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侵华的目的不是想统治我们,而是有计划性的完全消灭我们

发布时间:2025-09-07 10:55  浏览量:25

这话要是搁老一辈人跟你唠叨起来,那真是没完没了——你只要随口问一句,“日本人在中国为什么那么狠?他们图啥呢?”老一辈头都不抬,直接回你:“人家根本没准备用咱当人看,压根没想让你留活口!”其实这话说得有点糙,但你细品品,还真没错。你别觉得夸张,那时候东北的街头巷尾,兜里揣着命的人,不少真是每一天都过得像在刀尖上跳舞。可日本人自己,也不是一水儿的“不带脑子”,他们有大算盘——人口这事,他们看得比谁都透,真想留咱养着挣钱吗?未必。有些人总琢磨,“人口养起来,能多纳税,是不是也有好处?”——你这么想,那是用自家账本算人家账。其实他们看重的,是谁当这片地的主人。

你要说只是前线士兵杀红了眼,那还算是“乱了阵脚”。但日本人在中国,人家根本就是有计划地动土动人。他们不是打算管理好咱的生活,什么种地、收税,只是表面的一套。背地里,他们想的全是怎么让中国人“慢慢少”,再让自己人“快快多”。其实这种事儿,他们没有跟老百姓唠嗑——谁还会跟你开会商量?大政方针是死死定下来的。你要真翻日本高层的意图,像关东军那些脑袋拧得紧的大员,压根没盘算给你留什么翻盘机会。他们的想法很狠:你中国人要是剩一半,那以后东北都是我们家后花园。剩下这点人,北风一吹,骨头都找不见。

其实你不必猜,这种算盘他们在东北早就敲响过钟。拿大家都听说过的“三光”政策说事儿吧,不光是砍人头,更是把土地上的一切都洗劫一通。你听过“百团大战”时后方的追杀么,平民没染血也照样遭殃。比如像海伦骚乱,当地二十几个村庄几乎是被赶尽杀绝,死伤不计其数。据说那一仗下来,周围百里荒芜,土都快埋没尸骨。不是他们手滑,是只算账,不讲理。

东北老百姓日子苦就不说了,逃荒的路上一走几百里,家里老人喊着儿子的名,结果人已经跑到松花江边了。你说日本人只会杀吗?其实他们“巧劲”也不少。每隔一阵子,就搞“村落收容所”,把乡下人都圈在高墙和铁丝网里,有时候像关押牲口一样——可你翻翻那些照片,没粮吃,肚子饿得贴在后背上,孩子生了病,也没人理。冬天东北冷是冷,墙里却一点温度都没有。好好的家庭拆散了,活着的人都像丢了魂。别说上学读书,能走出来就算是命大。

再说他们改造劳动力那套手法,也是“动脑子”的。比如长白山区的伐木工,平日里是家里老实巴交的人,可给日本人派去修“满洲国大铁路”,人是扛着枕木、背着沉货物,日夜不歇。有个姓王的壮汉,临出门前和老婆说,“我去三个月,就回来。”可再回家的路上,他跟同行的没几个活着。后来街坊流传,“那地方比地狱还难熬。”据说每来一批人,半年不到就剩下一半,死了认不得尸首。

教育那头,日本人还真没放松。满洲国的学校里,你要是用点中国话,被发现了,不止挨训,还关禁闭。教科书里写得更绝,把自己的大东亚共荣吹得天花乱坠,连小学课本里都把日本天皇写成“圣主”,中国历史讲到清末干脆一笔带过,连汉字都让你别学。没几个孩子还记得自家的老祖宗叫啥,日语、日记本,满墙日本国旗。更别说谁还敢提反抗,学校里见谁说两句国粹,立刻记小过。后来听家里长辈说,“那时候孩子们更怕老师,比怕鬼还怕。”

日本人的移民政策,其实比你想得还狠。他们从本土头疼的那批人,全都往东北送——欠账的、家里种不了地的,连刚出狱的罪犯也在里面。有个朋友爷爷早年住在抚顺,他回忆,“家门口一到冬天,搬来一大堆新邻居,孩子们都用日语骂人,家里大人都害怕进集市。”这些日本移民,初来时什么都没有,吃喝用度都得靠占中国人便宜。后来更离谱,东北人家里没男人,只能给他们做帮工,种地打杂,钱也难攒下。

到最后呢?其实你都能看出来,他们就是用一套套“筛子”,把东北和日本混成一锅粥。街头巷尾,越来越多说日语的孩子,买卖都是日本商人的买卖,咱中国人都变成了“陪跑”。就像有一年春天,齐齐哈尔的老人人口普查完之后感慨,“我们快成稀有动物了。”剩下的中国人,不得不低着头让过路。那时的东北,差不多就是一个实验场。要是真让他们这么折腾下去,后来整个中国是不是也要过他那一碗水生活,谁也说不准。

你看,人口慢慢少了,日本人慢慢多了。他们就想在东北先试试水,等这地儿闹明白了,再往南边推。其实人心里都明白,日本人不是来念书的,也不是来做买卖的。你只要看着老一辈人的眼神,大伙心里头那个结,就是:如果咱的人,真成了少数,那这地还叫中国吗?

所以到底为啥日本当时那么不管不顾、铁了心“做绝”?真不是偶然——你把人口、文化、教育全搭进去,才发现:有些事,不只是杀戮那么简单。操心的不是这一代人的命,是以后几代人的根。想想现在,谁还敢跟你开这种玩笑?

反正到了今天,偶尔还能听到家里人低声叹气:要不是当年人死得太多,这片地的故事,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了。你说以后会不会还遇到类似的事?没人敢给你拍胸脯打包票。咱们中国人,活在这片地上,从来都得盯紧自己的根。谁把这事忘了,怕是下次倒霉的还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