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海军上将 — 刘冠雄

发布时间:2025-08-30 18:04  浏览量:29

刘冠雄幼时家境贫寒,1875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学成归国后历任北洋水师靖远舰帮带、大副以及海天舰管带等职,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顾问,北洋政府时期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历任海军总长、福建省都督、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等要职,1923年11月辞去闽粤海疆防御使职务,定居天津。

刘冠雄1861年生于福建闽县,幼年时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箍桶匠,一家人靠父亲仅有的一点收入维持生活。刘冠雄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少年时考入了设在马尾的福州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组成,前学堂专门培养造船人才,后学堂专门培养海军军官,后学堂设有驾驶(航海)和轮管(轮机)两个专业,刘冠雄是驾驶班的第四期学生。

福州船政学堂

刘冠雄完成了在福州船政学堂为期三年半的堂课学习和近两年的海上实习后,顺利毕业,被派往北洋海军,成为一名见习军官。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海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战争刚刚结束,清政府就定下“大治水师”的决策。1885年底清政府决定选派第三期海军留学生前往英国、法国学习,这次留学共选派了三十三人,其中驾驶专业十七名,轮管专业两名,制造专业十四名,驾驶专业是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的毕业生中挑选的,刘冠雄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中法战争形势图

1886年4月6日刘冠雄等三十三名海军留学生从香港启程,前往法国,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十四名制造专业的学生留在法国就学,刘冠雄等十七名驾驶专业和两名轮管专业的学生则前往英国留学。

抵达英国后,十九名留学生被分配学习不同的科目,刘冠雄等八人奉派“学习操放大炮枪队阵图大副等兼驾驶铁甲兵船”,10月刘冠雄与黄鸣球、邱志范三人被派到英国军舰“额格士塞兰德”号上学习炮术。

1887年清政府决定派员前往英国、德国接受订购的四艘新式巡洋舰:“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为节省数十万元的经费,此次接舰没有另加保险,所以沿途安全便显得极为重要,北洋海军派出最优秀的官兵参加这次接航行动,四舰的管驾官分别是邓世昌、叶祖圭、林永升、邱宝仁。

致远舰

正在留学的刘冠雄,也被特招参加了接舰工作,他是十七名在学驾驶留学生中唯一一位被特招参加接舰任务的,因为他在留学之前,就是一名出色的军官。

刘冠雄被安排在“靖远”号巡洋舰上担任大副,负责指挥这次接舰行动的北洋海军总查、英国人琅威理就驻在该舰。1887年9月,“致远”、“靖远”等四艘巡洋舰和在英国订造的“左队一号”鱼雷艇,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回国,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他们穿越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于是年底顺利回国,刘冠雄就此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活。

靖远舰

1888年4月“靖远”等四艘巡洋舰和“左队一号”鱼雷艇驶抵天津大沽,加入了北洋海军,此后刘冠雄便一直留在“靖远”舰上任帮统等职。8月台湾吕家望番社围攻设在卑南的清军大营,形势紧急,台湾巡抚刘铭传请求援助。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靖远”“致远”两舰赶往台湾,抵达卑南后,刘冠雄与“致远”号帮带大副陈金揆奉命率六十人登陆,携带两门六磅舰炮,配合陆军作战,经过十多天的战斗,最终平息了叛乱。

刘铭传

北洋海军成军后,刘冠雄被正式任命为“靖远”舰帮带大副,1891年6月刘冠雄因为在平定台湾叛乱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经李鸿章上报朝廷,予以提前晋升官阶。

李鸿章(右)

“致远”和“靖远”这一对姐妹舰是北洋海军中速度最快的巡洋舰,二舰经常奉派执行一些紧急任务,刘冠雄多次随舰前往朝鲜、日本、俄国和香港及南洋等地区执行海上巡弋、对外交涉、迎送贵宾、保护侨民等任务,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清政府派出陆军四千人,增援驻守朝鲜的清军。援军由北洋海军护送,由海上运至中朝边境的大东沟登陆,然后从陆路抵达朝鲜。 为了完成这次护航任务,北洋海军的主力战舰全数出动,两艘亚洲最大的铁甲舰、十艘巡洋舰、两艘炮舰和四艘鱼雷艇,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护航舰队。

9月17日早晨,增援朝鲜的部队在大东沟顺利登陆,北洋舰队完成了护航任务。上午10时准备返航的北洋海军,发现了来袭的日本舰队。正在大东沟口外十海里处担任警戒任务的十艘北洋海军战舰,立即列队迎敌。12时50分,北洋海军的旗舰“定远”号率先开炮,黄海海战爆发。这是世界海战史上首次装甲舰队的大会战,刘冠雄随舰参加了这次著名的海战。

黄海海战

海战中,由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负伤,旗舰“定远”号上的信号装置也被日军炮火摧毁,北洋海军失去了指挥,阵形很快被日舰冲散,各舰陷入了被日舰分割包围的危险境地。经过数小时的恶战,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致远”和“经远”四艘巡洋舰先后被击沉,“济远”、“广甲”两艘受伤逃跑,继续坚持战斗的“靖远”等舰,仍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

丁汝昌

一直在协助指挥“靖远”舰作战的刘冠雄,见形势危急,立即向管带叶祖圭建议说:“定远舰一定是受伤无法指挥了,现在情况紧急,应该立即由我舰代替指挥,集合各舰,否则我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叶祖圭

叶祖圭大胆地接受了刘冠雄的建议,毅然下令在“靖远”舰上升起令旗,担负起指挥舰队行动的重任。“靖远”舰向星散的各舰发出集合的信号,在附近的“来远”、“平远”、“广远”三艘巡洋舰和两艘炮舰及四艘鱼雷艇,见“靖远”舰升旗集队,都纷纷赶来会合,各舰在“靖远”舰的指挥下,又重新列队迎敌。

此时,已是强弩之末的日本舰队见北洋海军声势复振,感到形势对己不利,加之天色渐黑,害怕遭到北洋海军鱼雷艇的攻击,于是全速撤离。“靖远”舰指挥各舰尾追数里,因速力不敌日舰,无法追及,返航回旅顺。

黄海海战中,“靖远”舰的表现十分英勇,虽然中弹一百余发,船舱进水,官兵伤亡数十人,但仍然坚持战斗到海战结束,并重创日军“比睿”号巡洋舰,迫使其退出战斗。刘冠雄作为舰长最主要的助手,自然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在关键时刻建议由“靖远”舰升旗集队,使北洋海军最终转危为安,更是厥功甚伟。 黄海海战后,刘冠雄又随舰参加了威海海战,在这次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靖远”舰也被日军炮火击沉。

甲午战争结束后,劫后余生的绝大多数北洋海军军官都因战败获咎,被清政府革职遣返。刘冠雄却十分幸运,战后不久便被派往德国执行接舰任务。 战争期间,北洋海军在德国的伏尔坚厂订购了一艘八百五十吨的新型驱逐舰,命名为“飞鹰”号,战争结束后几个月,清政府决定派刘冠雄等接舰官兵乘坐德国公司的“拜晏”号轮船,从上海出发,经过五十天的航行,达到德国。

刘冠雄接带“飞鹰”号回国后,出任该舰管带。当时北洋海军已在甲午战争中损失殆尽,整个北洋只有五艘军舰,“飞鹰”舰是其中最大的一艘(850吨),刘冠雄此时在海军中的地位之重要,也由此可见。

刘冠雄担任“飞鹰”舰管带期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遭到残酷镇压。政变的当天,慈禧太后下令立即封锁北京城和京津铁路,务必要逮捕维新领袖康有为,康有为登上了一艘名为“重庆”号的英国轮船,起程前往上海了,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命天津火速派出军舰追赶“重庆”号,一旦将康有为抓获,立即就地正法。 此时任“飞鹰”舰管带的刘冠雄,奉命率舰从海上追赶康有为,“飞鹰”舰的航速几乎是“重庆”号的一倍,如果开足马力,要追上“重庆”号简直易如反掌, 但是“飞鹰”舰追至中途,刘冠雄却下令停止追赶,返回天津。

慈禧太后

刘冠雄的前程并没有因为这次事件受到什么大的影响,不久他的老上司、“靖远”舰管带叶祖圭被清政府重新起用,出任正在重建的北洋海军的统领。刘冠雄深得叶祖圭的赏识和信任,在海军中的地位日益显赫。1899年清政府在英国订购的两艘四千三百吨主力巡洋舰“海天”、“海圻”建成来华,刘冠雄被任命为“海天”舰管带。

海圻舰

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趁清政府战败之机,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3月意大利也加入到瓜分中国的行列中,要分一杯羹,提出租借中国三门湾的无礼要求,为了增加“说服力”,意大利还派出三艘军舰来中国炫耀武力,并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刘冠雄向叶祖圭进言说:“意大利军舰万里远航而来,一定疲惫不堪,补给也十分困难,其劳我逸,形势对我们有利。况且,我军现有“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五艘新购的巡洋舰,完全有实力与意舰一战。” 叶祖圭十分赞同刘冠雄的分析,并将这一分析作为海军的意见上报了清廷。 清廷得到海军的答复,心里有了底,断然拒绝了意大利的最后通牒。意大利本来就是虚张声势,看到中国方面的态度强硬,只好放弃租借三门湾的无理要求。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清廷中的顽固势力企图借用义和团的力量来达到排外的目的,极力主战,6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向十一个国家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对清廷这一近似荒诞的命令不予承认,拒绝参战,他们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与驻上海的各国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声明要遵守中外条约,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接着,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纷纷加入这一“互保”的行列。

刘坤一

海军对清廷向列强宣战的命令也持消极态度,海军各舰正在山东登州一带海面操巡,山东巡抚袁世凯极力促海军各舰南下,以避联军。于是,担任“海天”舰管带的刘冠雄与队长林颖启一道,率海军各舰前往上海。 抵达上海后,刘冠雄、林颖启及各舰管带走访了各国驻沪领事,声明舰队南来,是为了保护中外人士生命财产安全,不要因此产生误会。这样,海军也加入了“东南互保”的行列, 此次海军南下,刘冠雄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他已成为海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袁世凯

然而,正当刘冠雄春风得意之时,一场意外的灾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几乎使他性命不保。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军进攻沙俄占领的旅顺口。清廷无力制止发生在本国领土上的这场战争,只得宣布“中立”。 4月23日,刘冠雄奉命率“海天”舰从烟台出发,赶赴江阴装运军火,以济辽西“中立”之需,25日凌晨“海天”舰驶至长江口外舟山鼎星岛附近撞到了礁石上沉没。

海天舰沉没

“海天”舰和“海圻”舰是甲午海战后清朝最大的两艘军舰,“海天”舰的毁损,对海军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引起朝野震动。袁世凯以“其罪可诛,其才可录”为由,力请宽赦,最终使刘冠雄免于一死,仅受到革职的处分, 袁世凯的救命之恩,令刘冠雄感激不尽。

刘冠雄被革职以后,离开了海军,投在袁世凯的门下,曾担任过德州机器厂总办等职。刘冠雄善于交际,精明能干,并且颇有文才,很快成为袁世凯的亲信。

几年后,“海天”舰触礁事件渐渐被人们忘记,刘冠雄又重返海军任职,1908年他被清廷赐予工科举人出身,1910年出任海军部军学司科长,1911年改任广东水师营务处总办。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很快瓦解,刘冠雄避居上海,静观局势变化。上海都督陈其美聘请他为沪军都督府高等顾问。

陈其美

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刘冠雄赢得了黄钟瑛的高度肯定和全盘信任。

黄钟瑛

1912年2月南北议和,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并组成北京政府第一届内阁,3月30日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部总长。刘冠雄追随袁世凯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夜之间,成了海军的最高领导人,11月刘冠雄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成为民国的第一位海军上将。

民国初建,海军建设百废待兴。刘冠雄任职后,着手整顿部务,建章立制,集权于中央,使海军建设统一、有序,并收到了一些成效。刘冠雄认为中国陆海交错,海防任务繁重与海军力量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得从装备、战术、人才上全面加强海军建设。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刘冠雄率海军积极参加了镇压活动。刘冠雄亲率海军主力南下,进攻以陈其美为总司令的上海讨袁军,7月28日刘冠雄率舰进抵上海,掩护北洋军登陆,增援被上海讨袁军围攻的江南制造局。8月13日吴淞口炮台被攻陷,海军配合北洋军击退了上海讨袁军对江南制造局的进攻,上海起义宣告失败。8月14日袁世凯任命刘冠雄兼任南洋巡阅使,率舰队开赴南京,镇压黄兴指挥的江苏讨袁军。

黄兴

25日夜刘冠雄指挥舰队猛攻南京狮子山炮台,同时派“海筹”、“永丰”等四舰乘机上驶,掩护冯国璋的第二军在下关登陆。随后,参加会攻南京的海军各舰在刘冠雄的指挥下,不分昼夜猛轰南京城,配合冯国璋部向南京讨袁军发起总攻,9月1日南京被北洋军占领。

冯国璋

8月刘冠雄又奉袁世凯之命,到福建以“编遣”为名,解散了宣告独立的许崇智的第十四师,把马尾船政局及各炮台收归海军部管辖。12月刘冠雄兼任福建都督,他趁机解散了国民党福建支部,追缴全省国民党员证书证章,一举整垮了国民党的福建地方组织。

许崇智

袁世凯当政期间,内阁更换了好几届,但刘冠雄始终是海军总长的不二人选。1913年7月熊希龄受命组织北洋政府第四届内阁时,刘冠雄曾提出,由他的老师严复出任海军总长,自己甘愿位居其次,担任海军部的次长。但这个意见一经提出,便被袁世凯给否决了,刘冠雄只好从命,在新内阁中再次担任海军总长。

熊希龄

刘冠雄在担任海军总长的同时,还先后临时兼代过交通总长和教育总长。

1915年袁世凯的帝制活动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刘冠雄虽然一贯积极追随袁世凯,但对推行帝制并不赞成,他甚至还曾与王士珍一起当面劝告袁世凯,要他慎重行事。结果,惹得袁世凯很不高兴,刘冠雄担心会引来杀身之祸,不敢在公开反对帝制,不得不附和当时的形势与其他海军长官一起,联名上书袁世凯,请求变更国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王士珍

12月预备“登基”的袁世凯册封文武百官,刘冠雄被特封为二等公,这是海军人员得到的最高爵位。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率先在上海开展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刺杀了袁世凯在上海的得力干将上海镇守使、海军中将郑汝成。

郑汝成

蔡锷等于12月25日在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了护国军,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帷幕。袁世凯急调重兵进行镇压,1916年4月15日刘冠雄奉命率领“海圻”、“海荣”两舰,护送从招商局雇佣的“海晏”、“新铭”、“新裕”三艘运兵轮船,前往福州增援,至5月才回京,在亲身感受了全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对浪潮后,刘冠雄断定袁世凯已行将末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遂称病坚决不露面。

1916年6月6日帝制失败的袁世凯忧愤而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新内阁。黎元洪推荐自己在海军中任职时的老上司程璧光出任海军总长,担任了四年多海军总长的刘冠雄就此下野。

程璧光

1917年7月段祺瑞在天津起兵,驱逐张勋,重新担任国务总理。在新组成的内阁中,刘冠雄被重新任命为海军总长。此后,政府更迭不断,王士珍、段祺瑞、钱能训等又先后组阁,而刘冠雄始终得以蝉联海军总长。

1919年12月靳云鹏组建第十二届内阁,刘冠雄去职,萨镇冰接任,在北京政府的前十一届内阁中,刘冠雄出任了九届内阁的海军总长。

萨镇冰

刘冠雄虽然离开了政府,但仍与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20年6月刘冠雄回福建省亲,大总统徐世昌又特意电召他陪同美国公使到北京议事。

徐世昌

1921年6月北京政府委派刘冠雄等为查勘福建等省禁烟大员,次年7月刘冠雄本意出任福建省长,但因遭到旅沪闽人和北京福建同乡会的通电反对,11月大总统黎元洪特派刘冠雄为福建镇抚使,1923年4月刘冠雄又出任闽粤海疆防御使。

黎元洪

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国是日非,海军也在内战中四分五裂。刘冠雄深感心力交瘁,遂萌生退意,多次以身体有病为由,提出辞职,1923年11月北京政府终于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

刘冠雄辞职后,寓居天津,不再过问世事,整日以种花植树自遣。

1927年6月24日刘冠雄在天津家中病逝,终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