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1939年丰镇县的城门、城墙和盘踞在此的日本兵

发布时间:2025-08-18 20:04  浏览量:22

丰镇地处山西、河北、内蒙古的交界处,是平绥铁路(今京包铁路) 从山西大同进入绥远的首座重要城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沿铁路西进,于1937年9月13日攻占了丰镇。

本组图片的拍摄全部出自侵华日军之手,真实记录下了丰镇沦陷之后的景象。

丰镇古城

1939年,日寇铁蹄下的丰镇城,城门两边贴着宣传标语,门前有日军在站岗。丰镇城墙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 年),最初为土城,只有三座城门。后经1773 年和1840 年两次扩建,城门增设至八座。其中大南门肇丰门为正门,

1916年7月,平绥铁路修至丰镇,火车站一带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一片热闹的居民区。为了交通方便, 在靠近火车站的西城墙上新开辟了一座城门,即图中的交通门。

门前合影

一群人在交通门前的合影,其中有全副武装的日本兵,还有助纣为虐的伪军和汉奸。交通门因为是一座新门,上面没有设置城楼,但在大门一侧垒砌有碉堡。解放后,交通门被拆除,附近的日军碉堡等建筑被改作丰镇县粮食局和诸粮仓库。

哨兵

夹着长枪在宪兵队驻地门前站岗的日本哨兵。留着小胡子,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其身后也有用大石块垒砌的防御工事。

便衣

两名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日本人,头顶瓜皮帽,身穿长袍,这是当时丰镇商人的典型打扮,不知是因为好奇还是打算外出执行刺探情报。这两人显然是刚换装便拍照, 脚上还穿着日本军靴。

商人

这三位才是丰镇真正的中国商人,拍摄地在丰镇的华美照相馆。有意思的是,这家照相馆不但照相,还经营镶牙业务。自清代丰镇建城之后,便有大批晋商前来开设商号、货栈和手工作坊等 ,丰镇也因此有了 “商贸客栈”之美誉。

儿童

一个日本兵和当地的儿童合影,日本兵手搭着小孩子的肩膀,装出十分和善的模样。这样为了宣传所谓的“中日亲善”和“大东亚共荣”的小把戏在各地的老照片中屡见不鲜,是日本人投资最小,收益最大且最安全的一种宣传方式。

工人

帮助日本人干活的两个男子,其中一个手里拿着锯子,大概是一名木匠。另外一位是个老人, 胳膊上戴着象征归顺,代表投降日本人的白色袖标。

河神庙

在河神庙前活动的日本兵。河神庙位于丰镇城东北隅大东门外饮马河边,早年饮马河水经常泛滥,淹没村庄农田,百姓为求神仙保佑,便在河边建起此庙。丰镇沦陷之后,河神庙成为了日军的一个驻地。

集市

丰镇城内的集市,两名男子趴在独轮车上正在交谈,旁边是一家叫“平津园”的杂货铺,门前摆着很多麻缕。街道上的行人很多,其中有穿着军服的鬼子兵在逛街。

百姓

丰镇一家三口在位于兴亚街北大摄影社拍摄的合影。当时日军为了加强防御,从城区的富三元巷(今东河区和平路)北口向北,开辟了一条长 三百米的街道,取名为 “兴亚街”,意在宣扬所谓的 “大东亚共荣”。

火车站

丰镇火车站远景。丰镇火车站位于丰镇城郊西南隅,始建于1915年。当年平绥铁路修到丰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工程被迫停止。这座火车站作为平绥铁路的终点站长达四年时间。

铁道边

驻扎在丰镇火车站内的日本宪兵队成员在铁轨旁合影。远处站台的白色墙壁上刷着商业广告,上有“丰镇分销”的字样。

地堡上

丰镇是平绥铁路沿线要地,侵华日军为保障这条连接华北与绥远、西北的运输命脉,在火车站及周边派驻了不少于一个中队的士兵。图为丰镇火车站附近碉堡上的一群日本兵,戴着钢盔,挑着膏药旗,其中一个家伙还是个近视眼。

巡逻

两个在丰镇城外沿铁路巡逻的日本兵,拿着长枪站在铁轨上,身后是城墙和城墙上的一座敌楼。据资料记载,当年在丰镇常驻的日本兵力维持在 100 至 200 人左右,同时还有不少伪自卫团、伪警察队等充当帮凶。

灵骨塔

日本人在丰镇城外建的一座灵骨塔,为了纪念攻城时被击毙的鬼子兵。1937年9月15日至17日,约有一千五百多头日本官兵参加了丰镇攻城战,被击毙击伤者约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