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认识琉球!被日本吞并百年却每年进行大清册封典礼

发布时间:2025-09-01 19:20  浏览量:26

琉球,大清的“老朋友”,如今的日本一隅,却总掀不起涟漪的归属感。哪怕离开中国的怀抱早已百年,再回首,依然有人在岛上,照着祖上的礼仪,叩拜朝服,唱着册封的老歌。你问这是不是有点“执拗”?也许吧。但有些念想,哪能按年头一刀切呢。

很多人不知,琉球的那些陈年往事,就像海上的雾,天一变风,一下就翻滚起来了。提着琉球二字,咱们大多想到冲绳、想到美国基地、想到那点异国风情。可没人想过,老冲绳人其实跟咱们一样,吃米饭、供祖先,嫁娶还要看黄道吉日。你要真见过他们那种祭祀场景,红缨大幡,彩衣青裳,唱念着“册封官”的名号……真不怪老一辈说,这文化根子,恐怕比我们想的深。

咱们都说地理决定命运。你查查地图,东经一二三到一二五,北纬二四到二九,琉球群岛扯一长串,像洒落海上的一把青石子,从台湾的头顶直瞄到日本本岛。四大支系,什么大东山、冲绳、宫古、八重山——名字听着都带点海盐味。这地方,搁古时候,就是海上驿道,不论走亲访友还是贸易做生意,早晚都得靠琉球落一脚。

你很难说清,到底谁最先在这儿扎过根。考古一翻,说是最早那帮人捡壳打猎,后来才慢慢种起了田。可真正让琉球闯出名堂的,是十四世纪那阵大洗牌——三家争霸,北头山北按司,中间叫中山国,南边还有山南。争来斗去,折腾了几十年,最后被一位叫“尚巴志”的小伙子(一说也叫尚忠)一脚踢成一家人,把头扎在了首里城。

那时的首里城,灰砖红檐,依着那霸的山势往上修。像极了缩小版的明清王府。说来玄妙,琉球立国讲究“借势”,一边跟中国称臣纳贡,一边又不得罪外头的大哥。明朝皇帝给他们赐大印、编礼乐,琉球“朝贡团”“留学生”络绎不绝;琉球小国一边乐呵,一边又给远在日本的萨摩藩偷偷纳点贡粮——有点两头押宝的意思。

可乱世里,哪有什么安稳。十七世纪,丰臣秀吉收拾了甲板,想着往外扩张,顺手就把琉球给占了,成了名义上的“附属”。奇在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文化、贸易、供奉那套,琉球王朝一条都没落下。史书没写的,是岛上每逢大事,老人们还是会摆出册封桌案,拜那些带着龙纹的诏书。

十九世纪末,明治维新,日本琉球“废王立县”,从老王爷手里连夜“收编”成冲绳县。那一夜,据说城里哭声传到山外。“首里城再也不是王宫了。”老仆人收着王印,琉球的辉煌就在一夜之间彻底落了幕。

可是老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册封仪式”依然年年办。琉球人穿上祖传汉服,点上长香,唱念旧时册封诗句。日本政府自然不爱看——你是日本狗儿,还是大清家生子?可他们嘴上是日本话,心里还是那句老礼:“我王,受大明天子之命……”每到这时,我就觉得那些册封仪式不是作秀,是带着乡愁的固执。

话说回来,日本人拿下琉球,不止是地盘上的算盘。冲绳恰在中国、东南亚、日本三角交通的正中。别看今天是阳光沙滩、摩托艇,那会儿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二战一爆发,美军又来了,把岛修得跟军火库似的。日本自个儿也清楚,这要是让谁控制了,半条生命线都搁外头了。

岛上的普通人却没那么多“国际大势”。他们更关心这年收成怎么样,小孩学些什么。可日本政府没让他们省心过。推行同化政策,把学校教材换成日语,老辈还会骂“你连祖宗的话都不会说了”。资源分配更别提,基地多、污染多、补贴少,本岛人看不起琉球人,求个好工作也总是最后一个。后来,连美军基地闹出的环境问题,岛上人也怨声载道。说白了,既不是美军请来的,也不是日本人能做主的,这口恶气吐不出去。

经历几代,反抗没停过。有人闹“独立”,有人主张要中国帮忙。百年前,王族的血脉都快在岛上断了,可对那一套大清的“礼仪规矩”,老太太们就是不改。有时候,你见老太太们在神龛前捧着大红册封卷子,年轻人还是怪腼腆地磕头。表面上笑着配合,其实心里大多明白——这不只是仪式,是身份,是归属感。哪个民族没点押宝式的念头?苟且偷生也要守住一点体面罢了。

说到归属,其实岛上的老人们没少提中国——多半是带着憧憬。旧民谣唱得好呀,“使中使以官封,汉学通宇心。”可当下,指望再回归中国,哪那么容易?日本体制早已根根扎进生活,不管法律、教育、社会,哪一样不贴着“日本”的标签?琉球人自己日常也是听日本流行歌,刷日语网站,有好处也有吐槽。感情留在了祖先那边,但路怎么也走回不去。

不过人的感情啊,从来都是两难。你以为年轻人早被同化成“日本人”,可碰上大节,大伙还愿意扯家里的族谱,拣说半天中国旧事。甚至有人动不动跑去学中文、学汉服文化,说也是给自个儿找个寄托。

未来会怎样?谁都说不准。是不是有那么一天,琉球会有更多人敢喊出自己的想法?抑或,这份“夹缝里的怀旧”只是后浪继续前浪的自我安慰?没人能给答案。只知道,以前的“海上王国”,如今还在风里守着点小仪式,小自尊。历史啊,从来不会彻底清零。有人念旧,有人盼新——世道就是这样,不停打转。

也许下次你去冲绳,不妨多留两天。别光去泡温泉,吃拉面。去村子里逛逛,看看还在唠中国古话的老人,再听他们说一遍:我们是哪儿的人?我想,答案其实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