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悦斋文章系列】民国时期太原的城市建设管理
发布时间:2025-09-05 12:16 浏览量:28
民国时期,作为千年古城的太原,在城市管理方面积极创新,促进了城市建设,为民国“模范省”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现予整理,以飨读者。
一、民国前期太原的城市管理
从民国初至1931年,由于战乱频发,阎锡山政权不稳,山西当局主要开展了“义务教育”“六政三事”等,而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不多。从1932年阎锡山提出《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实施“造产救国”以来,太原主要加强了铁路交通、各类工厂等设施的建设。在市政道路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编制了《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案》,明确提出了建设标准和实施计划,待即将大范围启动实施时,又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导致客观上未能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在城市管理方面,却有五个突出的亮点。
上图为时悦斋博物馆收藏的太原市城市建设管理局1962年绘制的《明太原城想象图》
一是设立了“市政公所”管理机构。1912年民国成立初,即改革清朝的地方建制,废除府的建置,实行省、县二级建制。1914年划原太原府等4府3州,置冀宁道,道治设于阳曲县。1921年,为强化地方自治,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框架,促进城内工商业管理,新设市政公所,这是太原“市”级建制的最早雏形。首任市长邢殿元,早期加入同盟会,曾参与山西辛亥革命,陪同孙中山访问太原。后因不满军阀统治辞职回乡,致力于地方自治。1927年,根据南京政府要求,太原正式设“市”,只不过城墙之内的“市民”仅13万人,达不到南京政府提出的16万人标准,故名称上未能称“太原市政府”,而谓“太原市市政公所”,仍属省府管辖。1937年日寇侵占后,成立了伪太原市公署,1943年称“太原市政府”。抗战胜利后成立了阎锡山统治的“太原市政府”。中共领导的“太原市政府”则于1948年10月17日在榆次县成立,1949年5月5日根据华北人民政府要求,改称“太原市人民政府”。
上图为清末水西门外的商业驼队
上图为1935年的汾河草桥
二是推行了“区”的管理体制。阎锡山于1919年1月在全国首创了“区”的建制,主要基于“一县地方甚大,只有一位知事,实在行政上顾不及,所以要有区长分任民事”。他确定的区制主要承担十项任务:一是调查选送学兵;二是修理道路桥梁;三是迅速报告盗匪;四是划一度量衡;五是选送合格区警;六是提倡男女合校;七是提倡设立女学;八是提倡人民办学;九是改良家庭教育;十是选送合格农民。在太原真正实施区制,则是1923年,在太原市政公所下辖了4个区,其中:一区署在红市牌楼,二区署在前所街,三区署在西羊市,四区署在西缉虎营。至解放前,太原共有十六个区,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通过实施区制,客观上加强了太原城市建设和各方面的管理。
上图为1919年2月14日《民国日报》登载的《阎锡山创设区制度》
上图为毁于1937年战火的太原汾河桥
三是明确了城市建设管理的边界。太原市政公所最初的管辖界限仅为太原四个城墙之内。由于“城内居民过于拥挤,房价过于昂贵,大有渐向城外四郊扩展态势,若不预先指定区域进行限制,势必任意建筑,对于市政设施大有妨碍,再令拆除或收买,则于公于私必多损失,对城外划分区域、规定道路,在事实上必先着手,酌量扩充地界”。为此,1934年底,太原市境扩展为:东起大东门外的西人义地(指埋葬外国人的公共墓地),西至汾河边;南起大营盘,北至飞机场(现尖草坪区光社村附近)。其东西宽20余里,南北长30余里,管辖面积150平方公里。日伪统治时期扩展至东起港道村,西至白家庄;南起嘉节村,北至新城村,市区面积扩至363.65平方公里。1947年进一步扩大为16个区,辖40个行政街、367个自然街、46个行政村、213个自然村,总面积399平方公里。
上图为1934年的正太火车站,在迎泽大街现长途汽车站附近
上图为1934年的中山公园文瀛湖(现文瀛公园),为太原市最早的公园,有600余年历史
上图为笔者收集的《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案》
四是制定了“十年建设计划案”。根据省府要求,太原市市政公所组织,与省会公安局、阳曲县政府会商,于1935年4月制定出《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案》。其总体规划思路为:城西一带汾河为水道,迁徙无常,夏日河水暴涨,泛滥无际,甚破堤而入,直浸城关,故此区域不宜作他项建设,唯有设法造林以祛水患,拟划城西沿河一带为造林区。堤坝上密植柳树,堤内杂植桃、杏,十年后成林,既可点缀风景,又可调节气候,对于卫生也有裨益。针对东南方向学校林立,即明确为教育区。对于中、南部,由于“商民杂居、不易划分、房屋栉比,地形拥挤,无法疏通”。加之东北一带为工业区,地形高,地势平坦,目前仅十几个军政机关,“大可利用此地建设商业区和工人住宅区,既可使城内各部分平均发展,又可调节中南两部居民密度,且开发土地的收益,还可弥补建设经费之不足,诚一举而数善备焉”。大北门、小东门外为同蒲铁路火车站,小东门至大东门间为堆栈旅馆区,新南门外为商业区,大南门外为住宅区。
上图为大南门外的晋西汽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迎泽大街,几经扩建改造,成为太原的标志性街道
上图为1942年建成的洋灰桥上的路灯
五是加强了路灯照明建设。据1999年版《太原市南城区志》,1907年,山西大学堂首次出现直流电,侯家巷有了8盏带电路灯。1908年,由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投资建设了电灯公司,主要供工厂、单位和部分居民用电,柳巷、桥头街等始有路灯百余盏。1929年底,针对背街小巷路灯少、行人往来不便的实际,太原市建设委员会致函公安局,要求“速派干警实地调查,将所辖各街巷应设之路灯盏数,详细开单呈报......”。至1937年日寇侵占前,市区路灯有748盏,线路长13.88公里,主要集中在军政衙府、商业闹市、官商住宅、公共场所和火车站等地。1945年日寇投降,全市有路灯443盏。1949年解放有1725盏,线路长68.56公里。
同时,通过开展“造产救国”“义务教育”和“新生活运动”等,太原的工业发展、教育事业、铁路建设、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均有明显的进展,各方面的建设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被国民政府誉为全国“模范省”。
二、日伪统治时期的都市建设
日寇侵占太原后,为更好地掠夺山西的资源,日军派遣专家三次到太原调查,“指导新中国建设”,并制订了都市规划。据2020年9月第42辑《城市史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许昊《日伪华北都市建设计划研究》文,仅华北就有37个城市被列入,山西省除省城太原外,还有阳泉、榆次、忻县、原平、平遥、长治、临汾、运城。
上图为《太原都市规划图》
上图为《太原都市计划要图》,右上标“密”字
上图为时悦斋博物馆收藏的1943年12月,由日伪政府绘制的《太原日本人营业别案内图》,标明旅馆、餐饮、商店、医院、报社等,主要为身处太原的日本人定制的服务指南,以满足日军、日侨等生活需求
据2016年太原市档案局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发行的《档案中的山西抗战·民族危机》,1939年,日军制订了《太原都市规划大纲》,将太原由1937年的16万人,确定为未来发展到50万人口的都市。规划区域从城中心算起,向东7公里、向南10公里、向西13公里、向北10公里,约400平方公里。在南边城外,预定建设新街市,并建民间飞机场;汾河西边铁道沿线,预定建设新工业地带;在街市区,通过实施指定的土地利用形态和规定建筑用途,达到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分离,确保绿化地带及风景美化。东部绿化带设定在石太线外侧,西部绿化带设定在汾河内侧的河岸。同时,为开发东山资源,拟建铁路支线。公共设施则包括上下水道、公园、运动场、墓地、火葬场、屠宰场、赛马场、菜市场等。
上图为日伪统治时期的太原街道,可看出已有类似“不锈钢”的雨篦和下水管道
1939年2月,根据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要求,伪省署制定了《太原市市政建设计划案》,要点有六:一是修建下水道;二是整修马路;三是整修鼓楼;四是补修公产;五是修建小五台运动场;六是平垫大教场为跑马场。经查阅1939年8月11日、8月20日、9月10日、9月12日、9月21日、9月22日、9月23日、9月30日、10月24日的《山西新民报》,1939年重点开展了八方面建设。
一是加固了金刚堰。1937年11月日军攻打太原时,金刚堰作为军事掩蔽,其坡度被铲成陡壁,并凿了许多洞壕,导致其减弱了防堵效用,为避免水患,当年加固此堰。
二是补筑西、北城墙的城垣。西、北城墙炮眼多,夏季雨水大,将大南门以西,至小北门一带的城墙,用洋灰石子灌注炮眼;对未补修的交通壕和坍塌处,则组织予以包工整修。
上图为满是炮眼的西城墙及护城河
三是兴修了十几条马路。8月11日、12日修筑新民公园(文瀛公园)东侧本愿寺门前的马路。9月10日修筑坝陵桥的土马路及西华门街、新民公园东侧至皇华馆的石子马路。9月21日修筑桥头街、柳巷、上肖墙、坝陵桥街至小东门车站的马路。9月22日开工南肖墙、钟楼街、按司街的白石灰子马路。将西华门修建为灰渣马路。10月24日开工南华门街、柳巷的石子马路。
四是新建晋西汽路木桥。1939年8月20日建成,长2400米。1941年启动汾河洋灰桥建设,次年建成。
上两图均为1942年建成的汾河洋灰桥(在现迎泽桥北侧50米左右,1996年拆除),拍摄于不同的时间和角度
五是构筑防汛排水工程。汾河西侧开挖了水渠,并修建了挡水坝及柳墙堰。汾河东面坝堰因受水冲刷,塌毁300余米,防汛会召集千人,将石子与土装到麻袋里,垫修堤坝,5米一空,上架木梁,改筑便桥,使堤坝与木桥相联通。
六是开通6辆公交车。由华北交通公司太原汽车事务所组织6辆车,于9月10日上午7:20、8:30、9:30开始,分别从同蒲线太原站(现小东门太原东站)、铁路工厂和正太线太原火车站(现迎泽大街长途汽车站)开行,6辆车往来于市内,方便市民通行,9月12日《山西新民报》载“公共汽车成绩良好,开行之日非常成功”。
上图为日伪统治时期,关押在太原工程队的“战俘”劳工在农场劳动
上图为日军在太原火车站
七是完成正太铁路改轨。由原来1米宽的“窄轨”,扩为1.4米宽的“宽轨”。位于首义门外的原火车站,调至小东门外的车站(现太原东站)。
上图为日军控制了太原铁路运输,火车巧遇独轮车
八是修建了太原城到徐沟县城和白圭镇的公路。汽车可由太原城通至徐沟县,并延伸至祁县白圭镇。9月23日《山西新民报》载“南北贯通,交通便利,民咸称颂”。
1940年日伪建设总署共安排资金910万元,其中:太原70万元,北京200万元(1927年南京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1940年日伪政府改为北京,日寇投降后改称北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称北京),天津460万元,济南55万元,石门(即石家庄)55万元,唐山等其他华北城市共70万元,太原投入占总资金的7.6%。
上图为首义门大街和新开马路(今五一路)的设计图
1941年主要建设工程有:一是花费52395银元,修筑了龙王庙道门前、新道街混凝土马路606.5米;补修安设地下电线,挖毁柳巷、桥头街、皇华馆、松花坡等洋灰石子马路1237.78米;修垫南华门、西华门、新民南正街、东夹巷、旱西门街及大南门一带的土马路;清挖大南门外退水渠,修建砖桥水闸;清挖柳巷、桥头街、红市街、首义门街水沟1300米。二是花费58964银元,对小东门城楼四周城墙垛口、城垣外壁炮击破口进行清理,修填四周城墙内斜坡及修配各城门的门扇,清除四周城墙野草碎石等。三是花费14180银元,补修市公署、各市立小学、卫生队房屋。四是花费12048银元,补修新民公园,修建陈列馆花墙,补修屠宰场围墙,修建街道灰渣池159个。五是除接收晋军官绅宅院,分配给日侨居住外,1941年又花费145280银元,补修358间破败房屋,并在所有空地建筑新房。六是修筑同蒲铁路西山支线。七是建成“民用”性质的武宿机场,跑道长1000米,宽80米。八是开通了与北京的长途电话。九是建设了自来水厂,东华门等39条街区接通自来水。十是晋西汽路由清源县高白镇通至交城县夏家营,并修两座桥。
日伪统治时期,自1938年启动筹备都市建设,1939年至1941年为建设高峰期,1944年建设活动基本结束。
三、民国后期太原的城市建设
阎锡山于1945年8月底返并后,各级政府陆续接管了日伪时期的各类企业、公产,于1946年重新组建了太原市建设委员会。据1946年12月7日《民众日报》载,太原市建设委员会设主席一人,聘请顾问和专家若干,下设生产、工程、文化、财务、秘书五个工作组,按主管事务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各项建设。会议定于每星期一晚七时召开,各组负责人召集顾问和专家,按实际情形呈请相关事项,将拟进行的建设计划提请会议审核,决定后执行。
上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山西省政府和太原绥靖公署大门
在马路建设方面,据1947年4月8日《民众日报》载:本市翻修马路,6日已将西肖墙至上肖墙段开工,此段路面决定以白石灰、石子修筑,20日可竣工,30日开放通行。继续翻修者为北司街段,决定自4月11日翻修,30日竣工,5月25日通行。楼儿底、龙王庙街将以洋灰筑修,拟于4月20日开工,5月10日竣工,6月5日通行。柳巷街亦决定用洋灰修筑,5月1日将动工,20日可完竣,6月15日通行。据悉,此次翻修以上各马路,全部工程所需之工料费,将悉由善救分署于工赈面粉内所拨予之1711大袋折合开支。未翻修之各街土马路,刻已由各街市民按国民义务劳动,分别开始去高填低之整修。
上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桥头街太原书店门前暴雨过后的情景
上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柳巷
1947年7月8日的《民众日报》,则对当时连夜赶修柳巷的情形予以报道。文言:关于翻修本市马路,自兴工迄今已20余日,尚是乱石一片,亦如同爬山越岭跌跤伤足者,大有人在。柳巷乃太原唯一繁华通衢交通要道,却因翻修时,成为交通上一大阻碍,以至社会人士议论纷纷。记者特访问市府工务局长王鸿儒,据称柳巷是市内最繁华街道,理应从速完工,以利交通,但事实上诸多困难,尚需社会人士见谅。其难点有二:一是路面狭小,多加人工施展不开。二是翻修旧路与新建不同,例如挖沟泥、起石子后,再行加砌泥井,加之计划将原6.6米宽改为7米,全长300米原为弯曲不直,现拟尽量减少弯道。按原计划排水沟不动,因各方建议多主张设暗水道,需新改建水道。有此种种原因,于是变更原来计划,以致不能按期完工。欲完成此路,务须将水沟做好,方能按步进行,再有月余即可竣工。现在感到不能早日完工,对该街商业影响亦大,已于本月5日起增加夜班,日夜赶修,俾使早日完成云。
上图为1948年的太原机场,停有20多架飞机
随着晋中战役的胜利,太原城被人民解放军所包围,阎锡山为确保“守城成功”,在太原城周边修建了16座简易机场。1948年8月7日《复兴日报》报道了《南郊机场昨已开放》,文言:本市南郊新辟之机场,经多日修筑,业已竣工。经试飞结果,跑道已可供降落使用,已于本月4日正式开放。交通部民航机及中航机,已于昨日起开始降落。民航机及中航机今日将分三批起由平(指北平)来并载运客、货,今后亦将源源不断往返平并间。该机场正式命名已定为交通部民航局太原机场,管理人员仍为前南机场服务之山西物资购运处云。
上图为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组织20多架飞机往太原空运粮食、军事物资,持续给阎军“输血”
上图为执行空投任务的飞机降落在太原机场。为鼓励飞行员冒着炮火降落,阎锡山承诺,每个飞行员降落一次,现场奖励100美元
上图为陈纳德航空公司从1948年8月到10月间向太原空运物资情况图
据“主编说史”《困孤城,阎锡山绞尽脑汁想对策;运粮弹,飞行员冒着炮火落太原》文,1948年8月到10月间,陈纳德航空公司共组织飞机20多架,累计向太原空运了炮弹10万枚,子弹2500万发,卡宾枪500支,手榴弹20万颗,炸药5吨,无线发报机50余部及其他通讯器材20余部等军事物资。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太原被围期间,共空运粮食2500万公斤。
上图为1948年11月,守卫太原城的晋绥军士兵正在吃饭
上图为1948年“保卫太原”宣传画
加之阎锡山在太原城周边建设了包括以上机场在内的16座简易机场,方便了飞行队分散投运和晋绥军就近领取,增强了阎锡山顽抗到底的决心,使太原于1948年10月5日被包围,直至1949年4月24日被攻破,“坚守”时间竟长达201天,成为解放战役中最难“攻打”的城市。
四、解放初期的城市整顿和规划设想
太原解放后,经过几天的整顿,市区秩序日趋稳定,4月26日,太原市军管会主任徐向前发出布告,要求市委、市政府、各接管组、警备司令部、工会、各区等,迅速组织人民群众和广大解放军官兵,收集散落在市区各处的零散武器弹药,清理各类垃圾,接管相关工厂、单位,恢复经济社会秩序。4月29日,市长裴丽生签发布告指出:太原解放以来,由于全市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协力,市区秩序日趋稳定,铁路交通全部恢复,国营贸易公司的粮食、油、盐等日用品均已恢复正常供应,要求所有商户开始营业,所有学校恢复上课。4月30日,市军管会宣布解除戒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各区委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掩埋尸体,清理战争废墟,城市建设管理逐步恢复。
据乔含玉主编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史话》载:解放初期,全市辖区面积仅3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1.5万人,聚居在城关十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道路仅38.2公里,道路狭窄,宽度仅5米左右,且以土路为主。为此,市人民政府在发动群众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狠抓城市规划建设,明确了市辖区不受城墙约束,依托旧城向外发展的原则。
1949年7月,太原市建设局拟写了《太原市都市建设大纲草案》,报华北人民政府审批。10月29日,华北人民政府批复,建议建设重点以重工业为目标,并附了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的意见书。梁思成对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意见主要有五个方面。
上图为梁思成对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意见手稿
一是对于太原的地位,就现时铁路、公路情形而论,尚非交通中心,应以榆次为东西南北交通焦点。太原为全省行政中心,性质与纯粹工业城不同。
二是太原平坦部分呈南北长条形状,旧城沿着汾河东岸,在发展上隔河向西本极合理。沿河两岸自成绿带,如大公园,在设计上示为良好条件,但如交通计,由南至北仅有桥梁三座,相隔过远,交通实有不便。
上图为吸纳梁思成意见的《太原市城市初步规划说明书》
三是整理城内问题:按现代改善大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计划中最繁重困难、耗资又最急需的,即是整理过于拥挤地区如何分期拆除不堪居住的陋巷、不卫生的密集居住,如何重新设计或按原来人口工作分配或劝告迁移转业,疏散人口密度,这份工作最着重于现状调查测量。
上图为1952年4月太原市政府建设局编制的《太原市城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
四是园林面积嫌小,分布不均,森林地带不足遮蔽北风。工业位于全市之北最为不幸,西北风起后烟尘当到市区,轻工业如用电力可无此问题。车站地点应再加考虑,尤其是河西部分过于不便,应设法联络。
五是桥梁应由有声誉之建筑师与工程师合作设计,同时有美术价值,亦为工程上最精简之结构始能胜任,丑陋之桥梁或工程不合理之结构,同样有负汾河风景或碍观瞻。
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得到了中共太原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第四任市长岳维藩(1914年—1986年)的高度重视,1954年启动了为期20年的总体规划编制,要求“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高标准编制了《太原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启动了迎泽大桥、迎泽大街、新建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国务院表扬。
上图为岳维藩市长
上图为1954年,太原市市政公司组织全体职工在旱西门街突击倒虹吸管任务
上图为在暴雨中检查排涝的耿彦波市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太原也迎来了人民的好市长耿彦波,他一心为公,全心为民;只想干事,不尚空谈;抢抓时间,身体力行,极大地推动了太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如今,太原市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太原的天更蓝、水更清、地面更干净,百姓幸福感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不断提高,锦绣太原城盛景逐步显现。
笔者注:本文主要参考了1935年《太原指南》《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案》;1983年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民国时期山西省各种组织机构简编》;1990年太原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编印的《太原市市政工程志》;1999年太原市地方志办编印,山西古籍出版社发行的《太原市志》(第一册);2003年黄征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的《老太原》;2007年乔含玉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史话》;2008年赵国柱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太原老城》;2011年贾立进主编的《民国太原》;2016年太原市档案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档案中的山西抗战·民族危机》;2020年9月第42辑《城市史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许昊《日伪华北都市建设计划研究》;2022年版时中瑛著《太原环境卫生史话》等相关资料。太原市党史办原主任杨云龙、二级调研员陈向荣,著名剧作家赵威龙,太原市档案局办公室主任刘静波等予以支持帮助,提供了许多资料和建设性意见。
- 上一篇:完整重现“归藏易”方法的核心逻辑
- 下一篇:优酷重磅新剧上新,这5部好戏远超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