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母亲带礼物去看望小姨,小姨两年没来我家,得知直相母亲哭了

发布时间:2025-09-03 05:58  浏览量:32

文/清华 讲述人:李玲

(为方便阅读,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请理性阅读)

我叫李玲,娘家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我出生时,赶上有生产队,父母都在生产队干活,靠挣工分养活我们姐弟三个。

我是70年代初出生的,那时物质匮乏,勉强能吃饱穿暖,我家姊妹三个,在村里算孩子少的,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但好歹没挨饿受冻。

小姨家就不一样了,她婆婆一心要抱孙子,小姨连生4个闺女,后来捞着一个小子,这下好了,小姨和小姨夫要养5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小姨住在邻村,和我们同属于一个公社,只是我家住在大东头,小姨家住在大西边,两个村子距离20里路。

我们这里是山区,又是沙土地,主要种植苞米和大豆,还有谷子(小米)花生和地瓜。

平时我们吃的主食是苞米和地瓜。

苞米粒磨碎后,母亲会过一下筛子,过筛时上面有皮子(苞米外皮)皮子筛时用手捧出来留喂鸡喂猪。

然后是粗碴子,也就是格子,格子早、晚两顿用来做粥,筛子下面是细饼面,饼面留中午烀饼子吃。

那时候不懂事,吃饼子时嫌又硬又粗糙,咬一口吞咽时拉嗓子,我和弟弟妹妹嚷嚷着要吃白面馒头,母亲总说:“家里没有白面,有饼子吃就不错了,吃饼子扛饿。”

的确,我们这里种不了水稻,也种不了小麦,一年到头吃的全是粗粮,吃细粮只在过年那几天。

再看看小姨家,有五个孩子有两位老人,一大家子9口人生活在一起。

喝的粥清澈见底,吃的饼子要掺地瓜面,赶上青黄不接粮缸见底,便蒸一锅地瓜和窝瓜,地瓜吃没了吃土豆,上顿吃下顿吃。

母亲心疼小姨家几个孩子,便背上半袋苞米面送过去,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即便有母亲也不会骑。

去小姨家要翻过三座大山,路过一片树林,穿过几块苞米地,母亲一个人去有点胆怵。每次给小姨送东西,母亲会等到礼拜天,喊我陪着。

打我记事起,我便跟着母亲走20里路去小姨家,刚开始,不知道小姨家比我家困难,我争着抢着要去。

小时候总以为,走亲戚可以改善伙食,不管走多远一想到中午能有好吃的,再苦再累都会坚持。

记得有一次,小姨大半年没来我家串门,母亲心里惦记着,但家里农活多,加上离得远,母亲也没去。

后来村里来个崩爆米花的,我放学看见了非要去,母亲给我一毛钱,挖一茶缸苞米粒,再找个化肥袋子,我拿着去排队。

排了很久,母亲来喊我回家吃饭,期间跟崩爆米花那个人聊天,得知他和小姨住在一个村子。

母亲便跟他打听小姨近况。那个人告诉母亲,小姨父赶马车拉着小姨去卖苹果,路上马受惊吓,小姨从车上掉下来,摔坏了腰,已经卧床休息两个多月了。

母亲听了,当天晚上便跟父亲商量:“家里有没有钱,我明天去供销社买四包饼干,四瓶罐头,给小妹和婆婆各两包。”说着母亲去厨房,打开纸缸查看家里有几个鸡蛋。

那时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鸡蛋便是唯一用来换零花钱的,因此鸡蛋攒不下来,母亲数了一下,一共有13个。

看病号拿13个鸡蛋在那个当时,不算少但要凑双数,没办法,母亲拿手电筒去婶子家借7个鸡蛋,凑够20个装在筐里。

第 二天正好是礼拜天,母亲让我跟着去小姨家,由于前几次去了,啥好吃的没有,这次我懒洋洋的说:“您带弟弟去吧,我跟小梅说好了,明天去她家写作业。”

母亲瞪我一眼说道:“明天带东西多,你拐那筐鸡蛋,你弟弟走不动,让他拿鸡蛋我不放心,怕打碎了,我背饼干和罐头,罐头沉,咱俩去都能走一上午,让你弟弟去得话,得走到傍黑。”

我有些不满,小声嘀咕着:“拿不动少给两个罐头,干嘛给那么多,咱自己都舍不得吃。”

母亲听见说我一顿:你小姨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咱去了总得给老人带份礼物吧,老人眼盼盼看着,空着手上门像什么话,传出去人家还得说咱不懂规矩。”

就这样,第 二天一大早,我还在睡梦中被母亲喊醒,母亲端来一碗格粥,旁边是一盘碎虾皮(确切地说是虾糠)让我快点吃饭,吃完了有力气爬山去小姨家。

我刚睡醒没觉得饿,再一个寻思去小姨家,怎么说都能做点好吃的,所以我没吃饭,正好母亲着急走,我俩便出发了。

走了3里路,翻过两座山,我越发感觉饥肠辘辘,头上火辣辣的太阳晒的我头晕,我挪到一棵大树下,坐在石板上歇着。

母亲说:“别歇了,越来越热,咱趁这会阳光不足快点走,再说了,山里有野兽,不能久留。”

说罢,母亲背着饼干和罐头继续前行,眼看着母亲身影越来越小,我强撑着爬起来继续跟着。

还好,走着走着路过一个村子,我口渴的不行,母亲去一户人家讨口水给我喝。

现在想想,那时出门为什么不拿瓶水,好像家里连个瓶子都没有吧,不过那时只要路过屯子,有住家就可以去讨口水喝,讨口饭吃,甚至可以讨个落脚地。(不像现在人冷漠,人心难测。)

喝完水更觉得饿,看着母亲背包里饼干,我几次想要一块吃,但想想要也没用,便不再奢望。

中午快12点,我们终于到了小姨家,来到院子,见小姨父拿几个土豆在吃。

院子中间,有一盆带皮小土豆黑不溜秋的。几个孩子也围着那盆小土豆,边喝水边吃。

见我们来了,小姨父忙接过东西,几个孩子光脚跑过来跟我们打招呼。

进屋里,见小姨躺在炕上,旁边放一碗小米粥,一个咸萝卜瓜子,看样子小姨还没吃饭。

当她看见我和母亲累的满头大汗来看她时,眼睛红了。

母亲问小姨伤的怎么样,去医院了吗?

小姨说:“唉,去什么医院,家里没钱也没粮食了,老的老小的小等着吃饭,我哪敢去医院,在家休息几天能好。”

这时,小姨的婆婆开始刷锅,要给我们做饭吃。

母亲看小姨家粮缸见底,再看看油坛子里刮的干干净净。

母亲拉住老人的手说:“婶子,别忙乎了,我俩从家走时煮些鸡蛋路上吃了,现在没觉得饿。”

母亲说完让表妹领我去院里吃土豆。

然后母亲拿出两包饼干和两个罐头放到小姨婆婆那屋,又拿出给小姨的两包饼干和罐头,母亲刚要把饼干打开给小姨吃,小姨使劲摆手不让打开。

无奈母亲从筐里拿出两个鸡蛋,想给小姨做荷包蛋吃,同样被小姨拦下来。

母亲见状,只得放下东西坐在小姨旁边说话。小姨父拿出几个烂苹果,让我们吃。

因为要赶路,我俩歇一个小时返程,小姨留我们多待会儿,母亲执意早点走,后来拿几个土豆走了。临走时,母亲掏出10元钱给小姨,让她买点跌打损伤药吃。

拿土豆时我瞥一眼饼干,心想小姨为什么不把饼干打开,给我带两块路上吃,见小姨没有那个意思,我只好默不作声,跟着母亲回家。

这次过后,母亲再要我陪着去小姨家,我执意不去,转眼过了两年,小姨没来我家,我们也没去她家。

1982年,我们这里分田到户,父母整日在地里忙乎,我们姐弟三个上学,日子渐渐的好起来了。

一天上午,天空阴沉沉的要下雨,父母去场院收拾晾晒的苞米粒。

我带着弟弟妹妹写作业,突然听见大门推开了,邻居家大黄狗追过来狂叫。

我知道家里来人了,忙出去查看,只见小姨胳膊上挎一个包,背上背着一个化肥袋子来了。

我跑过去接过小姨手里背包,小姨说:“你爸妈没在家啊,我给你们带好吃的,快把包打开。”

我把包放在炕上,弟弟凑过去看了看,小姨忙从包里拿出三根麻花,一包江米条,让我们吃。

说话功夫,外面下雨了,父母回来了。

母亲看见小姨,声音哽咽着说:“我早上朝西边打三个喷嚏,当时我还寻思,今天家里要来客人,能不能是你来了,我两年没看见你,怪想得慌。”

小姨说:“别提了,我这腰疼病留后遗症,这两年少活动一下行,勉强在家做家务活,地里活一点不能干,我走20里路过来的话,回家又得遭罪。”

母亲听了心疼的说:“那你还背这么多东西来,人来了我就高兴,现在家里日子好了,你不用惦记我。”

小姨红着脸说:“我早该来看看你们,那年你来看我,带那么多东西,过两年我都没来看看你,心里愧疚,其实我早想来,可是没钱买东西,空手来我不好意思。

还有,上次你来时,临走带几个土豆,小玲眼盼盼盯着那包饼干,我能看不出来吗,孩子馋了想吃,我没把饼干给孩子,是因为我摔伤后好多邻居来探望我,我欠邻居人情,正好你拿饼干和罐头,还有鸡蛋,我们一点没舍得吃,全留着给邻居回礼。”

小姨说完泪眼汪汪的,得知真相母亲哭了。

小姨说完打开化肥袋子,里面有10个肉包子,有5斤猪肉,有10扎挂面,还有5斤大米。

原来那天是小姨家附近赶集日,小姨坐邻居牛车,顺集上买完东西过来的。

小姨还说,那次她病好后不能去地里干活,便借钱买一头母猪养着,养大后卖猪崽。

结果这头猪给力,一年产两窝崽,猪崽不用拿集上卖,在家就被邻居们预定出去了。短短两年,小姨家日子渐渐的好起来了。

这不,分田到户后,小姨家地多了,她留下几头小猪崽,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院里建起一排猪舍。

听小姨兴高采烈的讲着,母亲来了兴致,喊父亲过来听听,也想跟小姨学养猪。

等我高中毕业,我们家已经养了10多头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父母靠养猪供我们姐弟三个读书,并给弟弟盖6间房子。

同样,小姨家靠养猪供出两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另外两个孩子在家帮忙搞养殖。

如今,小姨已经快到80岁了,一个儿子在市里工作,一个女儿离得近,帮小姨洗衣服做饭。小姨父8年前患病去世。

我父亲3年前患心梗去世。母亲今年81岁了,如今跟弟弟在一起生活。

弟弟经常载着母亲去赶集,顺集上买些吃的去看望小姨,然后把母亲留在小姨家住些日子,老姊妹俩做伴。

母亲喜欢喝粥,小姨就给母亲熬小米粥吃,母亲则坐在旁边烧火捡菜。

时间长了,俩老姊妹一个眼神就懂彼此的心思。

小姨腰不好,母亲每天陪她在院里走几圈,尽量不让她弯腰提重物。

母亲眼神不好,小姨帮她读药盒上说明书。夜里两个人说着年轻时的家长里短,谁家孩子调皮,谁家孩子懂事。

夜里谁起夜,轻手轻脚路过对方头上,总要多听两声呼吸才放心。

母亲和小姨两个人在一起,没有轰轰烈烈,不过是你惦记我三餐暖,我牵挂你冷暖安,日子在互相的惦念里,过得比蜜还甜,比儿女在旁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