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虚假繁华:汪伪政权恢复南京人口背后,是多少家庭的血泪?

发布时间:2025-08-13 16:54  浏览量:1

1940年的南京,秦淮河畔的尸臭尚未散尽,汪伪政权却已开始庆祝他们在南京战乱废墟上的“人口复兴”。

这些日军的奴才,从安徽、江苏强征数万农民,如牲口一样塞进火车、卡车迁移在南京,沿途却是饿殍遍野;在南京城内,他们用“良民证”锁住百姓的自由,用“保甲连坐”扼杀反抗的念头。

所以,汪伪政府所谓的人口“复兴”,不过是日本殖民统治的遮羞布;汪伪政权统治下南京城的每一寸“繁荣”,都浸透了普通老百姓的血泪……

我们看看,1927年南京被确立为国民政府首都,人口尚不足27万。但伴随着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城市建设逐步推进,经济日益活跃,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在1937年6月,短短十年,南京人口已经飙升至 101.545 万 。

抗战的全面爆发,淞沪会战的战事升级,这使得来自上海、镇江、芜湖等地的难民以及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员近 10 万人,纷纷涌进南京,使得南京人口进一步增长 。据国民政府 1937 年 11 月统计,南京人口已达 103 万 。

民国时候的南京

但是南京人口繁荣没有持续下去,但伴随南京战事的危急,11 月 20 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机关忙着转移,有条件的人家纷纷西迁,普通市民也因恐惧战争而开始大量外迁。

在12月疏散南京人口,南京还有 60 多万人口,其中包括 40 多万群众、15 万军队以及 5 万外地难民。

在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给这座城市的人口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日军对南京实施暴行一个月后,安全区内难民及城内残留人口仅约 20 万左右。整座南京城市如同一个“死城”:尸横遍野、堆积如山、血流成河,百业凋零,经济崩溃,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农田荒芜,弥漫着死亡与绝望的气息。

但日本占领南京和中国广大沦陷区之后,为了更好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掠夺沦陷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必需也要恢复以南京为代表的沦陷区人口和经济。

于是,1938 年 1 月,日本设立 “南京自治委员会”,这是一个由汉奸组成的临时傀儡组织,负责协助日军维持治安、征集物资,却毫无实际治理能力,因此是一个傀儡组织。当时南京的街道被日军严密布防,城门盘查森严,百姓出行需持日军发放的 “良民证”,整座城市沦为日军的军事管制区。

在1939年汪精卫做出投靠日本的决定之后,日本就打算扶持汪精卫为首的汉奸集团,也就是汪伪政权,代替日本殖民统治管理华东一带沦陷区的土地和人口,以便使日本人更好奴役中国人。

1940年,汪精卫投靠日本成立,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汪伪政府,还都南京。汪伪政府名义上从日本人手里接管了南京的行政权,设立了伪南京市公署等机构,但关键部门都是由日本人担任顾问,军事、经济、外交等实权完全被日本驻南京特务机关和驻军掌控。看来,汪精卫自己愿意当“儿皇帝”,认日本侵略者为“父皇帝”,为日本降低殖民成本、掩盖侵略罪行。

为了掩盖日军的暴行,营造“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的假象,汪伪政府就在日本主子的指示下,开始着手恢复南京的经济和人口。

汪伪政府恢复南京大屠杀之后人口第一步措施,就是强制迁移人口。当时,汪伪政府从周边的沦陷区,如江苏、安徽等地,将大量无辜百姓驱赶到南京来充实人口。这些百姓原本生活在故土。现在又被汪伪政府的警察强行迁移,造成家庭被拆散,这些被被抓壮丁的男青年和老弱妇孺,被塞进拥挤不堪的火车、卡车,长途跋涉来到南京。

这些迁移到南京的人在路上,由于缺衣少食,疾病横行,在途中就失去了生命,成为伪政权装点门面的“工具”。

汪伪政府甚至采用强制的武力措施,驱赶江苏扬州、镇江,安徽芜湖、马鞍山等周边沦陷区数万农民、手工业者进入南京。这些被强迁的普通老百姓被迫与故乡告别,家庭破裂,如牲口般被塞进闷罐火车,沿途饿死者、病亡者不计其数。1939 年春,仅从扬州一次就强迁 5000 余人,抵达南京时仅剩 3000 多,其余都殒命于途中。

汪伪政府还通过欺骗手段,引诱南京人口回流。如他们在一些地方散布虚假信息,声称南京已经恢复平静,有大量工作机会,生活安稳。因此,一些因战争流离失所,走投无路的百姓,或者为了谋生的农民,就怀着谋生赚钱的希望回到了南京。

可是,这些外来的迁移人口进入了南京,才知道现实生活的残酷。在南京战乱废墟的城内,一切百废俱兴,工作机会寥寥无几。即使找到工作,也就是在日本工厂或者日本企业,遭受被日本老板的残酷剥削。如工资极低,工作时间却极长,劳动条件恶劣,稍有不慎便会遭到打骂甚至被开除,命运悲惨。

一些外来迁移的难民抵达南京,一些也被强征到日军军工厂做苦力,为日本人生产枪支弹药大炮等侵略中国人的军事武器,当傀儡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乃自己人打自己人。这些日本军工厂的中国工人,每天工作 14 小时却只能得到少量口粮。还有一些在南京的中国普通百姓,被编入 “更生队”,也就是在日军监视下清理废墟、修筑工事,稍有反抗就遭毒打甚至处决,可谓命运悲惨。

大量涌入南京的外来人口,被汪伪政府统计为“常住人口”,但实际上他们无家可归,只能蜷缩在废墟或临时棚户区。所以,在1941 年,南京人口虽从战乱中回升至 30 万左右,但其中近半数是被强制迁移的 “外来人口”。这些外来的南京人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只是日军统治下的奴隶,毫无人格尊严。

在人口恢复的过程中,汪伪政权对南京百姓进行了严密的人身控制。如建立保甲制度,每十户设一甲长,每十甲设一保长,百姓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若有一户人家出现 “问题”,如背叛日本投靠抗日组织,整个保甲都会受到牵连。汪伪政府就是通过保甲制度,将百姓纳入层层管控的范围,使南京老百姓的日常活动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

汪伪政权对沦陷区的老百姓发放良民证,限制百姓的行动自由。没有良民证,百姓无法正常出行,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购买,借此防止老百姓造反。在汪伪政府高压控制下,南京老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毫无自由可言。

汪伪政府在南京经济的“恢复”上,完全服务于日本的“以战养战”策略,呈现了畸形的殖民经济特征。

如汪伪政府成立了茶叶、茶社等同业公会,借此对南京茶叶行业征收专税,控制茶叶生产流通环节,名义上维护行业利益,实则为日本侵华政权征税和物资统制服务。同时,对原有南京工厂进行“军管理”,肆意吞并沦陷区的资本。

如南京的金陵兵工厂被改为 “支那派遣军南京兵器厂”,专门生产步枪、手榴弹供日军侵华战场上使用;南京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则被日军霸占,生产的炸药直接用于侵华战争的战场上。同时,招募广大工人在恶劣环境的军工厂做苦力,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

汪伪政府还试图恢复南京的商业和市井气息。如让日本商人凭借特权霸占了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夫子庙等商业区,开设洋行、百货店,倾销日货。

但在繁荣商业时候,却是无形剥夺南京百姓。如日本商人在汪伪政权发行的 “中储券”,老百姓只能靠“中储券”购买粮食和物资。但同时让“中储券”不断贬值,制造通货膨胀,借此对南京百姓进行经济压榨,如1943 年 100 元中储券仅能买到 2 个馒头,老百姓辛苦工资只能购买微博的物资,生活苦不堪言。

汪伪政权对南京周边农村还实行“粮食统制”,如强制征收周边农村的粮食。1940 年至 1944 年,南京周边地区每年被征收的粮食达 5 万吨以上,其中 80% 被日军运往前线供侵华日军服务。农民如果敢私藏粮食,就会被冠以 “抗日分子” 的造反罪名处决。

为了向侵华日军运输更多粮食,汪伪政权积极推行“计口授粮”。如汪伪政府规定,南京市民每人每天仅能获得 0.3 公斤混合面(多为糠麸、树皮混合而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由于缺少粮食,无数南京百姓人因饥饿患上浮肿病最终病死。

在汪伪政府的强制管控措施下,南京人口获得了恢复。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1940 年 7 月南京市约有 58 万人,到 1943 年 10 月已恢复到近 70 万人。南京城似乎有了一些繁华的迹象,如街头出现了一些商店,有了行人的踪迹和繁华的市井气息,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舆论宣传机器就开始大肆鼓吹 “南京的复兴”。

但沦陷区南京城市的虚假繁荣下,实则使对南京百姓的残酷剥削。粮食、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被日本人及汪伪政权的权贵们垄断,造成了物价飞涨,物资奇缺,普通百姓即便有钱也难以买到足够的食物。

更为严重,日本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毒害和剥削中国民众,在南京开了大量的烟馆,公开贩卖鸦片。无数家庭因为鸦片陷入深渊。再加上汪伪政权对老百姓征收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们辛苦劳作所得,大部分都被搜刮走,生活陷入绝境。

所以,汪伪政府所谓“恢复南京人口”数据的背后,背后是无数被迫迁徙的家庭的血泪,是百姓无尽的苦难。对南京的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本质是为日本殖民统治提供更多劳动力,满足日军对沦陷区资源掠夺和经济控制的需求,乃日本侵略者“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策略的一部分。

今天的南京,虽然成为全国一线大城市。我们在目睹城市繁华时候,不应该忘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伤痕。汪伪政府的人口复兴谎言告诉我们,靠着压榨和欺骗建立的所谓“繁荣”,终将被真相击破。