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14年,为何打印度试了一次就放弃?原因日军自己都没料到
发布时间:2025-08-27 04:47 浏览量:24
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纠缠了整整14年,中间经历了无数次拉锯战。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抵抗让日军付出沉重代价,但他们愣是咬牙坚持下来。但这么能打的日军,为什么对印度只试了一次就彻底死心了?
日本侵华那14年里,他们的军力确实在亚洲占上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大量兵力,消耗巨大,当时中国工业落后,武器装备差一大截,日军靠着现代化训练和火力优势,一开始推进很快,他们觉得还能撑下去。
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局对日本不利,美军在中太平洋岛屿上节节推进,欧洲那边轴心国也快顶不住了。日本高层想开辟新战场,缓解压力。
为什么日本会盯上印度?其实不是心血来潮。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要是拿下,就能补充物资,还能切断盟军对中国的援助通道。缅甸已经被日军占了,那里成了跳板,向西打印度东北部英帕尔地区,看起来顺理成章。
1942年,日本拿下缅甸后,切断了滇缅公路,断了盟军援华的路子。印度有英印军队,但早年在东南亚战场上,英军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日军觉得英国人软弱。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早年参与侵华,卢沟桥事变时,他就直接下令开火,推动了全面战争。
他在缅甸当第15军司令官时,觉得印度本地人可能还会欢迎“亚洲解放者”。日本宣传“大东亚共荣圈”,想拉拢印度独立势力,比如鲍斯领导的印度国民军。但现实呢,日军主要目的是战略防御,阻止盟军从印度反攻缅甸,顺带抢资源。
1943年底,德国也催日本在亚洲搞大动作,分散盟军注意力。所以,牟田口推动了“乌号作战”,目标是英帕尔和科希马,切断盟军补给线,摧毁那里的英印部队。
1944年3月8日战役打响,日军集结了第15军,大约9万多人,分三路推进:第33师团从南,第15师团从中,第31师团从北,针对科希马。
牟田口计划速战速决,估计三周内结束,部队只带了三周粮食,剩下的靠缴获盟军仓库。还学蒙古人,用几万头牛羊当移动补给,吃粮时宰杀。但这计划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
麻烦很快就来了,后勤成了日军最大杀手。牛羊进丛林后,大部分死于缺草料,肉也烂掉没法吃。士兵得分散人力管这些动物,战斗力直接打折。日军没带重炮,机动性是强了,但面对盟军坦克和火力,进攻屡屡受挫。
日军推进初期确实顺利,追击英军撤退,造成英军1.6万伤亡。3月下旬,他们包围了英帕尔,切断了部分道路。但盟军没慌,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早有准备,利用空中补给维持阵地。盟军飞机天天投下物资,总共1.9万吨,英印部队士气稳住。
4月时,盟军反攻,夺回部分高地,日军推进停滞。雨季一来更惨。缅印度边境是原始森林,季风雨下个不停,道路成泥浆,补给车队动弹不得。日军士兵饿肚子,很多人啃树皮维持。饥饿加上潮湿环境,疾病爆发了。疟疾、痢疾在营地蔓延,非战斗减员急剧上升。
牟田口自己都没料到,部队战斗力十去七八。指挥层也乱套,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觉得计划太冒险,擅自撤退,牟田口气得解除了几个师团长职务,但大局已定。
战略上,日军低估了盟军。牟田口以为英印部队还是1942年的水平,但斯利姆重组了军队,训练提升,空中优势明显。日军飞机少,空袭效果差。盟军用钦迪特部队破坏日军后方,补给线更断。
6月22日,盟军解了英帕尔围困,两路部队会师。日军只好下令撤退,退回缅甸时,9万人只剩3万多,损失超过5.5万,大部分不是战死,而是饿死、病死。牟田口被撤职,调回本土。
这仗打完,日军高层算了笔账:从缅甸到印度全是森林地带,日军不适应这种作战。印度社会结构复杂,殖民秩序难打破,就算占了也管不住。印度人抵抗意识强,不是日军大棒政策能压住的。加上日本国力衰退,没资源再试一次。
这事儿后日本再没提侵印计划。盟军趁机反攻,1945年收复缅甸,日本在东南亚彻底崩盘。英帕尔战役成了转折点,日军精锐师团毁了,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争。
战争不光看军力,后勤和环境因素往往决定胜负。侵华那14年,日军能撑那么久,是因为中国战场相对开阔,后勤还能勉强跟上。但印度边境地形恶劣,自然条件成了无形敌人。日军自己都没想到,牛羊补给和雨季会要了他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