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职手记丨张雪妮代表:胡同深处的民心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0 15:42 浏览量:26
张雪妮
北京海逸盛世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1年12月9日,一个在我心中永远铭记的日子。作为刚刚当选的东城区人大代表,第一次佩戴着鲜艳的代表证,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迎来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启幕。
国歌的旋律像奔腾的河流,裹挟着心跳声向前涌动,胸前的代表证,也随着起伏的胸膛轻轻拍打,共鸣着每一个跳动的节拍。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悄悄将代表证又按紧了些,仿佛这样就能把全区人民的期待,都稳稳地揣进心里。这抹红色证件承载的从来不只是荣誉的勋章,更是选民们的重托和渴盼。
开幕式后,各代表团分团会议。工作人员引导我找到座位,目光在桌签上深情凝视,呼吸瞬间顿了半拍,我的名字,第一次印在鲜红的国徽正下方。那一刻,内心从未有过的澎湃和激越。我深知,作为一名光荣的人大代表,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脉搏、国家的发展从此休戚与共、紧密相依,深感肩有千钧、责重如山。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化作刻在心底的信念,使命不辱、矢志不渝。
小院里的约定
我是东四六条社区的选民们带着信任和厚望一笔一画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积淀的胡同深处,在青砖灰瓦的院落之间,藏着我与选民们特殊的约定。在东四六条社区居委会的小院里,每季度一次的选民接待日,从来不是简单的见面,而是把千家万户的期盼,一步步走成实实在在幸福的约定。选民们的目光里,有期待,有嘱托,也有检验。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接待选民的时候,心怀忐忑、手心沁汗,唯恐遗漏一言一语,回答有失妥当,更怕丝毫疏忽,辜负了那沉甸甸的信任。转眼四年过去了,记事本摞起来已能堆成小山,每一页都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记在心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敬畏之心始终如初。
危旧房漏雨、“最后一公里”出行,是居民群众的切身之痛。胡同里井盖松动、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是大爷大妈们最头疼的烦心事。流浪猫多、繁殖太快,呼吁设立流浪动物救助站,是社区邻里柔软的牵挂……几年来,我的记事本上记满了大树修剪、垃圾分类、停车难、危房加固、下雨积水、中水利用、基础设施老化等大事小情。这一个个看似琐碎的诉求,其实是百姓对生活最实在的期盼,我也都逐一带上会场、融入建议、推动解决。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沉稳笃定。我深知,这场特殊的赴约,从来不是单向的倾听。百姓把心声捧出来的同时,也把沉甸甸的信任,放进了我们掌心。选民们用信任教会我何为责任,用期盼告诉我何为使命。而我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敬畏之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盼,把每一次心与心的交流,都变成通向更美好生活的铺路石,让这片沉淀了岁月的土地,幸福的希冀生生不息。
胡同里的回响
晨光爬上胡同灰瓦时,我喜欢绕着东四的胡同走几圈。墙根下纳凉的老街坊相见,总会热情地招呼。那些带着京腔的问候里,也藏着最实在的期盼 ——“张代表,咱这公厕啥时候能再多俩?”“天儿热了,公共澡堂的事儿有着落没?”"这些话,像胡同里的老槐树,在我心里扎了根。公厕和公共澡堂,一直是东四居民们切身的痛点和需求。
坦率地说,这几年我们几位选区的代表没少为公厕的事跑部门。负责规划的同志翻烂了胡同的图纸,指着红线内的老院子叹气:“不是不想建,是真没地儿啊。”地下管网的分布图摊开时,像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稍微动一锹就可能挖断百年前的管线。专业工人现场勘查,拿着卷尺在狭窄的过道里比画半天,最后摇摇头:“就算见缝插针建起来,消防车都开不进来,安全过不了关。”
公共澡堂的事更让人揪心。李大爷总念叨:“年轻时在单位澡堂搓澡,现在只能在家凑合一盆水,后背都擦不干净。”我们找过老字号澡堂的传承人,他摩挲着泛黄的营业证叹气:“煤改电后成本涨了三倍,胡同里的老房子承重不够,装不了大锅炉啊。”也曾试着协调附近酒店开放淋浴,可老人们嫌贵,年轻人嫌不方便,最后也没能解决。
每次跟老街坊解释这些,我都攥着汗。大爷大妈们总是宽慰我说,知道你尽力了。夕阳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来,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人大代表不仅是难题的终结者,更是民声的倾听者、民忧的化解者。有些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只要真心相待、耐心解释,就能在百姓心里种下理解的种子。
总是去关心,常常去解释,努力去解决。人大代表的角色,就是既要做解决问题的推动者,也要做解释问题的疏导者。居民要的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而是被郑重回应的尊重,是被看见、被重视的温暖。他们的声音有人倾听,他们的难处有人体谅。这种理解与共鸣,往往比立竿见影的解决更让人安心。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音。正如胡同里的回响,温暖而绵长。
青砖上的承诺
2025年初春,育芳胡同5号院的刘阿姨找到我,满脸愁容。和刘阿姨一起走进院子,这是一座挂牌两年的历史建筑,南侧墙体已外闪近十厘米,墙皮也层层剥落。“汛期眼看就到,这墙要是塌了可怎么办啊……”我摸了摸发烫的墙身,砖缝里的草籽已经冒出嫩芽。这墙,真等不起了。
我第一时间把问题反映给了街道办事处,街道高度重视,很快召开育芳胡同5号院房屋抢险问题应急会。轻工业部(产权单位)、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单位)、街道责任规划师、六条社区参加会议。看着相关单位和部门围坐一桌,突然明白,人大代表的作用,就是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
开工那天,晨光中,工人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拆下松动的砖块,每一块都用编号纸仔细包好。阳光透过脚手架的缝隙落在老砖上,那些斑驳的砖面瞬间有了温度,这或许就是“修旧如旧”的深意,不仅是留住建筑,更是接住百姓的心。看着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青砖被重新砌回墙面,突然觉得它们像极了居民们沉甸甸的信任,拆下来时要慎之又慎,砌回去更要稳之又稳。
雨季如约而至。雨幕之中,历史建筑的飞檐在路灯下划出柔和的弧线,墙体温润牢固的青砖,它们记得每一次险情,也记得无数双手共同托举安全的力量。人大代表的履职清单上,从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一个个稳稳的承诺,落在胡同深处的青砖灰瓦之上。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是下一段路程的新起点。
比起育芳胡同5号院的急,东四三至八条平房区居民申请式腾退更像场持久战。居民们的期盼都写在了眼里。每次路过胡同,总有人问我:“张代表,进展怎么样了,我们还能盼到吗?”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总是诚惶诚恐,这份期盼背后,是几百户人家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是老街坊们守着斑驳院落的无奈。
从2022年初开始,4年来,我把申请式腾退的提案改了4次、提交了4次。每次提交都像把百姓的声音又一次放大,但每次也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四载光阴,与相关部门频繁磋商、协调,每一次的探访与交流,都是为了让那份期盼不被辜负。
如今,腾退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看似细微的进展都散发着希望的光,点滴的向前都在积攒改变的力量。
履职之路没有终点,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我能做的,就是让每一步都踩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那些藏在砖瓦间的期盼,都能长出丰盈的果实。
文/张雪妮
图/人大东四街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