们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也从根源上保证了服务的可靠性。

所以,印尼的网约车市场,并没有走向人们预想中的“赢家通吃”。它更像一个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Grab凭借区域优势,Gojek深耕本土生态,Maxim在下沉市场闪电突围,而BlueBird则靠着服务价值逆势增长。

大家在各自的生态位里错位共生,谁也无法彻底消灭谁。那场被无限期推迟的涨价,正是政府、平台、司机和民众四方力量达到微妙平衡点的最好证明。随着市场规模向着47.8亿美元的目标迈进,这个独特的“共生范本”,或许能给其他新兴市场带来一些“非垄断”之外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