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真实:好好的喜鹊,每到七夕就秃头

发布时间:2025-08-29 19:09  浏览量:25

今(29)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又到了。

你打算怎么过节?或者说你了解七夕吗?

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中,喜鹊们为此做出的“牺牲”细节,可能你不知道吧?

喜鹊 图据图虫创意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明·冯应京《牛郎织女》

好好的喜鹊,一到七夕就秃头,难道真是因为要给牛郎织女搭桥才累得头秃?

从星辰崇拜到纺织女神

关于七夕节的起源,历史和民俗学界有多种说法,但基本有一个共识:早在先秦时代,七夕文化及部分节日元素就已经存在于民间,但大致是到了汉代,才完全成型并正式成为一个节日。

七夕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星宿崇拜。《诗经·小雅·大东》中已有对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拟人化描写——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当然,古人对星辰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读书人还会把七夕叫做“魁星节”,又称“晒书节”,在这个时节将藏书拿出来晾晒。

清·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彼时天上星辰尚未与人间爱情相关联,更多是作为天文符号被观测。直到东汉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才开始深入人心,鹊桥相会的传说也从此成为文人骚客们的创作题材。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在他的专著《七夕》中一开头就强调:七夕从诞生开始,就有着浓厚的中国农业社会气息——牛郎的耕牛与织女的巧手,代表的便是男耕女织的典型田园生活,且与季节与气象息息相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初七时属孟秋,正是暑热减退、秋凉乍起的季节,织女星高悬夜空的时候,织娘们也开始忙碌着准备寒衣了。

所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真正的主角就是女性,七夕之神织女也就是民间的纺织之神。在我国一些桑蚕纺织业发达的地方,还建有织女庙,庙中供奉织女神,当地的织妇会到庙中上香、祈愿,并于七月七日举行织女庙会。

因为传统家庭作坊式手工纺织业是七夕节和乞巧风俗产生和延续的土壤,到了近现代,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这一习俗也随之迅速衰落——如今除了行业相关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哪个普通人会纺线织布呢?

于是剩下的便只有对爱情的向往了。

清·费丹旭 《织女图》

在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那首优美的《迢迢牵牛星》或许不少人读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画像石《牛郎织女图》以星象与人物结合的形式,生动表现了这一神话:牛郎牵牛仰望,织女坐于织机旁,二人隔云气纹象征的银河相望,体现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这一构图模式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基调——天上星河与人间乞巧的双重叙事。

清·黄均 《乞巧图》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七夕节在汉代已成为一个节日,但它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没有紧密绑定。七月初七那天会有登楼穿针、临百子池、作于阗乐、羁五色缕等多种节俗,但通常仅限于皇宫之中,是贵族们的专属活动,尚未在民间流行。

七夕顶流,宋代的“Labubu”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的节日习俗内容愈发丰富,核心主题依然是“乞巧”,不仅继承了汉代的穿七孔针和“曝衣”,还会以瓜果祭牵牛、织女。

据《舆地志》记载:南朝齐武帝萧赜还曾专门修建一座楼,每到七月七日,宫女们都登上这座城楼来穿针,世人称之为“穿针楼”,可见当时穿针乞巧风俗之盛。

但七夕真正进入鼎盛时期,还得是宋代。宋人对七夕的狂热,是名副其实的空前绝后。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与宋代市民文化的流行和市井经济的繁盛大有关联:宋代都城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坊市,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宋代人过七夕的铺张浮靡,堪称登峰造极,在当时正统人士的眼中,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合礼法了。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就明确表达过自己对这种用消费狂欢来过节的反感。在《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一诗中,司马光写道:“无巧可乞汝,世人空自狂……安知杼轴劳,何物为蚕桑。纷华不足悦,浮侈真可伤。”

显然,他很看不惯那些平时并不耕种纺织的城市居民们只顾着“买买买”来凑热闹的过节方式。

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细节:“土偶长尺余,买之珠一囊”。就是说有人花了一袋珍珠的高价换来一个一尺多高的泥塑人偶。

北宋崔仙奴墓出土的一尊摩睺罗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

这个人偶可不一般。那是妥妥的宋代“顶流”,其受追捧的程度之高和流行时间之长,是如今的Labubu们望尘莫及的。

人家也有专门的名字:摩睺罗(又名“磨喝乐”)。据考证可能是自西域传入的一种形象,最初用于七月十五盂兰节的节供。

据刘宗迪在《七夕》中的描述,宋人对这个泥孩儿的痴迷几乎到了举国若狂的程度。大街小巷的七夕市场,几乎都在卖摩睺罗。商家们会精心打扮这些泥娃娃,“彩装栏座”“红纱碧笼”是起码的,甚至还有“饰以金珠牙翠”的奢华版。

到了南宋时期,这种风气依然是有增无减,杭州有钱人追捧的摩睺罗,材质从泥塑升级到了象牙雕、檀香木,甚至纯金,配套装饰也愈见奢华:除周身缀彩镂金之外,摩睺罗还会穿戴着珍珠翡翠制作的衣冠、手中持有用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雕琢而成的精巧玩具,真可谓穷奢极妍,无所不用其极。

(南宋)金质小摩睺罗 衢州博物馆藏

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制作摩睺罗不仅成为一门手艺,还形成了特色生产销售基地。比如,苏州的工匠就最擅长制作精巧的摩睺罗。据记载,他们做出的摩睺罗已经不仅仅是人偶,而是“衣襞脑囟,按之蠕动”,成了内藏机关的活动木偶。

柔情似水,忍顾鹊桥归路

说了半天,差点儿把累到头秃的喜鹊给忘了。

为什么要让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呢?

除了中国民间对喜鹊的熟悉和喜爱之外,也与喜鹊自身的习性有关。

首先,喜鹊一般在冬末春初开始筑巢,对重视节气的古代中国人来说,这正好意味着春天要来了。再加上喜鹊喜欢在晴天鸣叫,人们就觉得它们一叫,天就要放晴,贵客也要来了。加上喜鹊还会捕食田里的害虫,在农民眼里就是益鸟,有了吉祥的好兆头。这个寓意促使人们选择喜鹊作为给牛郎织女牵线搭桥的媒介。

另外,每年七夕节刚好是夏末秋初时分,这也是喜鹊换羽的高峰期。

东方喜鹊 图据图虫创意

换羽本是鸟类的正常生理现象,夏末初秋的时节随着季节更替,作为留鸟的喜鹊就会把比较粗硬稀疏的春夏时节羽毛,换成柔软细密的秋冬时节羽毛,以增强御寒能力,同时也顺便替换受损的羽毛。

这个时期的喜鹊,要先把夏羽褪掉再长出冬羽,这让它们的活动能力大幅度下降。换羽期间甚至有些时候会无法飞行。为了躲避天敌,这个时间的喜鹊就会相应减少外出活动,所以也不常被人们看见。

等到换羽逐渐结束,至少可以保证飞行的时候,喜鹊也就开始出来活动了。不过,这个时候出来的喜鹊很多都是“秃头”——因为头顶的羽毛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保证翅膀有毛优先。

想象力丰富的古人们,在看到了一堆“秃头”喜鹊时,也不忘把这个细节融入传说,并赋予它们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一只正秃头的欧亚喜鹊 图虫创意

另外,既然已经说到了喜鹊,不妨再仔细认识一下这种鸟。有多种鸦科鹊属的鸟类都被叫做“喜鹊”,外观也多是黑白相间的毛色搭配。这样的鸟,在我国有自然分布的主要有三种。

最常见的是东方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的应该就是它们,因为它们是在中国分布最广的喜鹊,也是中原一带最常见的喜鹊。另外在新疆地区和青藏高原,还分布着欧亚喜鹊和青藏喜鹊,欧亚喜鹊在欧洲和西伯利亚也广泛分布,青藏喜鹊的个头则相对最大。

不过,对于有情人们来说,七夕节和情感的关联其实不大。它核心的主题是乞巧,主角是女性,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更多是时令转换、秋天开始的消息。谁愿意和自己的心上人一年才见一次面呢?

七夕并非一个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节日,到更像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纪念日。

(清)姚文瀚《七夕图》故宫博物院藏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盼久长时,谁不想朝朝暮暮。

撰文│乔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