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求同源考
发布时间:2025-07-07 00:40 浏览量:11
6月初,我参与讨论《昆仑石刻》的释读。少数人坚持认为,采药二字先秦不存在。
尽管我多次强调:诗经中采+植物很常见,芍药一词已经出现,所以采药一词必然存在。
但仍有人坚持认为:史记中记载的是求药,不是采药。我于是根据古音学、古文字学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采-求二字同源,古音都是dui,只不过后世音变不同,而且意思略有不同,采=采植物,求=采动物。
由于大多数讨论者并不具备古音、古文字知识,所以我当时没有展开讨论,即使告诉原因,他们也不会懂的。
现在,《昆仑石刻》的释读和复原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于是我有空详细讲一下:
1、采=爪(手)+木,其中,甲骨文采的木部大部分时间化成枝条,少数画成叶子和果实。意思比较明确,指的是采摘植物。
虽然甲骨文采从果实的很少,但是6月份破译《昆仑石刻》的采字时发现,医官将采的木部上方化成雪莲花,既非常见的枝条,也非少见的叶子或果实,而是花瓣。这进一步印证了采的造字本义。见:昆仑石刻残字采的补全;
2、求=手+尾(毛),其中,甲骨文求大部分时间从尤,尤从又(手),少数从右(手),从尾(毛)保持不变。意思较为明确:采摘动物皮毛。
而在金文阶段,求大多从衣,指的是动物皮毛做的衣服,=裘的本字。
3、采从手(爪),古音do。但在诗经中,采字存在i o二象性,可推定古音dui。
4、求从尤,尤从又(右),古音dui。并且在诗经中,采组字也存在i o二象性,可双向验证古音dui。由3及4可知,采-求在古音上、字型和字义上,存在同源性。
5、在诗经中,常见一个字:捄。与採同义,指的是向外伸出探求。例如
①诗经第203篇《大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其中,捄=揪。指的是伸出去采集。具体分析,见:
诗经203-2大东注释1;
诗经203-2大东注释2;
关键文字摘录如下——
②捄:上一节分析过,=采摘、采撷。但与下文毕(叉网)之捄,动作上有别。毕之捄,是叉网四处搜刮猎物,而刀叉勺之捄,是在一个碗里取。
可见,捄=採。通假字。在诗经中,求组字存在i o二象性。採也存在i o二象性,例如在南阳方言中,採-菜存在cai、tsio两种读音。那么,结合下文捄=揪,通假字,可以得出:捄=揪=採,通假字。并且进一步得出:采-捄同源,无非区别在于,采从木,指的是采摘植物的果实,而捄从毛-尾,指的是采摘动物的皮毛和肉。
----摘录完成----
②诗经第237篇《亶父》: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其中,捄=採,指的是采集木料。具体分析,见:诗经237-2亶父注释3;
关键文字摘录如下——
4、捄从求,求从手、从毛、从尾,求=裘的本字,本义为采摘皮毛,引申为裘皮大衣。求在诗经中存在i o二象性,古音dui。采也具有i o二象性,古音dui。求-采二字具有同音通假的可能。见: 诗经203-2大东注释1 ;
也即, 求-=采,捄=採=揪。前人将捄释读为:锹,引申为铲土。从古音上分析,是可以的。但是,我认为:第三阕这几句写的都是加工木料,而非加工土料,所以,捄≠锹。
我认为: 捄=採。在这里指的是选择木料,伐木取料。
----摘录完成----
由此可见,捄-採通假,求-采通假。两者均从手,无论捄-採,都是晚造的字,其本字不带手旁,因为本身甲骨文已经包含了手部(爪、尤、右)。
以上可以确定,在先秦时期,采-求同源,不仅同音,而且同义,只不过在植物和动物上有所区分。
当时在注经过程中,已经萌生发帖讨论采-求同源,但为了加快注经,暂时没有时间。现在碰到《昆仑石刻》,恰巧有人说采-求有别,我不妨把这个话题掏出来,仔细讲讲。
现在发帖时才发现,2025-01-04日发过类似帖子,见:采=捄=揪本字考;
全文转载如下——
以前分析过,采=揪的本字。在南阳方言中,采-菜有两种读音:cai、tsio。但在诗经中,采一般认为是i韵。包括在现代汉语中,采读作cai,仍然是i韵。不过,在甲骨文造字中,采从手,应该一开始是o韵。这就存在i o二象性。我在编写《孔子音准》、注经阶段,多次提到此事,并将采=揪的本字做了多次考证。但可能未单独发帖,我这里单独发一次。
并且,今天在分析诗经第203篇《大东》,文中多次提到捄字,我也再次考证,发现,捄=采摘动物皮毛,=揪的本字。见: 诗经203-2大东注释1 ;
这样两者就形成了交汇,也即,采=捄=揪的本字。
并且,由于《大东》这首诗多次用到捄字,为该字的使用环境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可知,捄=采摘动物皮毛和肉,有明确的指向性。而采仅仅是采摘植物的叶子和果实。
两者应为同源。何况,在i o二象性上,采组、求组都体现多次,这在诗经分析过程中,多次提到,不再赘述。
因此,我专门发帖,认为:采=捄,是同源的,只不过分工不同。但演变到现代汉语,出现了揪字,作为白字。也就是,采=捄=揪。见: 诗经203-2大东注释2 ;
并因此,根据这两日进行的i o二象性思考,推定在诗经年代,采-捄的古音为dui,或更晚的ts'ui、ts'oi。
----转载完成----
- 上一篇:荣兴天平苑 PK 融创·外滩公馆谁是尖草坪热门小区?
- 下一篇:镰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