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毒害之一:北大教授公开称中国近500年没有原创科技贡献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8 浏览量:29
古人造“直升机”?徐正明的飞天梦想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这些年苦苦钻研,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可真把时间线往前倒几百年,你会发现,古人也会琢磨那些听起来比天还高的事——什么“飞天”“上天摘星”,到了关键时刻,还真有人一门心思要把这事给办了。
就说飞这件事。小时候饭桌上听大人闲聊,总有人摇头:我们中国人没怎么发明啥大东西,诺贝尔奖都没几个。但你信,还是不信?这事儿其实多少有讲头。北大张维迎那年在毕业典礼说过一段让人有点不是滋味的话,意思是近五百年中国在“创新”这件事上,几乎交了白卷。别拿美国英国比,我们连瑞士的零头都赶不上。乍听心里不服气,可反过来想,谁不想自己国家牛气腾腾呢?可现实就像小时候被老师数落,既难受,又说不出反驳。
不过,这世界真没一成不变的结论。你以为一切就这样定版了,转过年去就有人把老底翻出来,非要跟“主流说法”唱反调。前些年,什么西史辨伪学派啊,自发组队去古籍档案馆拧劲儿扒资料,越扒越有味。什么中医、天文、农业、工艺……有些发明,说不定就是咱老祖宗当年边喝酒边琢磨出来的。
闲话少说,说回正题,讲一件咱中国人差点“领先世界”的事。
英国有个搞科学史的李约瑟,堪比福尔摩斯一样钻牛角尖,专门研究东西方谁真会“创新”。他那学生,罗伯特·坦普尔,八十年代写了本《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整本书,列了上百个“世界第一”。你要是仔细翻,里面有一样特别扎眼——古人做的“直升飞机”!没错,这不是美剧,也不是什么魔幻小说。
要讲中国人想飞,史书里头早有痕迹。晋朝张华《博物志》里,关于“飞车”的记载,细致得让人咂舌。后来到了元末明初,清代的毛祥麟考据,说元顺帝时有个平江的油漆匠,名叫王某,脑瓜子活分,居然捣鼓出飞行机器。不过,你说归说,风闻归风闻,总归像喝茶时的闲话,谁也没见过真机。
但有一个人,名叫徐正明,干脆就上手折腾起来。这人是清初吴县的手工匠,靠手艺混口饭吃。他有个毛病,也许是工匠的通病,东西用顺手了还不够,总想添点新花样。某天在某个谁家堂屋里,听人随口聊《山海经》“飞车”的故事,一时大脑一热,觉得自个这一辈子,不能只守着油烟木头过。飞,才是正事。
一念起,万事开头难。从此后,徐正明没事就琢磨“仿生”。家里竹筐竹篮一堆,他从小竹蜻蜓琢磨起,偷着在后院画草图,比划角度、打磨小器件,家里人只当他又犯了“怪毛病”,谁知他越捣鼓,越上心。吃饭也在想,晚上睡觉还梦见自己飞上天。那些年,日子原本就紧巴,这一头,他却为飞天“烧钱”,邻里看他活得像个傻子。可你真问问他,八成只会嘿嘿一乐——反正这事不试试,睡觉都不踏实。
一晃十几年。那时候的匠人,三十不成器,四十再磨一把,也没人送锦旗。徐正明明里暗里琢磨,小发明堆满屋子。试验做废了不少“飞机”,最多飞两步就摔。但也就是那年,他终于掏出个像样的“正品”——外形有点像咱小时候转的竹蜻蜓,装了个大螺旋桨,下头是个奇怪的竹椅,像个编篮子,讲究什么“轻巧抗风”。
最神的,是动力不靠牛马、不烧火油,全靠一双脚轮着蹬。朋友问他,你这样能飞?徐正明憋着笑,说要不是嫌牛不用脚,他都想牛也学骑脚车。试飞那天,邻里都来看热闹,还以为他疯了。结果“飞车”在院里蹦了一下,离地一尺多高,居然稳稳地飞过小沟,没掉下去。虽然没人欢呼,场面比不上“嫦娥探月”,不过那股“自个儿玩成了”的洋洋自得,徐正明自己大概笃定得不行。
记载里还提到,这玩意讲究“齿轮咬合”,脚板使劲儿一蹬,螺旋桨次次转,风声呼呼。栲栳椅里坐着人,用两只脚操控板子上下动,整套装置就上了天。虽然最高也只飞起来点儿,可那年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邻里惊了,有人张大嘴巴,有人小声嘀咕——徐家那人该不会真想跑天上去了吧?
你要说世界第一架直升机,这帽子真要扣,徐正明怕是当之无愧。莱特兄弟那会还未投胎呢,人家一个小手工匠,靠着琢磨竹蜻蜓,都快给地心引力憋出点名堂来。
照这么说,咱中国人五百年来啥也没弄出来?怕是没那么简单。这种小人物,这种“看似胡闹的坚持”,放古今都不该被忽略。而每隔几十年,总有人出来一本正经讲咱“创新为零”,这话要是让徐正明知道了,指不定他心里怎么琢磨。
其实历史里,从不是一条路走到黑。我们常看见的,是打着灯笼走大路的“成功学榜样”;没看见的,可能都在田埂边、作坊里、小院儿里摸索小发明。你说他们是疯子也好,是匠人也好,反正这股劲儿——越冷门越有人琢磨,越没人信越有人拼——或许才是“我们祖宗自己的发明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有时候想,发明创造这事,不光在于历史书上有没有明晃晃的大字。真正的改变,或许躲在每一个像徐正明一样、在细小生活缝隙里打磨的傻气劲儿。至于那些宏大的结论、排行榜和奖章?时间久了,到底谁是“第一”,谁又记得全呢?
历史留白,转过身或许还有别的徐正明等我们发现。也许五百年前、上一炷香,他们的故事正悄悄等待着有缘人翻开。一边看,一边想:何必争那个零头,日子还是要继续敲敲打打,琢磨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