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名鬼子包围村庄,39岁的黄有却点头哈腰:我带你们去找抗联

发布时间:2025-09-15 16:02  浏览量:17

1937 年寒冬,汤原县西北沟石场屯的村民躲在土坯房里。突然,村口传来日军的马蹄声。三挺歪把子机枪架在村口大柳树上,三百多名鬼子端着三八大盖,把整个村庄围了起来。

生死关头,39 岁的黄有从人群里站了出来。他是当地的大地主,名下有四千五百亩良田。可此刻,他走向日军军官,点头哈腰道:“太君,我知道抗联在哪儿,我带你们过去!”

村民都愣住了。黄有平时被称作 “黄善人”,没人想到他会 “投降”。就在三天前,他还冒着风雪,给东沟的王寡妇送了三十斤苞米面。现在他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让村民心里难受。只有黄有自己清楚,他要带这三百鬼子进深山,让他们再也出不来。

时间回到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那时黄有才 32 岁,他是呼兰县沈家乡的贫苦农家子弟。靠着二十年垦荒,他在汤原县前太平川开垦出四千五百亩黑土地,成了远近闻名的 “黄大东家”。

日军来了,打破了这里的平静。黄有看到日军在县城西门外屠杀三百名平民,心里又痛又恨。他回到家,烧掉自家的账本,对妻子说:“没有国,哪有咱这四千亩地?”

1935 年深秋,黄有带着卖粮得来的八百大洋和十杆汉阳造,找到汤原游击队的营地。夏云杰军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老黄啊,你哪是地主,分明是抗联的粮仓!”

之后三年,黄有先后担任司令部副官、稽查处处长。他还在四块石密营建起能容纳三百人的被服厂。战士们都叫他 “黄叔”,他总把棉衣往战士怀里塞。没人能想到,1937 年那个雪夜,他会主动走向日军的刺刀。

“太君,这边走!” 黄有弓着腰,在没膝的雪地里踩出脚印。日军指挥官山田少佐举着望远镜,望向前方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嘴角露出冷笑。

他不知道,这条路黄有当年开垦荒地时走过无数次。哪里有断崖、何处有沼泽、哪个山坳会刮穿堂风,黄有都记在心里。

第一天,鬼子有说有笑,以为很快能剿灭抗联主力。可走到黄有当年建的大房子前,里面只有几张破草席。

“八嘎!” 山田用枪管戳着黄有额头。黄有顺势跪下,指节敲着冻硬的地面说:“太君,抗联刚转移,我带你们去西沟密营!” 他声音发颤,眼底却闪过一丝狡黠 —— 西沟密营三天前就撤空了。

雪越下越大。第三天夜里,鬼子的牛皮靴冻得梆硬。黄有假装生火取暖,悄悄把燃烧的松枝拨向日军的棉被堆。

鬼子手忙脚乱地扑火时,他掰下块冻干粮塞进怀里,这是他的 “逃生粮”。

第四天拂晓,队伍走到三岔路口。黄有 “不小心” 踩塌积雪,露出半米深的冰窟。几个鬼子掉进去,很快就冻僵了。

“黄桑,你的良心大大的坏!” 山田终于起了疑心。黄有却指了指远处的炊烟:“太君快看,那是抗联的炊事班!”

三百鬼子立刻冲过去,等跑到地方,只看到几堆冷灰。这时,黄有悄悄解开绑腿,在雪地上留下假脚印,自己钻进旁边的白桦林,朝着真正的密营跑去。

三十里地,黄有冻伤的脚每走一步都疼。等他扑进抗联密营,整个人已经冻得没了知觉。

战士们用体温焐热他的胸口,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西沟…… 有鬼子……”

话音刚落,营地领导就带着四十名战士冲进风雪里。等他们赶到西沟,雪地里躺着二百多具日军尸体。这些鬼子不是被枪打死的,是活活冻饿而死,成了 “冰雕”。

可胜利的喜悦没持续多久。黄有的四肢因为严重冻伤开始溃烂。战友要送他下山治疗,他摇着头说:“山下鬼子封锁得紧,不能连累乡亲。”

最后,部队留下两名战士和半袋高粱米照顾他。这两名战士去寻粮时,先后被日军杀害。

抗联战士返回营地时,看到黄有趴在雪地里的塔头墩上,怀里还抱着那半块没吃完的冻干粮。他的手指冻得粘在干粮上,怎么也掰不开。

这位曾经的富家地主,用最悲壮的方式诠释了 “舍生取义”。他的故事在汤原县传开后,人们都说:“黄有的地契是纸做的,可他的骨头是铁打的!”

如今,汤原烈士陵园里,黄有的墓碑和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英烈的墓碑并排立着。碑文上刻着:“一个人,一支笔,一张嘴,骗得三百鬼子进深山;四千亩地,八百大洋,十杆枪,换得一片丹心照汗青。”

黄有的名字,成了汤原县的记忆符号。他本可以守着良田安稳度日,却选择为家国挺身而出。

从送粮给寡妇的 “黄善人”,到抗联的 “粮仓”,再到诱敌深入的勇士,他用一生,写下了属于东北汉子的家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