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不是1939年打起来的,是1931年日本打进中国东北那时候!
发布时间:2025-09-08 12:10 浏览量:17
理查德·奥弗里教授抛出个惊世骇俗的说法:
二战不是1939年打起来的,是1931年日本打进中国东北那时候。
这话跟欧洲那边都说始于波兰的论调对着干,让人忍不住想问为啥这么说?
他在书里说这是:"最后的帝国战争",
得放回二十世纪那些帝国抢地盘的大背景里看,日本占东北,就是头一步。
日本那时候搞“新帝国”,说白了就是看着别人有殖民地眼馋,自己也想当老大。
1930年代全世界经济都不行,日本工厂倒了一片,人没饭吃,
军部就琢磨着往外抢地盘,觉得控制了别人的土地和资源,就能成真正的强国。
中国东北那地方,黑土地肥沃,还有煤矿铁矿,日本人早就流口水了。
他们觉得控制了东北,既能有粮食有资源,
又能拿那儿当跳板,往中国内地打,还能防着北边的苏联。
理查德·奥弗里
那时候西方列强在忙自己的事,日本想趁机在东亚说了算,
摆脱欧美的控制,自己建个“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想当东亚的皇帝。
而且日本军部里那些少壮派军官,脾气躁,总想搞点大动作,
觉得跟中国谈判来谈判去没意思,直接动手最省事。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的炮声撕破夜空。
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一段铁轨,反咬一口说是中国军队干的,
当即炮轰北大营,第二天就占了沈阳城。
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可东北军里的硬骨头没听,
马占山带着人在江桥跟日军死磕,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冻僵的手还攥着枪杆。
从那天起,中国的抗战就没停过,这一打就是十四年。
前八年最苦。
国际上都忙着安抚希特勒,英美报纸连篇累牍说:“中日冲突只是局部摩擦”,没人肯伸把手。
东北抗联在长白山里钻林子,零下四十度没棉衣,战士们把草塞进裤腿御寒,
饿了啃口冻硬的高粱米,有时候连枪都凑不齐,十个人分一把步枪。
杨靖宇被围在山里,最后嘴里只剩棉絮,也没投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更响了。
日本说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可平津刚丢,上海就打起来了。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谢晋元带着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背后就是租界,
隔着苏州河,一边是日军的坦克大炮,一边是中国人举着旗子喊:“加油”。
南京城破那天,老百姓没跑,
有的揣着剪刀想捅日本兵,有的把孩子藏进地窖,自己举着扁担冲上去。
从黑土地到长江边,枪声就没断过,没人后退,死也死在自己的土地上。
外人看来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上海丢了、南京陷了、武汉撤了,好像日本离胜利就差一步。
但他们算错了最关键的一条:中国太大了,中国人的骨头太硬了。
从1931年到1945年,整整十四年,日本人就没真正打赢过这场战争。
他们占了城市,占不了农村;控制了铁路,管不住山野。
共产党在敌后钻山沟,建根据地,今天端个炮楼,明天炸个桥梁,把日军的补给线搅得像筛子;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虽然打得艰难,可每次大仗都能拖上几个月,
把日本的兵力一点点吸进来,一百万陆军主力就这么陷在中国战场拔不出腿。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本来想速胜东南亚,
可中国这边死死咬着,抽不出足够兵力去支援太平洋。
东京大本营急得满嘴燎泡,一会儿要“打通大陆交通线”,一会儿要“扫荡华北治安区”,
兵力调来调去,始终摆不平。
日本那点家底,钢铁产量还不够美国零头,飞机坦克造一架少一架,
在中国战场扔进去那么多弹药,到了太平洋上面对美军的舰队和飞机,就只能拿人肉去填。
他们本来想靠侵略中国实现“帝国梦”,结果中国战场像块烧红的烙铁,
死死烫在日本陆军的胸口,把他们的资源、士气、野心全给熬干了。
可当时国际上那些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根本没把中国战场当回事。
他们觉得中国人拿的是落后武器,打的是混乱的仗,不值一提。
欧洲刚从一战的泥坑里爬出来,满脑子都是“千万别再打仗”。
报纸上连篇累牍说要:“和平解决争端”,
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捷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安抚住就行。
轮到中国这边,英美记者拍几张难民照片,标题就写:“远东局部冲突”,
好像沈阳的炮声、南京的血,跟他们隔着两个世界。
国际联盟派个李顿调查团来东北,转了一圈写本报告,说:“日本有合理关切”,提不出半句硬话。
苏联刚开始给点武器,后来怕跟日本闹僵,悄悄断了援助。
美国更绝,一边卖废铁给日本造军舰,一边说“保持中立”,商船照样往横滨运石油。
中国这边呢?士兵背着老套筒步枪,枪膛里塞着土造子弹,有的连军装都凑不齐。
可从长城到湘江,每场仗都打得血肉横飞。
台儿庄巷战,士兵绑着手榴弹往坦克底下钻;
长沙大火里,老百姓烧了房子也不给日军留一粒米。
死的人堆成山,伤员在破庙里拿盐水洗伤口,没人喊苦,只问:“啥时候能把鬼子赶出去”。
这些事国际上看不见。
他们盯着欧洲战场的飞机坦克,觉得那才叫“现代战争”,
中国这边的抵抗,在他们眼里像拿着木棍打老虎,滑稽又徒劳。
工业基础差、武器落后的帽子一扣,千万人的牺牲,就这么被轻飘飘归成“无效抵抗”。
日本投降那阵子,天皇拍板前,军部那些少壮派还在喊"本土决战"。
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绑着炸药上天,打红了眼的军官甚至想拉着整个国家一起"玉碎"。
天皇看着东京烧成白地,广岛长崎升起蘑菇云,
知道再打下去,日本列岛就真成焦土了,这才咬着牙下了终战诏书。
其实美国扔原子弹前,常规轰炸早就把东京炸成了焦土,大阪、名古屋也没好到哪去,
老百姓躲在防空洞里啃观音土,军部还在报纸上吹嘘"必胜"。
仗打完了,德国人在废墟上反思,总理在犹太人墓碑前下跪;日本人却忙着给自己擦粉。
东条英机那些战犯被绞死,可后来不少人又进了政府当官。
教科书里把侵略写成"进出",靖国神社里供着战犯牌位,右翼政客每年都去鞠躬。
南京城里三十万冤魂的账还没算清,731部队拿活人做实验的罪证被美国藏了几十年,
他们倒好,反过来喊"受害国",说自己挨了原子弹。
欧洲人把反思刻进骨子里,日本人却把遮羞布当成了勋章。
奥弗里教授这话,算是把蒙在历史上的灰给擦了擦。
他让世界看见1931年沈阳城头的硝烟,本就是二战的第一声炮响。
中国是头一个站起来跟新帝国叫板的,十四年抗战,一千多万军民的血没白流,
死死拖住日本陆军主力,让他们没法去东南亚跟德国会师,也没力气跟美国在太平洋硬碰硬。
这仗不光打碎了日本的“帝国梦”,还让那些老牌殖民帝国也跟着晃了晃,
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追根溯源,1931年中国军民在东北的抵抗,就是头一把火。
现在奥弗里把这话挑明了,不光是给中国抗战正名,更是提醒后人:
历史不能挑着记,谁先举的旗,谁流的血,都得刻在心里,别让那些想抹掉过去的人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