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北京抗战 | 纸笔为枪唤醒山河,抗日宣传鼓舞民众

发布时间:2025-08-15 19:13  浏览量:2

1941年寒冬,王府井大街南口的电车灯柱上,一张传单在寒风中飘动。传单上的内容,在当时看来颇为令人“震惊”——“反对组合,反对配给……共产党是抗日最坚决的党派!”从街头标语到民间歌谣,从油印刊物到游击办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宣传,如同星星之火,唤醒民众、瓦解敌伪,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岁月里,点燃了不屈的希望。

伪北京特别市内一区警察分局上报传单内容

档案摘录

本市住民,叫日本鬼子压迫的(得)如鼠见猫,有志的青年们,快起来,高呼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市民尽听鬼子的虚伪宣传,你们到八路军根据地里,去看看吧,到底是中国八路军好?还是鬼子好?

敌后宣传 燃起民族希望

天安门向东,王府井步行街,盛夏的烈日,比不过游人的热情。鳞次栉比的商场餐厅、琳琅满目的招牌橱窗,共同织就了一幅繁华热闹的都市画卷。

然而回首8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1941年的冬天格外凄冷,七七事变后,作为日本殖民统治华北的中心城市,京城早已“人鬼混居”。

1941年12月15日,伪北京特别市内一区警察分局警官王广志巡查时,发现王府井大街南口电车西站灯柱上张贴着一份传单。他把传单撕下,立即将传单内容抄录上报:“反对组合,反对配给,那(哪)里有八路军,那(哪)里没(就)有我们的粮食,不要叫日本人抢去,共产党是抗日最坚决的党派!”

无独有偶,第二天,内一区警察分局驻所警官赵雨亭,又在前门内大街的两根电线杆上发现了新传单:“本市住民,叫日本鬼子压迫的(得)如鼠见猫,有志的青年们,快起来,高呼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此时北平沦陷已有四年,为何还会出现这些传单?

“面对敌后最艰难的情况,抗日军民一面开展反‘扫荡’、反封锁、反蚕食斗争,一面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和整风运动,并且积极用宣传的手段,团结更多的力量。”北京市档案馆李泽介绍,1937年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成立伪政权,实行严苛的舆论管制。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北平市委在洛川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组织大批党员和进步群众撤离北平城,在平郊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41年上半年,平郊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用宣传手段发动群众、凝聚抗日力量,是贯穿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电线杆上的传单,正是抗日宣传的一个缩影,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还保存着很多这样的传单,它们反映出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宣传动员工作扎实有效。反抗日寇的希望之火,已现燎原之势。

贴近群众 传播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是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不少北平市民苦闷消极,对抗战的前途表示悲观。加之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地区实行奴役政策,严密控制具有反日倾向的进步思想,北平地区的抗日情绪一度陷入萧条。

但抗日宣传的火种从未在北平城内熄灭,沦陷初期,中共北平地下党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等组织秘密活动,以油印刊物等形式,传播抗战消息,宣传抗日必胜,动员爱国青年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武装斗争。尽管其间多次遭敌破坏,但党组织迅速重整,通过单线联系、异地指挥等方式坚持斗争。地下党员为了避开日伪势力,将抗日标语包成“糖果”的样子,再把它散落在马路上、商场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还保存着伪北京特别市警察局搜集的,形成于1942年底的八路军宣传品。其中一张宣传单上印着顺口溜,有几句这样说道:“大东亚战争一周年,鬼子可恨又可怜!兵船打坏五百只,鬼子打死万万千;太平洋,不着边,胜利越过越离远;法西斯,冒黑烟,失败已在眼面前……”

生动的语言,更贴近老百姓,而这样的形式,也与敌后宣传的特点息息相关。彼时,普通民众文化水平不高,根据地的文盲率较高,将抗日理念转化为民众听得懂、看得见、读得出的形式,才能让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八路军的形象在人民心中得到认可。

当时搜查到的,还有一份题为《时机已到(一封公开的信)》的传单:“吾兄到底在什么时候过来呢?……要是真有良心,再不该和鬼子共事,给鬼子帮凶了……”宣传单中,八路军用“吾兄”的称谓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形势及接下来的打算,争取更多的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敌后根据地,为八路军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贴近群众的宣传工作,让抗日思想深入民心,抗战时期担任根据地村干部的赵永安回忆:“其实我最初没有意识到抗日的意义,但是后来听了八路军的宣讲,就开始从心底觉得誓死也不能当亡国奴。”

游击办报 创造新闻奇迹

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夹着一张泛黄粗糙的《晋察冀日报》,其出版日期——1942年12月10日,正是侵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全面实行法西斯统治的特殊时期。

1937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同年12月11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创刊,向全边区发行。1938年4月,26岁的邓拓临危受命,担任报社编辑部主任。1940年11月,《抗敌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时,发行量已从原来的1500份,增至1万份,最多时曾达到5.5万份。

诞生于最残酷的“扫荡”期,办报也需要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邓拓提出“游击办报”的理念,为方便随时转移,携带尽量少的铅字,报社计划尽量用三千个常用字写文章,轻便的印刷设备用八匹骡子就能驮运转移,最终留下“八匹骡子办报,三千字里著文”的传奇。从1940年11月7日更名,至1948年6月14日终刊,《晋察冀日报》在战火中出版2845期,创造了中外新闻史的奇迹。

时至今日,《晋察冀日报》并未消失,而是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一张人们耳熟能详的报纸——《人民日报》。

抗日宣传不靠枪炮,而是用文字、歌谣、美术等形式,唤起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意志。当这些泛黄的传单、报纸、歌谣穿越时空陈列在档案馆中,它们仍在无声诉说: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铁幕;有一种星火,终将燎原不朽。

补白

对敌宣传作用显著

对日军、伪军开展的强大宣传战,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抗日宣传的传单、画报,以各种形式流入敌占区,甚至悄然出现在日军官兵手中,达到了扰乱敌军士气、涣散军队意志的作用。

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曾参与侵华战争,他在书中回忆说,1941年7月他被派到河间担任小队长,当时连队下级军官和士兵们都已经知道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藤原彰认为:“让日本军队认识到八路军俘虏政策的实际情况,和日本俘虏的宣传活动的存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使得日本士兵对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抱有疑问,导致志气低下,可以说八路军敌军工作的宣传效果就在于此。”

北京晚报 北京市档案馆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