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发布时间:2025-09-02 01:36 浏览量:33
鹤洲白沙 作品
致力于寻找历史真相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时至今日,特别是到了“9·3”阅兵的关键档口,各种阴谋论又开始层出不穷,特别是有一种言论颇有市场: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共产党人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在敌后打游击,最后摘了胜利的果实。
简直是不害臊!照我说,能说出这种话的,要么别有居心,要么无脑吹。
不可否认,抗战初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确实打了不少大仗,淞沪、忻口、武汉、长沙等战役,也牺牲了诸如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高级将领。
但是,“中流砥柱”四字,绝非是单纯以打了多少大仗,投入了多少兵力,牺牲了多少高级将领、普通官兵来衡量的。
数字不代表一切。
什么叫“中流砥柱”?在中华民族即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在全局最危急、最困难的中心地带,能够起到支撑、稳定和决定方向作用的力量。
蒋介石做到了吗?显然没有。
国民党军队做到了吗?很显然,也没有。
毛泽东做到了,周恩来做到了,朱德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做到了!
日本,区区四岛之国,却狼子野心,妄想征服世界。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对中国垂涎欲滴。1853年,美国用舰队打开了日本关闭已久的大门,迫使幕府签订了《神奈川条约》。由此,日本人也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强国学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扩张之路,屡次三番侵犯中国领土。
看似人畜无害的兵蚁,成了吃人不吐骨头的饿狼。
在侵吞朝鲜后,他们又把目光望向了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但是,他们并没有打到中国内陆本土的打算。毕竟,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松暴打丰臣秀吉的阴影犹在昨天。
所以你看,还得把他们打痛了、打怕了,他们才不敢来。
驻守在鸭绿江的一支二三十人的日军小队,突然发现对岸来了一支中国军队——清政府的八旗子弟兵,人数足有数百。日军朝对岸开了数枪,结果八旗子弟们调头就跑!
日军一看,有戏!
当即跨过鸭绿江,自作主张穷追不舍,后面的日军也有样学样,尾随而至。随后,他们就取得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说,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日本在对中战争中尝到了甜头,清政府又是割地又是赔款。他们发现,曾经的那个强大的、不容侵略的东方帝国已经成了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既然如此,那就打!
结果就是,九一八事变我们丢了东北,三十万东北军不得不流亡关内,关外的老百姓只能任人鱼肉。
生杀予夺、顺逆由心。
甲午中日战争2.3亿赔款,给日本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资本,让日本开始做大做强。九一八丢掉的偌大东北黑土地,让日本有了进一步侵吞中国的跳板和本钱。
别人打仗是越打越穷,结果列强打中国是越打越富。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蒋介石在干什么?答案是忙着“剿共”。1931年11月,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继续将内战放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导致东北迅速沦陷。
这还不算完。1933年,蒋介石又和日本人签订了《塘沽协定》,等于直接把东三省送给了日本。1935年,日本又利用孙永勤事件、胡白被杀事件,逼迫蒋介石秘密签订了《何梅协定》,河北沦为日寇的地盘。
一个步步紧逼,一个节节败退。
日本人的野心被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得越来越膨胀,胃口越来越大。
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买卖也不做了,课也不上了,罢课、罢工、集会、请愿、游行、发传单,骂日本、骂蒋介石。
不仅如此,蒋介石的兄弟们,诸如白崇禧、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也十分不满。1935年11月16日,李宗仁在广西师专演讲《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日本之侵略为无止境的,彼之要求,必随吾国之退让而愈甚……唯有抗战,方能图存;唯有牺牲,方能自救。”
老百姓都能看明白的事,他蒋总裁看不明白?恐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外面骂声震天响,蒋介石依旧我行我素,忙着“剿共”,此时的毛泽东和红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到了陕北。
毫无疑问,此时的红军跟国民党军队比,在装备上、兵力上,差距很大。但面对外敌入侵,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显然有更清醒的认识。
1935年8月1日(10月1日在《救国报》见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红军愿与愿意抗日的军队携手合作。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讲的《八一宣言》。
对此,蒋介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心忙着“剿共”。为此,他甚至企图唆使杨虎城、张学良替他卖命,替他去打红军。
杨虎城当然不干,他历来跟共产党关系就不错,哪有放着日本人不打,却打自己人的道理。
杨虎城不打,张学良就更不想打了,第一是打不过,第二是张作霖就是日本人炸死的(皇姑屯事件),再加上他手底下的东北大军如今流亡在外,整天都在想着怎么打回东北老家,现在让他们去打共产党,中国人打中国人?谁听你的!
蒋介石不管,我说让你打你就得打。双方来回拉扯,最后张、杨没办法,只能兵谏,武力逼迫蒋介石抗日。
后面的结果就是,蒋介石捏着鼻子口头答应抗日,但是死活不在任何文件上签字,张学良陪着蒋、宋夫妇回到南京后,即被扣押,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杨虎城也丢掉了兵权,十多年后被蒋介石杀害。
张学良在晚年回忆时说:“我的人生在36岁那年就已经结束了。”他的意思是,张学良活了101岁,但东北军少帅却只活了36岁。
就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在孙中山遗孀宋庆龄女士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陕甘宁边区。在这里,他见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掌握了大量关于中共的第一手资料。
蒋介石的舆论垄断被打破了。
一本《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横空出世,世人一下子看懂了,哦,原来中国共产党是这个样子,误解、猜测变少了,同情、理解变多了。
这支远在中国陕北地区的军队,原来也是一支充满活力、民主的抗日力量。
请记住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此人功不可没。
请记住《西行漫记》这本书,早期中西认知互动的重要文本。
不久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日本人终于按耐不住,彻底亮出了獠牙。
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军队是积极抗战的,几场大仗下来,损失惨重,虽然没能挡住日本人的钢铁洪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对方的节奏。
大城市一座接着一座沦陷,中国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卑躬屈膝去给日本人当汉奸的论调也很有市场。
好在毛泽东写了一篇雄文《论持久战》,摆事实讲道理,先破后立,把“亡国论”、“速胜论”驳斥得体无完肤。
他告诉中国人,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人,只不过需要时间。
艰苦卓绝是肯定的,但胜利必将属于我们!这就是毛泽东的信心。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到底谁才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答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不管是从战略、军事、政治,还是精神,或者其他方面,共产党人都当之无愧。
从一开始,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