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世界第一渔港”,沦落到禁渔20年无鱼可捕,都是鳕鱼惹祸
发布时间:2025-05-22 04:26 浏览量:3
听说过纽芬兰吗?这地儿现在是加拿大东边一个岛。
可几百年前,那儿的海里全是鳕鱼,多到啥程度呢?
有个老水手跟我说过一故事说:“15世纪有个叫卡伯特的意大利人,坐船到纽芬兰附近,往海里一看。
银闪闪的鱼群密密麻麻,船桨都没法好好划,一桨下去能拍中好几条鱼。”
有人不信,拿个篮子绑块石头扔水里,再拽上来的时候篮子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鳕鱼。
这事儿传回欧洲,那欧洲的渔民都蠢蠢欲动!。
咱先说说为啥欧洲人这么疯抢鳕鱼。
那时候欧洲天主教规矩多,每周三、五、六都得斋戒,不能吃牲口肉,可总得填肚子吧?鳕鱼就成了救星。
特别是晒干的鳕鱼干,能存好几个月,坐船跨大西洋都不带坏的。
那时候没冰箱,鲜肉没法长距离运,这咸鳕鱼可不就是宝贝嘛。
最早来捞鱼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人,还有法国的巴斯克渔民。
他们把船开到纽芬兰岸边,直接在船上杀鱼、撒盐、晒干,那场面跟流水线似的。
晒好的鳕鱼干装上船,先拉到冰岛换羊毛,再运到地中海换葡萄酒、橄榄油,一来二去,一条鳕鱼能倒腾好几回,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候欧洲人眼里,纽芬兰哪是岛啊,分明是一座海上金矿。
可谁能想到,这就戳中了原住民的命门?
当地有个贝奥图克部落,世代靠鳕鱼为生。
他们用鳕鱼皮做衣服,鱼骨磨成箭头,鱼脂点灯。
欧洲人刚来的时候,还拿铁器换他们的鳕鱼干,可慢慢的,就开始抢地盘了。
欧洲人带的天花病毒最先放倒了大批贝奥图克人,没病死的呢,又被挤到内陆,没鱼可捞,没吃没穿。
到了1829年,最后一个贝奥图克人病死了,这个在纽芬兰生活了八千年的族群就这么没了。
听说他们最后一个酋长被英国人枪杀前,还在岩壁上画了鳕鱼的图案,那是他们对大海最后的告别。
要说早期捞鱼,虽说也不少,但好歹还能给鳕鱼留口气。
可工业革命一来,啥都变了。
19世纪末,蒸汽拖网渔船轰隆隆开过来了,那家伙跟铁怪兽似的,渔网能有好几百米长,往海里一撒,跟扫地似的,不管大鱼小鱼,全给兜上来。
到了20世纪,船上装了声呐,能精准找到鱼群,还有冷冻库,刚捞的鱼直接冻上,运回国还是新鲜的。
你说鳕鱼能跑得过这些机器吗?
捕鱼高峰的时候纽芬兰海面全是各国渔船,美国的、苏联的、西班牙的,能有四千多艘。
加拿大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允许用“扫海犁”这种缺德玩意儿。
这东西底下带铁链子和铁齿,在海底一拖,珊瑚礁都能给绞碎,更别说小鱼苗了。1968年,纽芬兰一年捞了80万吨鳕鱼,相当于把海里的鱼捞走了一大半。
那时候渔民还挺高兴,觉得日子越来越好,谁知道,大祸临头了。
有个老渔民讲过,他说:“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出海,一网能捞上千条鳕鱼,可到了我中年的时候,一网下去没几条,就算有,也都是小不点儿。”
科学家早就警告过,说鳕鱼繁殖跟不上捕捞速度,可没人听啊。
加拿大1977年说要保护渔场,划了200海里专属区,不让外国船进来,结果自己人捞得更狠,算错了鳕鱼的数量,觉得“没事,多捞点没事”,结果越捞越少,到1992年,海里的鳕鱼差点绝种了。
1992年,加拿大政府没办法,只好下了禁渔令。
这消息一出来,纽芬兰岛上哭声一片。
四万多渔民突然没了生计,圣约翰斯港的渔船都停在岸边,锈迹斑斑。
老船长老渔民肯定很纳闷:
“我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出海,一辈子跟鳕鱼打交道,突然不让捞鱼了,感觉天都塌了。”
岛上的年轻人只能往外跑,十年间,人口少了10%,好多村子都空了,成了鬼村。
可这事儿能怪谁呢?有人骂加拿大人短视,有人骂外国渔船太贪心,还有人说,从欧洲人刚来的时候,这事儿就注定了。
原住民捞了几千年,都没把鳕鱼捞绝,为啥欧洲人一来就不行了?
因为以前是一条一条钓,后来是成片成片杀啊。
还有科学家说,海水变暖、磷虾变少,鳕鱼没吃的,也是原因。
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了多少年。
但有个事儿挺奇怪的,鳕鱼没了,海里其他鱼倒是多了,比如绿青鳕和狼鱼,它们没了天敌,拼命的吃贝类,把养龙虾的渔民又坑惨了。
因为食物链被打乱了,海底还长了好多有毒的藻类,闹赤潮海水都变红了,海鱼也是大片大片的死亡。
现在禁渔令已经下了三十多年了,纽芬兰的海里慢慢有了点小鳕鱼苗,可跟以前没法比。
科学家发现这些鳕鱼变得“早熟”了,以前要长7年才能生孩子,现在3年就生,个头也小,才三十厘米长,跟咱们菜市场买的差不多大。
为啥呢?因为长得慢的早被捞走了,剩下的只能拼命早点生,不然断子绝孙了。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小鳕鱼生的孩子越来越小,基因可能都变了,以后还能不能恢复原样,谁也说不准。
其实不只是纽芬兰,全世界的渔场都在出问题。
秘鲁的鳀鱼、地中海的蓝鳍金枪鱼、咱们的渤海对虾,都越来越少。
除了过度的捕捞,还有就是污染的海水正在侵蚀鱼类的生存空间。
可以这么说,这个星球上,已经没有地方是完全干净的原始的了。
哪怕是马里亚纳海沟也有很多的工业垃圾沉底。
另外咱们人类太贪心了,把大海当自家冰箱,想拿多少拿多少。
不过也有好的例子,比如冰岛,他们给每个渔民分捕捞配额,多捞就罚款,鳕鱼就慢慢多起来了。
挪威搞深海养殖,不用去海里捞野生的,也能吃到鳕鱼。
现在去纽芬兰,还能看到以前的鱼罐头厂,改成了博物馆。
里面有老渔船、旧渔网,还有贝奥图克人的工具。
游客们戴上V R眼镜,能看到以前渔民怎么用木钩子钓鳕鱼,一次就钓一条,慢慢悠悠的。
也只有这种方式能回忆当初最原始的捕猎方式了。
看看现在的拖网渔船比起来,这简直像两个世界。
在圣约翰斯港的海边,有块石碑,上面刻着贝奥图克人的话:“鱼群是大海的心跳。”
以前听着觉得是句诗,现在想想,大海的心跳要是停了,咱们人类能好过吗?
纽芬兰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咱们的贪婪,也照见咱们的救赎。
现在很多区域都被保护起来禁止捕猎,比如北欧有些海域就不允许捕捞鲨鱼。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回到当初的样子了,也许这个星球就是这样变化和进展,有些鱼类注定会消失。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纽芬兰渔场的兴衰》《加拿大渔业史话》《科学》杂志海洋生态研究、《一条改变世界的鱼》--光明网)
- 上一篇:邓丽君真相
- 下一篇:隆回县六都寨镇大东山药王祭祀活动临时交通管制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