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七夕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诗从什么时候开始?

发布时间:2025-08-29 18:18  浏览量:30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一般来说,他们的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里的“牵牛”、“织女”指的是自然界的两颗星辰。

在先秦时代,牵牛(俗名牛郎星)、织女被看作两组星。牵牛三星直线排列,织女三星呈三角形分布,它们分别位于银河(古称河汉)两侧。

诗的意思是:银河光亮照人,三角形的织女星一天变换七个方位,即使如此,它却只向西移动,不能往复,所以无法织成布帛。明亮的牵牛星,却不是用来拉车的。

诗人是借用牵牛织女二星有其名无其实,借此批判宗周掠夺东方诸侯国财富,导致东方各国民不聊生。

也就是说,这首诗只是出现了牵牛织女,并没有体现出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

什么时候牵牛织女之间出现了爱情呢?

公认的爱情故事出自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在三国魏初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基本成型。

作为人神的织女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被赋予了贤淑的定义:她与牛郎相望相守,她对爱情忠贞不二,她被天汉阻隔的无奈,对七夕相会的苦涩期盼,诸此种种形象,全脱胎于《迢迢牵牛星》诗中。

在魏晋南北朝的七夕诗中,织女形象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她是真善美的结合体,是生活中美好形象的化身,她聪慧而温柔,勤劳而贤淑,纯洁而坚贞。

西晋文学家陆机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原型,创作了五言诗《拟迢迢牵牛星》: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

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

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跂彼无良缘,睆焉不得度。

引领望大川,双涕如霑露。

这首诗借助牛郎的视角,描写织女华容艳丽、举手如玉的优美形态,牛郎与之相聚于一稔之短,相望于一年之长,怨情、悲情俱现,揭示了牛郎织女无奈分离的痛苦与惆怅。

这一首也是最为成功的、能够承继《迢迢牵牛星》思妇文本的诗。

齐梁七夕诗中的织女总是脉脉温情、伤心惆怅的样子,人们酷爱描述这对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尤其对织女多种情感层次的刻画。

南朝梁代诗人范云的《望织女诗》就是此中代表:

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

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

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

这首诗同样化用《古诗十九首》的意境,却写得自然,写景娟秀,初秋弦月,光照离人。与魏晋诗歌相比,少的是古拙,多的是方法,表现牛女之间情之重,意之深,愿之切。

南北朝沈约写《织女赠牵牛诗》:

红妆与明镜,二物本相亲。

用持施点画,不照离居人。

往秋虽一照,一照复还尘。

尘生不复拂,蓬首对河津。

冬夜寒如此,宁遽道阳春。

初商忽云至,暂得奉衣巾。

施衿已成故,每聚忽如新。

诗中以织女照镜细节描写着手,刻画了思妇对爱情的企盼与坚守的认真。

这一类型的闺怨题材在这一时期多有呈现,较大程度上丰富与完善了织女形象的内涵。

可见,在文人集中创作的七夕诗歌中,织女的美丽、善良、勤劳、贤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情感认同,织女在文人诗歌中承担了理想女性的角色,她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正是七夕诗保持长久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