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笔谈】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5-09-04 08:24  浏览量:33

东北抗联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

程恩富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省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要求“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生动展现了抗联将士们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不朽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其长达十四年反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凝聚而成。2021年该精神被正式纳入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值此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彰显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东北抗联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发展于东北军民殊死搏斗的艰难岁月,贯穿于东北地区革命、建设、改革的现代化进程中,集中彰显了东北抗联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斗争中所彰显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品格。东北抗联精神集中体现了这样几个精神:

一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队伍中,不仅有工农群众、青年学生,还有原东北军爱国官兵和当时一些社会上层人士,尽管大家政治立场不同、经济地位迥异,但在国家危亡之际,都选择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他们怀抱崇高的救国理想与坚定的革命信念,践行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达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这一目标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杨靖宇将个人生命献予革命事业,以顽强意志投身抗日救国斗争。他曾两次组织部队实施西征作战行动,即便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依然毫不动摇。赵一曼在战斗中受伤被俘,承受了极端残酷的刑罚,仍在狱中坚持宣扬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爱国主义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最核心、最根本、最深沉的精髓,是东北抗联14年斗争不懈的精神支柱。

二是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东北抗日战争范围深广、历时漫长、敌我力量悬殊、战争酷烈。日寇入侵给东三省民众造成深重灾难,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部队中抗战最早、时间最长,坚持最久的一支英雄队伍,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日军的大批兵力,协同苏军作战解放东北,为建立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先后有5万余名将士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广大东北抗联将士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贯穿东北抗联发展的全过程,是东北抗联精神最长久的动力。

三是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日联军开辟的东北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也承载着捍卫人类共同命运的国际使命。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框架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朝鲜抗日力量及苏联政府建立战略协同机制,通过密切的军事联动与战地协作,以鲜血与生命共同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国际主义丰碑。

东北抗联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东北抗联精神是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精神指引作用。在中华民族遭遇深重危机之际,东北抗日联军展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东北抗联精神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东北抗联精神彰显的忠诚于党的政治品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举旗定向,东北抗联精神彰显的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历史主动与历史担当,东北抗联精神展现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德感召力和精神引领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东北抗联精神能够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和精神主动,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一是塑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状态。伟大的精神承载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思想理论引领的历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伟大精神的鼓舞。科学的思想能够塑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凝聚民心民力需要理论武装,破除思想僵化需要思想武器,解决思想分化需要统一思想,团结奋斗需要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动力。伟大的精神对一个民族具有聚合作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从历史维度看,伟大的精神能把握历史规律,呈现出真理的力量,进而掌握历史主动并推动历史发展。从实践维度看,伟大的精神立足实践基础,经过实践检验,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力量,能引领实践发展。从人民维度看,伟大的精神能把握人民愿望,呈现出正义的力量,进而造福人民群众。从国家维度看,伟大的精神能反映人民呼声,站在时代进步一边,解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问题,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呈现出推动国家前进的力量。

三是引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思想的力量来自于崇高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现实逻辑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来自于揭示客观真理和满足政治发展的需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以东北抗联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团结凝聚推动伟大社会变革的人民伟力。

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东北抗联精神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取得历史性突破,更重要的使命是助力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重任。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做到对理想的坚守、对初心的践行、对斗争的果断、对人民的担当,彰显了顺应时代所需、主动把握未来的价值属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因此,东北抗联精神能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保持清醒、明晰判断、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与爱国情怀的高度自觉,其彰显的民族大义与历史担当,同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价值诉求高度契合。要系统整合抗战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物质载体,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不断深化对抗联将士崇高理想的政治认同,巩固思想根基,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上拼搏奋斗。

二要增强斗争本领,为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精神保障。东北抗联精神以历史实践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时代使命、为国家与民族作出的卓越历史贡献,深刻彰显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核心价值准则,成为新时代应对重大斗争的精神利器。要着力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首创性与自主性的开拓特质,以“忠诚于党、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革命内核强化全党教育,通过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始终清醒和意志坚定,不断增强实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要永葆初心使命,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精神滋养。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根、同向。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将其核心价值要素深度融入国民精神谱系,将其精神内核与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与自觉行动,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概念转化为社会行为规范。

四要胸怀国之大者,为续写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智慧。东北抗联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东北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扎实肯干的作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找准区域发展特色,构筑独特竞争优势,不断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要聚焦民生,把工作做到实处。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扬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以创新进取的精神状态,加快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培育,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发展冰雪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瞻望前方,东北抗联精神光芒如炬。在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动力,书写历史伟业的壮丽新篇章,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优异答卷。

汲取东北抗联精神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爱琴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拓展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价值的研究阐释,不仅需要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更需要对时代命题的精准把握。

历史坐标中的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行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沈阳、长春、哈尔滨相继沦陷,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地。1931年底,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往哈尔滨,组织和领导当地军民的抗日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东北抗联成为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武装力量。抗联英雄儿女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源头。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东北抗联将士承受了巨大牺牲,但始终未曾放弃战斗。这种长期的、极端艰难的抗战实践,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现实土壤,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东北抗联精神。

其形成、发展源自无数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实,孕育于生与死、血与火的历史洪流,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引领,根植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在百年变局中不断深化,从革命斗争的旗帜演变为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在局部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精神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先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率先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这一时期,东北抗联精神初步形成,其历史地位集中体现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先声。通过创建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群众武装斗争,探索出适应东北地域特点的抗日路径,为全国抗战积累了军事动员与政治组织的早期经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初期的政治引领地位与战略探索价值。

在全面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精神是远东战场的战略牵制核心。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依托敌后游击战争,以《论持久战》理论为指导,构成对全国正面战场的战略策应。同时,成为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关键支点。以杨靖宇、赵尚志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铸就的忠诚品格与战斗精神,不仅树立了中国抗战的精神丰碑,更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确立了东北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支撑地位。

在解放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东北抗联精神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将士直接参与解放东北、巩固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抗联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生动力,东北抗联将士在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作风等精神内核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精神要素。在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东北抗联精神实现历史性转化。东北抗联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精神参照,确立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价值引领与实践借鉴的双重历史地位。

深刻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涵

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东北抗联将士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熔铸于血脉,面对日伪军的残酷围剿、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始终把远大理想与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将实现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理想紧密结合,展现出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

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东北抗联将士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杨靖宇以身许党、矢志抗日报国,两次组织西征,带领部队化整为零挺进长白山;赵尚志历经两次被开除党籍不改初衷,以一片赤诚、一腔热血坚持抗日,直至牺牲;赵一曼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信仰坚定、至死不渝。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旗帜。

向死而战的英雄主义精神: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东北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白山黑水间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克服物资匮乏、气候严寒等重重困难,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彰显了无畏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

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历程中,东北抗联将士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物资极度匮乏的境地。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开展敌后斗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精神:率先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并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东北实际相结合,为人民战争理论提供了实践样本,展现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与勇于突破的创新智慧。

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将士的斗争不仅捍卫了民族独立,更率先打破法西斯势力的战略布局,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提供重要支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正义事业奋斗的国际视野与使命担当。

这些核心内涵紧密相连,使东北抗联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以东北抗联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多维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在地理环境、斗争实践与国际视野等维度呈现出独特价值,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也为新时代国家建设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极端环境淬炼的生存智慧与斗争哲学。在东北严寒气候与复杂地理环境中,东北抗联将士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与斗争经验,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东北抗战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对极端困境的实践智慧与理论创新能力。

多民族联合抗战铸就的团结精神与共同体意识。在东北多民族聚居地区,东北抗联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不同民族在抗战中的深度交融与团结协作,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联合斗争,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历史范本与实践启示。

跨国界抗战彰显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全球视野。长期与苏联等国际力量合作,在跨国界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协作经验,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实践伟力,对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东北抗联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路径

以东北抗联精神引航定向东北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东北抗联将士对党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引领。新时代东北振兴进程中,以东北抗联精神强化政治引领,确保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乡村振兴等战略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推进。同时,应深度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基因,将其融入地方治理体系,确保在实践中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构建起具有东北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保障体系。

以东北抗联精神凝聚共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发展协同根基。东北抗联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是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资源。在民族危亡时刻,东北抗联将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内核,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区域协同的实践力量。通过凝聚精神合力,将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与群众力量有机整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以东北抗联精神攻坚克难开创东北转型升级的现代化道路。东北抗联在严酷的条件下,凭借斗争智慧开辟生存空间,为新时代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动能,探索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径。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企业家培育体系,鼓励民营经济投身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产业升级的协同创新生态。

以东北抗联精神沟通互鉴拓展东北亚国际合作现代化新空间。东北抗联在国际合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借鉴。东北抗联与朝鲜革命军及苏军密切配合,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彰显了跨国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新时代下,应以此为启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等计划深度对接。以东北抗联精神为纽带增进政治互信,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国际协同动力。这既为东北振兴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支撑,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动能,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与实践指引。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价值转化,正是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