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了,地方国资接盘,姐弟俩套现13亿,把赚钱的生意拱手让人
发布时间:2025-05-23 00:13 浏览量:4
别的实控人是眼看无力回天了才跑,而苏州老板吴贤良却在正红火的时候把赚钱的生意拱手让人。
近日,上市公司科德教育发布公告,实控人吴贤良已与地方国资签订了合同,拟转让23.6%的股权让出实控人之位。
科德教育的红火是摆在桌面上的,其主营的复读补习业务太赚钱了,过去的2022-2024年,平均每年净赚1个多亿。
而从2025年开始,公办学校又不再招收复读生了,可以预见,2025年是新一轮丰收的开启之年,老板吴贤良为何在这时反向撤离呢。
其实,吴贤良本来就不是搞教育出身的,当初起家的行当是印刷用的油墨,科德教育之前的名字叫科斯伍德。
1991年,苏州吴县东桥乡胡桥村设立了一家集体企业东吴染料厂,厂长吴金根,正是吴贤良的父亲。
90年代的苏州是苏南模式的主要践行者之一,企业和政府一体,所以,东吴染料厂也就村厂不分,时间一长,账上累积了很多不良资产。
到了90年代末期,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变,东吴染料厂的挂账资产必须处理,也就成了改制的对象。
经过上边研究决定,染料厂清理资产改为民营,具体操作上,由职工牵头另外设立一家有限公司向集体赎买股权。
2001年,东吴染料有限公司成立,吴金根成为第一大股东。
吴金根多年的厂长没白干,经营染料业务的过程中,他发现与染料同在一个产业链上的油墨生意很赚钱,便提出做油墨。
不过,其它股东不来气,理由也很简单,公司刚起步,一件事情都没干好,哪有资金和资源干别的呢。
大家不干那就自己干,于是2003年,吴金根让从加拿大回来的吴贤良注册了大东洋油墨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科德教育最早的前身。
从时间来看,吴贤良进入油墨行业算晚的了,不过,赶早不如赶巧,本世纪初是油墨行业的一个大发展期。
中国入世后,外贸的增长带动了商品包装的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就已经登顶全球第一,而啤酒标签印刷量就超过400亿张。
包装印刷就离不开油墨,而吴贤良做的主要就是印刷用的胶印油墨,据历史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GDP增速9.1%,而包装印刷年增长率达到12%。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体市场的增长性需求由不得吴贤良不赚钱。
当时油墨行业也还不集中,据统计油墨企业超过1000家,民营企业但凡能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搞国产化,并能掌握点专业技术的都能有口饭吃。
除了天时,还有地利,苏州地处长三角,从油墨到印刷形成了集群优势。
而在人和方面,吴贤良则手段非凡,如前所说,最早注册大东洋油墨公司,而东洋油墨是日本公司,当时的国际知名品牌。
2006年,吴贤良还被东洋油墨起诉商标侵权,但后来双方和解了,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品牌“KingsWood”,中文音译“科斯伍德”,上市公司之前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科斯伍德快速发展壮大,于2011年成功登上了深交所,从注册公司到IPO只用了8年的时间。
上市之后,油墨业务仍旧一如既往地稳如老牛,但有一点,规模遇到了天花板,怎么都上不去了。
老板们都有个通病,上市之前是“适合自己就好”,但上市之后则“喜欢大的”,于是2017年起,吴贤良开始陆续收购教育资产。
吴贤良虽然没搞过教育,但眼光还不错,收购之后立竿见影,营收、利润双双暴增,而眼看交易利润远高于油墨,吴贤良也就萌生了主打教育的想法。
2020年,公司名称就改成了现在的科德教育,当时教育业务的营收也确实已经超过了油墨。
然而,刚改完名,国家的“双减”政策就来了,科德教育刚收购的K12资产成了累赘,前后亏了4个亿才缓过神过来。
所以,不管现在多红火,吴贤良是在K12上是吃过大亏的,对于政策变化无法预料深有体会,尤其民办教育,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可控的政策风险。
吴贤良的逻辑或许是,与其在不确定的红火中担惊受怕,不如在确定的收益下落袋为安,而如今乘着东风,还能卖个好价钱。
根据公告,本次转让,吴贤良可一次性入账11.4亿,不过,这不是吴贤良家族第一次变现。
姐姐吴艳红2007年就是第二大股东,上市之后的持股比例也高达13.6%,早在2020年就已经全部清仓,合计套现了约1.26亿。
加上吴贤良以前自己减持的2000多万,姐弟俩累计已套现13亿。
不过,吴贤良的戏码到这里还没有完,根据合同,吴贤良还将在未来3年里把油墨资产买回来。
根据类似的历史经验可以断定,买回油墨资产花不了几个亿,也就是说吴贤良等于是把油墨公司卖到A股,而10几年后又买了回去。
上市十几年啥也没少,还赚了几个亿的差价,然后继续经营自己的老本行。
当然,对于接盘的国资来说,也没吃亏,国资控股就成了“公办教育”,不管政策怎么变,回转的空间大得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科德教育还投资了一家叫中昊芯英的AI芯片独角兽,估值号称800亿,正在筹划上市。
如果真能卖800亿,国资可就赚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