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护城河,曾有很多小岛!还有感人故事!
发布时间:2025-05-24 12:30 浏览量:2
宿州古城,其规模格局,与唐朝时期基本无异,保留了原始的运河古城规模,当时因藩镇割据,战乱不断,人口锐减,所以在埇桥建设的城池并不大,宿州的护城河周长只有八华里。
到了北宋时期,宿州一带百年无战事,宿州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极度繁华,为通都大邑,人户安堵,百姓多住在城外,唐藩镇割据时期仓促建设的城池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需要,宿州知州周佚申请扩建城池,周长十一里有余(约今13-14里,为今日宿州环城河内面积的2.5-4倍),可惜被时任兵部尚书的苏轼一纸《乞罢宿州修城状》作罢,让宿州错失扩城机会。
虽然北宋以后,宿州逐渐没落,但宿州因地理位置,战略地位一直都很重要,这么小的城池,无法满足城防需要。于是在明代时期,在护城河外开挖壕沟,宿州知州崔维岳亲督,壕之两岸夹植杨柳数万株,壕之内盛种莲荷盈池,一派柳密荷满,盖亦有金汤之象。
从上世纪40年代的航拍图片,仍然可以看到宿州护城河外,还有一圈壕沟,壕沟与护城河之间,曾是湿地形态,这中间沼泽遍布,芦苇丛生,为宿州城防的外围屏障。
壕沟与护城河之间,少有民居,曾存在很多小岛,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存在几座。
说起宿州护城河中间的小岛,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有个地方叫小海岛,它位于宿州古城东南隅,从城墙上向下望去,它就像一座漂浮的小岛,故称小海岛,有人说,岛上还有一座将军墓,但是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有人说,这不叫小海岛,而是“小孩牢”的谐音。
其实,小孩牢也是一座小岛,可能是由于记忆混乱,误认为小海岛就是小孩牢,小孩牢,其实在宿州城的西南隅。
宿州城西南,也就是三中对面,也曾是一座小岛,相传在过去,动荡的年代,加之医疗水平不高,有很多夭折的孩子,就被扔在了岛上,所以人称小孩牢。
在宿州南门口偏西,护城河中,也有一座小岛,四面环水,运粮河水从旁边经过,相传岛上住着一位杨老太太,名叫邱藕清,她的女儿就是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双枪老太婆”杨紫霞!
杨紫霞一生矢志报国,常年在外,但也一直心系家中的母亲,于是在百忙之中,不远万里回家,为母亲建造了一座石桥,命名为万里桥,方便母亲和百姓出行,桥下水流与运粮河水连成一片,水面铺满田田荷叶,为当时胜景。
当时的宿城一初中距离万里桥也不远,东、北、西三面环水,南与小江庄接壤,占地十分开阔。临水绿柳成阴,墙内松柏滴翠。
很多老人都见过万里桥,桥不宽,与运粮河平行的南北走向的桥,桥梁是厚厚的石材,两侧镌刻着“万里桥”三个字,字体端庄大方。
1978年卫星图
据说,万里桥三个大字,是康有为来宿州题的。
杨老太太过世后,杨紫霞为了纪念她,在此处盖了杨家祠堂,祠堂内塑杨老太太像,以示纪念。据知情老人描述,祠堂有一个大院,院内院外有青松,塑像非常慈祥,门前有纪念碑。直到七十年代还存在。
原来的万里桥后来因城市开发而消失了,河道被填平,高台也在当时推平,小岛也不复存在了,有人说,纪念碑被博物馆收藏起来了,但不知是不是真的。
万里修桥只为娘,母行方便儿心安。杨家祠堂今难寻,孝贤故事永流传!
“万里桥”这个名称还在使用,如今的运粮河上有万里桥,沿用当时的名称,还有一座万里铁桥。除了万里桥之外,还有万里桥社区、小区,都在沿用着这段历史。
在上世纪40年代,宿州大东门、小东门外,护城河中也有一座小岛,岛上还有人居住,有一条小路和石桥,通往小东门,这里可以称之为东城湖,城湖宽度约为90米,长度约为260米。
因为大东门、小东门距离较近,这里护城河宽阔的目的,就是阻止敌人大举进攻。
这是1952年宿县专区制作的宿城简略地图,可以明确看到宿州东、西、南、北,护城河都比现在要宽阔,小岛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