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文辨字|辨识“七”“夕”
发布时间:2025-08-29 15:32 浏览量:22
文 | 姜修翔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在中国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的晚上,是神话人物牵牛织女聚会的夜晚,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于是人间的女子便上贡品祭拜织女,希望自己也能具有如织女般的才艺。因此,七月七日这一天名为“乞巧节”。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节日的七夕并非古人的“情人节”。《诗经·大东》早就有关于牵牛织女形象的记录,关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商家为抓住消费的商机,便给了七夕以“情人节”的帽子,但早期传统并非如此。
今天借七夕佳节,讲一讲古文字中的“七”和“夕”字,以及容易和这两个字混淆的其他字形。
“七”和“夕”在甲骨文中就都已经出现了。先说“七”字,它十分容易和数字“十”混淆。
北大汉简(五)《雨书》中的“七”字
此鼎中的“七”字
甲骨文中的“七”字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文字中的“七”字和我们今天隶书楷书写法的“十”字字形很接近。但在造字之初,两个字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我们来看一下“十”的字形演变。
我们看到,“十”在甲骨文、金文中,一般就是一竖,然后中间打一个点,和“七”有着明显区别。
秦镈中的“十”字
史墙盘中的“十”字
散氏盘中的“十”字
清华简(四)《筮法》中的“十”字
至于“七”的字形来源,有学者认为,“七”字最早是在一横画上加一竖画,表示将某物从中间切开。至于“十”的字形来源,有学者认为“十”本来就是一个契刻符号,也可能是“针”的象形初文。还有学者认为,“十”中间打一个点,是因为中国古人结绳记事,这件事做完了打一个结,是“十”。所有事做完了,首尾都会打一个结,则变成了“冬(终)”。《说文》言:“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这种说法是受到汉代数术文化的影响才产生的,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十”造字的实质。
我们区分“七”和“十”,最好的方法是看“横”和“竖”的写法。在“七”的一竖没有弯钩以前,一般来说,横长竖短是“七”,横短竖长为“十”。
“七”不仅要和“十”区分,还要和“甲”字区分。甲骨文、金文中有一部分“甲”字的字形和“十”同样是一横一竖,横短竖长。这一类“甲”字多用于干支。“十”字外面有框框的“甲”字,我们常说“龟甲兽骨”,“甲”原来指的就是动物外壳,因为动物的外壳上经常有花纹,所以就打个“十”字来表示花纹这一类“甲”字多用于人名。
册令方彝中的“甲”字
甲骨文中的“甲”字
㺇簋中的“甲”字
清华简(七)《越公其事》简牍中的“甲”字
我们再来看“夕”。“夕”和“月”本是由同一字分化而来,像月出之形。两个字在古文字中主要是中间有无一点的区别,有时经常被混用和相互替代,所以关于对“夕”和“月”两个字的区分,一般要根据文本内容来确定。当“夕”和“月”作为文字部件构成其他字的时候,也存在不固定的情况,比如“夜”字,便有时候用“夕”,有时候用“月”。
毛公鼎中的“夕”字
追簋中的“夕”字
曾伯桼簠中的“月”字
散氏盘中的“月”字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已到,闷热的夏天也逐渐褪去暑气。让我们在七夕之夜,观星识字,共祈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