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这个是你最该知道的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5-08-29 08:35  浏览量:23

对于中国人来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中最浪漫的一个日子。

在这一天,传说中一年只能相见一次的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诉说阔别一年的离愁与深情。这是属于我们的,共同的文化记忆。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七夕仅仅是一种节令,与星象的变化有关。人们甚至将其编成了诗歌,如《诗经·小雅·大东》中提到: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1

乞巧到底是个什么活动?

随着七夕作为节日被逐步确立,与之相配合的民俗活动也兴盛起来。如《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是目前关于穿针乞巧最早的文字记载。

《岁时广记》中对穿针乞巧还有详细描述:“宫中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

除了“穿针乞巧”,人们还有“祭祀双星”“高台拜月”等习俗。记录唐代世情民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这一活动也被称为“喜蛛验巧”或“喜子结网乞巧”。

宋代的七夕乞巧更是风行,贵族会在庭院搭建专用于乞巧的乞巧楼,平民百姓也会搭建乞巧棚,基于乞巧的买卖更是热烈——“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到了明清时期,乞巧的妇女们又想出了新花样——“浮针验巧”。也就是将绣针浮于经太阳暴晒过后的水面,通过观察水底折射的影子来判断是否得巧。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针影怎么能看出“巧”来?《帝京景物略》中对巧拙的判断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随手一扔形成的针影垂泪,可见“巧”在古代妇女心中的地位。

2

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乞巧花样虽然有些差别,但唯独有一样贯穿始终的东西,那就是乞巧工具——针。

“男耕女织”,女红是古代评判一个女子才德的重要标准,《礼记·昏义》有言:“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其中的妇功,指的就是纺织、刺绣、缝纫等劳动。

而荷包,正可以说是集传统民间女红工艺之大成者,手下“巧”不“巧”,看荷包就可知一二。荷包不仅可储存香草来驱蚊辟邪,还可作男女之间的定情物,《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就曾因荷包闹过误会。

3

除了乞巧,七夕还有别的活动吗?

其实乞巧本身的项目便包含众多,除了与针相关的,还有祭拜乞巧,食“巧果”乞巧。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还记录有都城东京开封府市集中的“巧果”模样:“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谓之“‘果食将军’。”

图中的案上还供奉有一个童子样的物件,这其实是从北宋时期开始广泛流行的一种七夕习俗——供奉摩合罗。

摩合罗原是印度教的摩诃迦罗,是湿婆的化身,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变成了生育尤其是生子的象征,这也是七夕节俗的重要一环——乞子。宋代玉器中经典形象执莲童子也是以摩合罗为原型。

当然,乞巧也并不是七夕唯一的项目。七月七日除了是牛郎织女相会日,还是掌管文事的魁星生日。

魁星是北斗七星第一星,又被称为魁首,在科举考试中夺得魁首正是每一位古代士子的梦想。所以在一些地区,七夕节会摆上两张香案,一张士子用,拜魁星;一张女眷用,向织女乞巧。

4

为什么是鹊桥,不是鸳鸯或别的鸟?

在关于牛郎织女的各版本传说中,喜鹊是必不可缺的重要配角,没有它,牛郎织女还是只能隔着天河遥望。

这一点很可能是源于人们对喜鹊习性的观察——人们觉得七夕这天很少能看到喜鹊,这是因为农历的七八月之交恰好是喜鹊换毛的高峰期,毛发尚未长成的喜鹊为了躲避天敌,只能减少活动。

喜鹊还是一种著名的吉祥鸟,名字都带着人们对它的认可,五代后周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灵鹊报喜》中还说:“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喜鹊也是古代工艺美术的常见题材,喜鹊立在枝头,叫“喜登高枝”;两只喜鹊面对面,叫“喜相逢”;而应用最多的,则是喜鹊和梅枝的搭配,又叫“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