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太原,100多年前的太原竟如此发达!

发布时间:2025-05-21 17:03  浏览量:5

前言:1914年,一位名叫 菲德克·克拉普 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对中国的石油和气田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坐车者为此组图摄影师(菲德克·克拉普)

本期为大家展示的18张老照片就出自于此。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感受下100多年前年太原独特的人文风貌吧。(注:原始黑白照片均进行了修复上色)

▲首义门

首义门原名承恩门,是明清太原府的南大门,1911 年辛亥革命时,山西革命军由此冲入城内,打响华北反清第一枪,此后更名为 “首义门”,以铭记这段光辉历史。

照片中,城楼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门洞上方匾额字迹苍劲。

▲太原双子塔

双塔始建于明代,西塔宣文塔、东塔文峰塔,均以青砖砌筑而成,塔身砖雕斗拱精美繁复,檐角悬挂的铁铃随风轻响。

作为当时太原的制高点,双塔俯瞰着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远眺太原府

俯瞰太原府,钟楼、鼓楼等古建筑错落分布,灰瓦屋顶层层叠叠,其间零星点缀着几座新式洋楼,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远处西山连绵,轮廓清晰,整个画面既有北方城市的雄浑大气,又透着一丝灵动。

▲南海子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在迎泽门西侧的墙上拍摄的。附近河滩的水域是南海子;中间最高的建筑是鼓楼;鼓楼左侧的阁楼是水西门街和西;在远处,你可以看到大东门和小东门。

▲旅店

街边的旅店,门楣上挂着醒目的招牌,青砖灰瓦的建筑透着古朴。1935 年的太原,交通日益发展,往来客商众多,旅店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旅店内陈设

走进旅店内部,虽谈不上豪华大气,但也井井有条,干净整洁。

▲一桌子面食

山西以面食闻名,1914 年太原的这桌面食,堪称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桌上还搭配着各色浇头、小菜,老陈醋的醇香弥漫在空气中。

这些面食不仅是太原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太原人对面食的热爱与精湛的面食制作技艺。

▲旅店女招待

旅店中的女招待,身着传统服饰,身姿利落。她梳着整齐的发髻,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在那个时代,女性走出家门工作已逐渐常见,旅店女招待们凭借着勤劳能干,成为旅店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太原大街

1914 年的太原大街,热闹非凡,充满生活气息。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值得注意的是照片右侧的牌匾可见“更新钱店”“兑换”等招牌,足以见得当时山西银行业繁荣的景象。

▲孩童

巷口,两个孩童正对着镜头露出纯真灿烂的笑容,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裳,手中紧紧攥着一个自制的小玩具,眼神清澈明亮。

这张照片定格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温馨瞬间,尽管生活或许并不富足,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

▲晋祠(一)

晋祠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为奉祀姜子牙女儿、周武王王后、周成王母亲邑姜所建。

宋徽宗崇宁元年行重修,此后历经岁月沧桑,虽多次修缮,但仍较好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与特色。

▲晋祠(二)

殿外古柏参天,枝叶繁茂,树下游客或临摹碑刻,或驻足观赏,感受着历史的沉淀。

晋祠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在时光的流转中,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的魅力。

▲士兵

照片中,阎锡山手下的两名士兵身着灰布军装,站姿挺拔,腰间别着武器,神情严肃。当时的太原,在阎锡山的治理下,有着自己独特的军事与社会风貌。

▲西门

太原府西门,古名是通榆门。城门洞上方匾额字迹斑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城门下,往来行人、车辆不断,有进城售卖农产品的农民,有赶着马车送货的商贩。城门两侧,古老的城墙厚重坚实。

▲九仙桥

横跨汾河支流的九仙桥,桥身由九孔石拱组成,栏杆上雕刻着八仙图案,栩栩如生。

▲小五台寺(一)

一般指崇善寺,被称为太原 “小五台”,今小五台小学附近。始建于隋末唐初,曾是隋炀帝行宫,唐代改建为寺庙,明代朱棡扩建,规模达顶峰。

清末大火后仅存大悲殿等,光绪七年张之洞重建文庙,将其与文庙分开,它是山西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太原天主教堂

该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光绪二十六年被毁,光绪三十一年由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凤朝瑞主教主持重建,是古罗马风格建筑,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山天龙寺佛塔

天龙寺始建于北齐,金代毁于兵火,明嘉靖年间大规模重修,现存佛塔融合了北齐、隋、唐、明、清等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是研究佛教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

写在最后:时光流转,当年的景象虽已远去,但照片里的记忆永不褪色。它们提醒着我们,铭记过去,方能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